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

时间:2022-03-10 09:34:15

导语: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佛像艺术艺术风格及特点

【摘要】佛像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辽代得以全面发展。辽代佛像是辽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和风俗审美等。研究辽代佛像的历史发展、遗址分布及特点、主要题材、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以期为辽代佛像艺术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辽代;佛像;艺术风格;特点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崇尚佛教的重要朝代之一,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尊崇佛教,奉佛之风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非常盛行。对佛教的推崇造就了辽代灿烂独特的佛教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1辽代佛造像艺术概述

辽代起始于公元916年,是由我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前后持续700多年时间,疆土覆盖今天东北三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区,与北宋王朝大致相始终。辽代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原本信奉萨满教,后来随着对汉族文化的接纳与吸收,也开始信奉佛教,并且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同时期的北宋对佛教的推崇程度,曾有“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1]的记载。从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开始,辽代帝王开始推崇佛教,积极接受和大力传播佛教思想,到了圣宗、兴宗和道宗时期达到高顶峰。不仅帝王推崇佛教,连辽代皇后对佛教也是推崇备至。从历史上看,辽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推崇不仅仅是出于对所辖汉族地区加强统治的需要,还出于对佛教文化的接受与推崇,很多帝王对于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并具备很高的修养,在他们的力推下,辽代时期涌现了《契丹藏》的刊刻、房山石经的续刻等佛教文化事业。在统治阶层的带动引领下,辽代时期社会上奉行佛教极其普遍,各地还涌现出了民间奉佛组织千人邑会。全社会的崇佛氛围带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为佛教文化重要载体的佛教艺术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辽代遗存下的佛像来看,辽代佛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既继承了唐代端庄典雅的风格,又吸收了宋实的手法,还具备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审美特点和技法,其艺术特征表现为:佛像造像具有鲜明的北方特点,气势刚健,肩部宽阔,胸肌厚实。同时,佛像面型圆鼓,与南方宋地基本相同,比唐代略显肥胖。这都体现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辽代佛像不仅造型十分丰富,形式和材质也非常多样,有泥塑、陶铸和石刻等。石刻佛像大多是浮雕,主要出现在佛塔、经幢、舍利石函等上,比较典型的是巴林右旗释迦牟尼舍利塔塔碑雕像、释迦牟尼佛涅睟圆雕像、天宁寺辽塔上的菩萨和天王像等。陶瓷造像也是出土较多的种类,比较典型的有门头沟出土的观音菩萨三彩像。

2辽代佛造像遗址的分布及特点

2.1寺庙造像的分布。比较著名的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天津、山西、辽宁等地,其中在山西比较集中,这也与天津、山西等地为汉人聚集区有一定的关系。主要的遗址有:天津蓟县独乐寺,寺庙建于辽代统合二年(公元984年),寺内建有高16.27m的十一面观音、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塑像。辽宁义县奉国寺,寺庙建于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寺内建有菩萨、过去七佛、天王等塑像。山西大同的华严寺、观音堂都是建于重熙年间,寺内有三身佛、菩萨、师大明王以及菩萨弟子等石刻佛像。此外,还有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各层塑像等。上述寺庙佛像遗址中,最典型的就是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内的辽代佛像雕塑。这座寺庙又称大佛寺,具有近1000年的历史,寺庙中共有7尊大佛。奉国寺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更是达到1800多平方米,大雄殿内建造有一组彩绘群雕,包括过去七佛、十四尊胁侍菩萨与天王像。群塑气势雄伟,保存较为完好,过去七佛非常高大庄严,天王像气魄雄浑,胁侍菩萨活灵活现,较为集中典型地展现了辽代佛像艺术的整体风格和辉煌成就,是研究辽代佛像艺术的圣地和艺术宝库。2.2佛塔佛像的分布。佛塔佛像主要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北京等历史上辽代的统治地域,其中,比较著名的佛塔有内蒙古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巴林左旗林东塔,辽宁沈阳无垢净光塔、义县嘉福寺塔,北京天宁寺塔、朝阳北塔等。这些佛塔遗址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主要是佛塔佛像大多位于塔身各面以及基座周围,内容题材较为丰富,主要有佛、菩萨、笛子、护法、飞天、瑞兽等。2.3石窟造像的分布石窟造像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以巴林左旗一带最为集中,有三屯山石窟、前后昭庙、洞山石窟等中小型石窟,其中以洞山石窟规模最大,有各种规模石窟100多个。这些石窟不及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规模大,但是却是辽代晚期石窟造像的聚集地,对研究辽代佛教文化和佛像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辽代佛像的主要题材

