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作品创作与艺术风格分析
时间:2022-03-27 09:45:21
导语:交响乐作品创作与艺术风格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蒙古族交响乐是一种独特的器乐艺术,它既融合了草原音乐的精华,又对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借鉴和学习;既与本土音乐相区别,又与西方交响音乐风格迥异,它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本文简要叙述了内蒙与外蒙交响乐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交响乐作品的语言和配器风格、织体结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创作思维和灵感来源等几个方面,最后对蒙古族族交响乐的国际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蒙古交响乐;艺术风格;创作技法;发展前景
一、中国蒙古族交响乐发展历程综述
1.形成开创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音乐创作尚处于开创时代,草原创作力量单薄,其中最为著名的音乐团是于1946年成立的“内蒙古歌舞团”。该文艺队伍由汉、蒙、回、满、鄂温克、达翰尔等多个民族组成,其创作的舞蹈如《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至今仍奉为经典。新中国成立后,典雅庄重的交响音乐开始和独具风格的草原音乐接轨,吸引了一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进行挥洒创作。作曲家辛沪光是蒙古交响乐的早期杰出代表,她以一首《嘎达梅林》交响诗,打开了蒙古族交响乐创作的音乐大门,为蒙古族交响乐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2.低靡衰落时期。20世纪中期的使文艺创作万马齐暗,作曲家们在“政治狭缝”中煎熬。1977年,一场“白灾”使蒙古草原损失惨重,经济一路低迷,再加上“”的浪潮使众多优秀作品毁之一旦,蒙古交响乐陷入低迷衰落时期。然而,蒙古族人民以草原灵感和超凡的艺术智慧创作出众多划时代作品,如阿拉腾奥勒创作的《敬祝万寿无疆》,作品以澎湃的气质、史诗性交响因素成为草原金曲。作曲家杜兆植虽是汉族血统,却同样创作出具有蒙古特色的优秀作品。3.兴盛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使蒙古交响乐摆脱“”的艺术禁锢,迎来了民族音乐创新高潮,如数家珍的音乐作品在辛沪光、阿拉腾奥勒、杜兆植等优秀作曲家手中诞生。中国的“新潮音乐”出现于八十年代初,代表曲目《莉玛》《草原曙光》等大胆将世界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我国音乐创作实践相结合,对中国交响乐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永儒布先生虽然大器晚成,但在晚年的“青春时代”创作中展现了其活力四射、激情涌动的艺术热情,完成了许多优秀交响乐的创作。4.多元发展时期。21新世纪孕育了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更多优秀的蒙古族交响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蒙古族交响乐继承了草原音乐文化的艺术传统,同时将西方交响乐音乐文化融入其中,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在世界交响乐舞台上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内蒙与外蒙交响乐作品创作与艺术风格研究
(上篇)本文上篇以蒙古族永儒布先生的《蜃潮》《戈壁驼铃》以及《荒寺》为研究例子,主要对其音乐语言、配器风格、音乐思想方面进行赏析和探究。1.音乐语言研究。作品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一部较高音乐艺术展现力的作品不但要有鲜明的主题,更要有富于音乐思想的音乐语言,相对独立的主体材料和完整的乐思是音乐发展的基本要素。(1)主体旋律。交响诗《戈壁驼铃》是永儒布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蒙古生活。《戈壁驼铃》所刻画的不仅是一种对大千世界、自然生活的回放,更是作曲家在迷途中追寻希望的一次心路历程,这与永儒布先生的创作理念一致。该作品的音乐形象富有新意,运用各种色彩性、多调性配器手法,在蒙古族交响乐创作中融入一种色泽迷离而又神秘的意味。交响诗《戈壁驼铃》的音乐主题由乌力格尔曲调为基础,蕴含着浓郁的科尔沁民歌元素,富有蒙古长调韵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沉思。《蜃潮》极具印象派风格,以多调性、多线条、各种色彩化音型以及持续人声作为音乐背景,将原生态音乐演绎得富有苍桑却鲜明神圣,给人留下无尽的沉思和悠远的静谧。作品《荒寺》是生活苦难的象征,更是束缚肉体和灵魂的枷锁,它的主题音乐同民歌旋律不同,以长气息节奏代替民歌的长句扩充,使音乐形象更加立体。(2)复调技法。蒙古族交响乐创作中多运用模仿、对比等复调技法,极大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戈壁驼铃》的42-47小节提亲风格和马头琴风格截然不同,小提琴旋律自由宽广,以长气息结构,马头琴节奏欢快富有弹性,两者旋律特征形成对比。