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垚钢琴伴奏艺术风格分析
时间:2022-12-02 10:31:45
导语:邓垚钢琴伴奏艺术风格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有别于正谱伴奏,通过“聆听”、“扒带”等方法,吸收邓垚钢琴伴奏中常用手法,着眼于其现场带有“即兴”的珍贵“声音艺术”,系统整理其个人风格化的和声、织体等艺术手法。
关键词:钢琴伴奏;和声;织体
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通过聆听、学习不同的演绎版本十分必要。不局限于传统的“照谱弹奏”,还应具备即兴、创作、改编原版伴奏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伴奏风格,邓垚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通过分析邓垚现场的演绎——《小白杨》、《母亲》、《越人歌》等经典作品,赏析其钢琴伴奏的艺术风格。
一、和声手法有新意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为歌曲伴奏编配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一)带有民族风格的和声语汇。实践中,为了丰富和声效果,选择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和声语汇:如大量使用副七和弦替代副三和弦,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越人歌》第1、2小节,分别采用了Ⅰ7代替Ⅰ、Ⅲ7代替Ⅲ三和弦,副七和弦的使用,具有典型的民族色彩;又如《小白杨》第2、3小节,和声选择以Ⅵ7、Ⅲ7代替Ⅵ、Ⅲ三和弦,对西洋大小调的和声语汇作民族化处理,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色彩。(二)离调和弦的使用与作品情感相结合。于恰当地方使用离调和弦—副属和弦,临时改变调性,加强和声色彩渲染,契合乐曲情绪表达。在《小白杨》、《母亲》中,使用了大量的副属和弦,如Ⅵ、Ⅱ副属和弦等。1.副属七和弦:Ⅴ/Ⅴ、Ⅴ/Ⅱ、Ⅴ/Ⅵ(1)副属七和弦—Ⅴ/Ⅴ使用非强拍上使用和弦,打破原有和声节奏,加强歌曲感情色彩的表达。如《小白杨》第3、4小节,“长在哨所旁”,“长”“哨”两个重音各用两个和弦——Ⅲ7、重属和弦,分别结合歌词的重音,和声的节奏变化与歌词的顿挫感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又如《小白杨》第19小节,第2拍Ⅴ/Ⅴ—重属和弦用在非强拍,通过离调,为后面的抒情做预备,丰富了和声的感情色彩。(2)副属七和弦—Ⅵ/Ⅱ如《小白杨》第23小节强拍,运用了离调和弦Ⅵ/Ⅱ,“同我一起守边防”—放佛在对着朋友诉说,体现了与小白杨相依为伴、相濡以沫。和弦的离调色彩与小白杨“一起守望”的深情相对应;又如《母亲》第15小节4拍处,用Ⅴ/Ⅱ代替Ⅵ,改变常用传统副三和弦的习惯,突然的离调,制造听觉的新鲜感,也改变了歌唱者的多声部听觉习惯,大大地丰富了和声色彩。(3)副属七和弦—Ⅴ/Ⅵ《母亲》13小节第3拍,在非强拍处编配和弦Ⅴ/Ⅵ,改变了和声节奏;而副属和弦Ⅴ/Ⅵ代替Ⅲ,增添了和弦的色彩,与歌词语气中强调的重音“走、多”相吻合,使歌词“走多远”的和声赋予了离调的色彩,进一步渲染了歌曲主题—“母爱”的深情。(三)和弦色彩性变化与情绪相统一。和弦除具有“结构功能性”作用,还带有“色彩性功能”。在不改变和弦低音的情况下,调整和弦上方结构,结合曲子意境,选择适合的和声以增添色彩。如《母亲》第15小节3拍处,使用了Ⅲ的减七和弦替代Ⅲ,加强了乐曲的紧张感,为歌词“咱的妈”做好铺垫;又如《越人歌》第14小节3拍处,采用副属和弦的九音来丰富旋律,营造了此乐句整体音响效果的“朦胧感”,丰富了和声色彩。
二、织体律动有特点
钢琴伴奏织体作为表现乐曲风格的重要手段,需把旋律、和声、低音三个层次相互整合,综合表现。同时,织体蕴含着不同节奏型,研究其隐含的节奏类型,是掌握织体律动的一把钥匙。(一)织体节奏变化1.相同段落,采用不同的节奏型如《母亲》5-8小节,第一段时织体采用八分音符节奏型,保持了伴奏的统一;而第二段时,织体全部采用十六分音符,音符快一倍的流速,紧密结合了歌词“悲伤”的情感需要;又如《小白杨》17-20小节,与上例不同,前两小节采用十六分音符,后两节又回到八分音符;情绪的“激昂与舒缓”形成对比,伴奏织体整体统一。
三、营造歌曲意境,推动演唱者情绪
邓垚善于运用丰富的和声作支撑,其伴奏织体巧妙地展现了乐曲本身的风格,作为优秀的钢琴伴奏,对于乐曲的理解、声乐表演特点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一)与歌词意境相统一,推动乐曲的情绪。1.钢琴伴奏要结合乐曲的歌词含义进行处理,例如钢琴的强弱要结合语义合理地表达。如《母亲》的前奏最后两句,推到强奏地方时突然的情绪转换,两句的对比,即问答句的对比,一问一答,一强一弱,语气感十足,音响上的对比更能烘托出强烈的气氛。2.钢琴伴奏很好地结合了旋律的上扬、歌词语义的递进。如《母亲》第12小节,“给我一个家”旋律向上推动,歌词与情绪向上推,钢琴伴奏织体结合每个字的重音进行了加强,使伴奏结合了旋律的发展,与演唱者的情绪完美的相统一。(二)“加花”—做好主旋律的陪衬。运用加花的手法,带有“即兴性”的旋律插入,是精心设计的美丽“绿叶”。“做好旋律的填充剂”—常用在乐句长音之后,其旋律加花的位置及旋律音,有对比、相关联,加花技巧娴熟。如《母亲》第2小节4拍处,第一句后右手加入十六分音符,而第4小节4拍处旋律加花采用八分音符,避免了重复,加花的旋律与Ⅴ级和弦内音相同,又引入九音,构成了旋律的延续性;又如《母亲》第13小节3拍处,同样在“娘”字后面,在乐句间隙处加入16分音符,加花恰当好处,同样14小节“妈”字加入,相同音型移低四度,既没有喧宾夺主,保持了前后相统一的稳定性。
四、结语
钢琴家邓垚在钢琴伴奏实践领域里不断创新,其作品的情感处理细腻而灵活。在旋律加花、装饰音点缀上适时穿插,注重把握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伴奏织体蕴含的节奏型灵活多变,同时注意与歌唱者之间气息、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展示其高超的伴奏技巧、个性化的编配思维、丰富的内心情感完美得结合,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学习。
作者:王云龙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舒伯特艺术歌曲多重性解构
- 下一篇:浅谈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