观音菩萨是辽代佛像中最流行、最常见的题材。《辽史》记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2]由此可见,观音菩萨题材的流行源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据史料记载,耶律德光在得到燕云十六周后,在燕京的大悲阁第一次看到了观音菩萨,竟然与其梦中所见相同,顿时敬信满满。随后,他将观音菩萨迁往契丹族祖庙,并尊奉为家神。契丹民族的祖庙在其发祥地木叶山(今属内蒙古赤峰),是供奉其原始信仰和列祖列宗的神圣之地。由此可以看出,耶律德光的这一举动表现出了对观音菩萨极高的尊崇。据推测,耶律德光尊奉观音菩萨的举动,虽然带有信仰的成分,但是还是由于其看重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公用,借以巩固对汉族人的统治。在耶律德光的带动下,观音菩萨成为辽国范围内契丹人、汉族人共同的信奉,这也就促成了观音题材佛像的盛行,成为辽代佛教的特色之一。辽代观音菩萨遗存甚多,风格和造型也多有不同,显宗、密宗共存,站像、坐像皆有,比较著名的遗存有北蓟县独乐寺的彩塑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藏教殿的彩塑观音菩萨像等。辽代观音菩萨佛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们大多体态匀称,身躯比较单薄,头梳高髻,发髻正面有阿弥陀佛作为小化佛,面型饱满,两条缯从两个耳际垂下直至肩部并分段打结,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纹质感非常强烈。

4辽代佛造像创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4.1造型特。辽代佛像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即继承了盛唐时期佛教造像大气、端庄、典雅的风范,又吸收了北宋佛教造像侧重于写实的艺术手法,还融入了契丹民族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手法,生活化、世俗化的味道更重。应该说,辽代的佛像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是辽国文化和艺术的“特产”。从整体造型上看,辽代佛像的整体造型残存着唐代的风格,具有伟岸端庄、平易近人的特点,特征十分鲜明。辽代佛像造像充分体现了契丹民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刚健之气,体态较为丰满,肩膀宽阔,胸肌厚实。身材比例上看,上身偏长,坐立姿态较为呆板,但给人以凛凛堂堂之感。4.2佛座造型辽代佛像的佛座也有其自身特点,大多是为束腰式,上部是由宽肥莲瓣构成的仰莲,尖部向外翘起,生动自然;下部通常为圆、六角、八角等形状的座态。但是辽代佛像特点最突出的,是其衣着线条的艺术风格。辽代佛像的衣着线条继承唐代佛像较多,总体上看,衣装的质感更为突出、更为柔和,衣纹的穿插起伏更加写实化,这样的特点对后世佛像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明代。

5结语

辽代是佛教盛行的朝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和带动引领,佛教思想和文化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之一非常普遍,有很多都遗留至今。辽代佛像的遗址主要分布在辽代疆域覆盖的北方地区,以山西、天津、北京等汉族聚集区最为集中。辽代佛像的题材非常全面,覆盖显宗、密宗,又因统治者的带动而对观音菩萨推崇备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征。辽代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具体载体,同时也是当时时代文化的缩影,对辽代乃至后世的社会、风俗、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之,辽代佛像具有丰富的内容、多元的题材、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艺,在我国佛教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中京大塔基座覆土发掘简报[J].草原文物,1991(1):58-63.

[2]齐心,刘精义.北京市房山县北郑村辽塔清理记[J].考古,1980(2):147-158.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赵国栋.辽代佛像的鉴定[J].草原文物,2015(1):109-112.

[5]马婷.辽国佛像雕塑的艺术特色和社会影响[J].文史月刊,2016(12):73-76.

[6]魏凤岚.辽代真寂之寺石窟佛像造型风格与契丹文化的融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7]黄春和.浅论辽代佛像艺术[J].法音,2009(6):54-57.

[8]郭康松.论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225-230.

作者:路敏 刘松松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