《蜃潮》的56-57小节,富有蒙古长调的音乐特色与固定节奏的旋律线构成鲜明对比,象征寓意极强。2.配器风格研究。管弦乐的配器也就是管弦乐法,本质上就是音色处理、音色分配的艺术,用丰富的管弦音色表现音乐构思。(1)乐队编制。永儒布的交响乐在乐队编制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追求。《戈壁驼铃》结合了马头琴、弦乐、打击乐三组乐器和色彩乐器,其中马头琴充分展现了蒙古族特色,与后期浪漫派音乐的色调变化类似,将纯音、混音的强烈对比关系在交响乐中体现。作品《蜃楼》,在乐队编制上主要分为埙、潮尔、打击乐、英国管、色彩乐器和人声及弦乐群,对主题音乐的设计上采用不同文化的“混搭乐器”,创造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路程。《荒寺》则在色彩乐器上添加人声合唱和打击乐,呈现出别出心裁的艺术风格。(2)特殊音色。人声在交响乐中的运用较为普遍,蒙古族交响乐作品也经常采用人声作为色彩音色。在《蜃潮》的20-23小节中就采用了五度长音的人声,它与蒙古族呼麦非常相似,给人以空灵、庄严的感受。作品《荒寺》中“圣咏段”的乐曲以八度维持音进入,采用低沉的念经声烘托恐怖阴森的不安氛围。总谱49-64小节,以恢弘庄严的圣咏式人声进行,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斗争、反抗精神。3.音乐思想研究。交响乐作品的思想源于作曲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感受,理性来看,音乐本身是定格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符号,包含深刻的意义;主观来看,音乐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演绎着转瞬即逝的过程。永儒布先生的音乐思想也来源于理性、感性两个方面,他的每一个音乐作品所展现的精神内涵都与蒙古族传统的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用艺术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从《戈壁驼铃》感悟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从《蜃潮》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荒寺》看到作曲家对深重苦难的凝思、追忆。我们可以从永儒布先生的作品中找到印象派色彩和微复调的痕迹,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自我构建、不拘不格的音画世界和高尚的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精神。《蜃潮》和《戈壁驼铃》不仅仅是景象的刻画,它们所深藏的人文精神更是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三、内蒙与外蒙交响乐作品创作与艺术风格研究
(下篇)本文下篇以蒙古国B?沙日布的《第二交响曲》《广阔的世界》为研究例子,主要对其织体结构、创作技法以及音乐思想进行赏析和研究。1.织体结构研究。织体结构是作曲家展现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的重要手段,里盖蒂的“微复调织体”由多个独立声部组成,应用节奏变化、模仿变化手法等,从音响色彩上产生一种模糊效果。韩国作曲家尹伊桑作品的织体形态主要由填充型、装饰型以及主导型三种。(1)复调织体。传统音乐织体有主调音乐、单音音乐和复调音乐几种形态,而复调织体是多个旋律线条在纵向进行对比、模仿等组合所形成的音响色彩。《广阔的世界》以微复调、主要音等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法,展现了“传统的现代音乐风格”。整个作品运用复调织体,音乐委婉忧伤,令人动容,其在结尾处运用优美动人的蒙古族旋律使整个作品给人以“时尚却又保守”的艺术风格。(2)齐奏音型式织体。《广阔的世界》第145-14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音乐气势恢宏,除了个别打击乐器和低音乐器外,铜管组、弦乐组和木管组以齐奏织体进行。《第二交响曲》总谱的117-120小节,铜管组、定音鼓以及木管组都以齐奏织体形式和混合音色,风格统一,节奏铿锵有力,达到强烈的震撼效果。(3)微复调织体。“微复调型织体”是用微型线条对位而形成的整体音响的复调协作。《广阔的世界》的135-143小节是微复调卡农织体所构成,由低音大管、大管引入,主题由六只圆号、两只长笛以及两只单簧管陈述,随着单簧管、长笛的依次退出四把小号、三只长号等顺序进入,音色层层叠加,逐渐蔓延直到覆盖整个织体,最后形成一张充满幻觉、飘忽不定的微复调网络,音响色彩震撼人心。2.创作技法研究。B?沙日布的作品创作技法中主要有“主要音”和“微复调”,他通过西方现代创作方法将蒙古族音乐的核心旋律和音程表现出来,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1)核心音。蒙古传统民歌大多以悠远、忧伤等富有感情色彩的长调为突出特点。《广阔的世界》以蒙古长调的民歌音调为主题音乐,乐曲第一部分的6-8小节首先由木管组在声部进行变化模仿,形成以卡农式模仿、核心音伴随的创作特点,其创作手法与“主要音技法”相似,都是将某一个音作为核心,运用音高的变化、音色等因素通过滑音、抖音、微分音等推动音乐的发展。