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思考
时间:2022-05-08 03:15:53
导语: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美术鉴赏课程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科目之一。但现阶段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讲授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学生精神感悟等问题。本文拟从重视课程的设计感、整合课程的故事力、创造课程的共情力三个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美术鉴赏课程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科目之一,是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感染受众,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促使审美主体能自行感受、体验、想象和判断,进而获得审美享受的过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类课程,在高校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尤其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当然,现阶段课程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能推陈出新地上好这门课,正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实践中对于美术鉴赏知识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地拓展素质能力和整体修养。美术鉴赏教学可以更好地感染学生内在的艺术细胞,升华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认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因为提高了鉴赏能力而拔高自我的作品品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更能激发出对生活、自身的考量和对未来的探索,开创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加强。(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意思维能力。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频繁出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而越是如此,越需要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重视对传统美术的系统学习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提高思维力和创造力。教师从引导、共享的角度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对美术知识进行技法讲解和赏析共享,这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美术鉴赏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空间,让他们不断革新艺术思维、扩充艺术理念后,艺术实践中也可以在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之下产生新的灵感与创意。(三)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和人生知识领域。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都要借助于想象思维。美术鉴赏教学正是通过欣赏精彩绝伦的美术作品来激发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性思维,从而放飞想象空间。此课程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培育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及的。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既活在当下,又连接过去与未来、跨越现实与幻想,最后将自我与作品融为一体。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学生既可以了解很多不同画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更可以从理论上掌握各种表现技法,从意境上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形式较为简单。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是传统式的“满堂灌”。如果只有教师在演独角戏,就很容易使学生处于单向的听讲状态,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大量的浏览再加上枯燥的口头讲解,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鉴赏知识。这种被动的接收知识和情感的状态让本可在师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发散思维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能够汲取的知识信息量急剧缩水,自然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预期。(二)课程讲授内容过于专业化,课堂凝聚力不足。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常常更关注专业化的教学,如对作品的构图、透视、造型、笔墨关系等进行分析和讲解。不可否认,这些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的详细分析才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但长期如此,学生难免觉得乏味,很难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样便形成了台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台下学生却睡成一片的尴尬局面。诚然,专业化的教学是美术鉴赏课程的应有之义,但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凝聚力,教师必然要在课程当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内容,这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三)重视历史背景和作品的分析,忽视精神感悟。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确实应该关注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历史背景,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更好地分析作品内涵。但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更应注重对作品艺术品位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学生可通过鉴赏传统美术作品的绘画语言形式,从而调动自身的情感、想象力和感受力,连接作者的创作感悟,体会作品的心理内涵和精神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观察力鉴赏力。
三、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课程的设计感。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具备一定的设计感。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的科学性、普及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使学生觉得授课内容新颖,有着很强的新鲜感。课程教学的设计感,导课是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观赏性导入,也可以设计有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课堂中以扣人心弦的开场来集聚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鉴赏类课程惯性的离散思维状态引导到合适的教学状态中来,接下来的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在《范宽和李成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课程教学中,我开始并非交代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而是在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展示出一张看不到作者与名称的两幅山水画的PPT。让学生先自行欣赏比较,经过讨论,告知我两幅作品分别有何特点?采用的是怎样的构图?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两幅图片分别为最具南北特色的山水作品,即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学生经过观察便不难发现两者风格的迥异:造型上南方低缓的土坡和北方坚硬的山石形成对比;构图上一个是“平远”,一个是“高远”;线条运用上也相差甚远。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我故意让学生调换位置,按照自己家乡所处的南北方位分开。在学生新奇感未过的当下,我非常自然地讲解了南北山水画的特征,并且又展开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构图法和勾、皴、点、染的基本绘画方法一一梳理出来。(二)整合课程的故事力。美术鉴赏课程要始终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能仅靠图片和音乐的搭配,还更需要讲究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地抛出“吸引力锦囊”,而穿插的讲些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在《范宽和李成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课程中,当讲到李成的代表作品《读碑窠石图》时,我先分析了作品的绘画内容:近景山坡上有很多巨石,石头上古木林立,枝叶稀疏,葛藤环绕,树间平台下耸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碑,碑上隐隐约约刻有字样,碑前还有两个人好像正在读碑文。这幅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世说新语》里的一个著名典故:三国时的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两人见碑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能否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答理解。曹操说:“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一想”。待两个人走过三十里路后,曹操方才说:“我也明白了”。于是两个人把答案分别写出来,结果完全一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也就是个“绝”字,“幼妇”是指少女,便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是个“好”字,“齑臼”的意思是受辛之物,古代辞字就是写作“受辛”,合在一起就是绝妙好辞。曹操立马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不如你,相差三十里啊”。这样通过故事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也强化了他们的关注力,使得整个课程不再枯燥无趣。(三)创造课程的共情力。情感共鸣,是所有审美课程的核心所在。如果美术鉴赏课程只是一味的居高临下、说教化的讲解,必然使学生味同嚼蜡、难以共鸣。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碰撞是必不可少的。其实绘画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情感宣泄、情绪符号,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学双方不应该仅仅是理性冷静的对话或者呆板无趣的讲授,而应该是动情观照、真情体验、生情想象,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悲欢与共的情绪体验能让师生共同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情绪传达,创造出鉴赏课程教学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共情力的萌生。比如,在《范宽和李成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课程中,我在详解范宽最有名的作品《溪山行旅图》时,不仅分析了画面的构图、笔墨、布景和造型,更着重强化了其中的意境渲染,努力营造课程内的共情力。我人物这幅画最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上崎岖的山路上有一行跋山涉水的商旅,他们撵着驮着货物的骡马,在山中穿行。人和马虽然仅仅只是点景,但却很精妙的起到了“点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含有深远的意境。“路”寓意“人生”,“行旅”可谓时间长河中的过客。范宽笔下的人物,沿着流水,正是要走出他们自己的道路。在此之前,未经人类触碰的峰峦叠嶂早已在悠悠天地间兀立了亿万年;而在不可预知的未来,也许仍将巍然屹立。宇宙时空的亘古久远与浩瀚无垠,更加对比出人类生命的短暂,这也似乎正要暗示观者人生苦短而要珍惜当下。这样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把学生带进了世事变幻、波谲云诡的情感体验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起伏和共鸣,在熏陶感染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创造性思维。美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所有的课堂教学可以说都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的具备敬业精神、专业水平、独具匠心和综合素养等。如何使美术鉴赏课程既具有专业性又充满吸引力,做到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又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郭道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亚.美术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邢占海.怎样在审美教育中体现潜移默化的特点[J].甘肃教育,2017(9).
作者:田田 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舒曼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 下一篇:信阳民歌艺术风格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