《第二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具有主要音技法和微复调技法的创作特点,主要音是核心音级,旋律保持在上下三度之内,节奏节拍加入了倚音、先现音以及经过音等,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总谱的10-13小节以英国管C调为核心音,其次经过大管E调、长笛F调为核心音,主要音有低音单簧管F调、单簧管C调等。(2)和声。蒙古国在配器手法上将传统乐器和交响乐结合,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马头琴、呼麦、蒙古族长调等方面,在和声的处理和结构布局上,包括多重和弦、全音和弦、线性和弦等完全展现了当代蒙古族音乐大胆的创新。《广阔的世界》总谱的34-35小节六把小号和木管组“共同协作”,构成多调性平行四度,在纵向织体的节奏中产生交替互补的作用。《第二交响曲》的部分小节,大管和双簧管的“平行四度和弦”,纵向上以多重调性配合,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3.音乐思想研究。B•沙日布所创作的交响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听觉上的盛宴,他所诠释的是一种思考,一个启示。他的作品渗透着哲学气息,传达出人和自然、人本身的和谐之美,这既迎合了蒙古民族传统的世界观和生活理念,又展现了张扬的个性。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式展现民族音乐文化是最虔诚的继承与发展,B•沙日布多角度创作的交响乐让世界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为世界音乐艺术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炫彩多姿的艺术之门。
四、蒙古族交响乐发展前景展望
蒙古族交响乐是人类思维、乐感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卓越展示,无论是中国的蒙古族交响乐还是国外的蒙古族交响乐,无不以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乐坛以及爱乐者的广泛关注。西方交响音乐如水银泻般逐渐渗透到蒙古族民族音乐的旋律风格、音色体系等多个结构之中,幻化为蒙古族交响乐的一种技术、一种观念。蒙古族交响乐的发展和创新不但是对交响乐空间的拓展,更加固了蒙古族传统原生态音乐的根基。蒙古族交响乐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广大艺术家努力探索、辛勤耕耘的结果;是蒙古族民族音乐同世界接轨的艺术表现;是蒙古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良好开端。从艺术价值上看,蒙古族交响乐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是极为广阔的,它为原生态民族音乐提供生存的艺术土壤,为西方交响乐的传播创造坚实的艺术桥梁。“艺术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条艺术生存规律启示一代又一代爱乐者们在广袤无垠的音乐艺术原野上追寻现代文明的脚步。虽然,目前我国在蒙古族交响乐创作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国优秀的艺术家们追求更高艺术形式的决心值得肯定和赞赏。交响乐是国际化语言的代表,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内蒙与外蒙交响乐在世界共性创作中寻求个性,既诠释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又吸收西方交响乐的精华,与时代齐趋前进。本篇文章简要叙述了蒙古族交响乐的发展历程,以两位著名作曲家永儒布和B•沙日布的部分作品为例,研究了内蒙与外蒙交响乐的语言特征、配器风格、创作技法以及创作思想等几个方面,展现了蒙古族交响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思想。
参考文献:
〔1〕韩星宇.蒙古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体现及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2.
〔2〕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
〔3〕江红.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完美结合嘎达梅林交响诗[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2).
〔4〕乌兰杰.永儒布—用生命谱写命运交响曲的人[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3(01).
〔5〕相西源.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2005.
作者:张帆 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
- 上一篇:艺术歌曲诗词创作研究
- 下一篇:网络微动画艺术风格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