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潘天寿艺术风格

时间:2022-07-31 09:44:15

导语:浅谈潘天寿艺术风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潘天寿艺术风格

摘要:在近代中国画坛上,潘天寿的诗、书、画、印自成一体,表现在作品中,构成了气势磅礴、独树一帜的别样气魄。他勤勉低调,当之无愧为声震四海的一代尊师,影响了近百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走向。学习并研究潘天寿的绘画艺术是我们永不停止的课题。

关键词:潘天寿;选材;构图;笔墨;艺术影响

潘天寿的艺术作品在吸收旧文人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花鸟画多以山花野草为题材,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与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合称“二十世纪传统四大家”。本文主要从潘天寿绘画的选材、构图、笔墨、指画的杰出成就,及对后代画家的影响来介绍他和他的作品。

一、潘天寿的艺术概况

(一)生平简介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1921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被聘为上海美术国画系教授,创办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潘天寿受聘担任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又兼教上海美术、新华艺专的国画课。抗战时期,潘先生任国立艺专校长兼任国画系主任,195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9年复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二)艺术之路

潘天寿自幼喜爱绘画,赴宁海县就读,以《介子园画传》为摹本,刻苦练习,画技大进。后来他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李叔同、夏丐尊等名师,使他对神、情、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1923年潘天寿入上海国民女子工校任教,又受聘于上海美专,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1928年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7年,辞去国立艺专校长职务专心教学与创作,1959年任浙江美院院长。结识了众多名家,广收博彩,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绘画。

二、艺术风格

(一)选材独特

潘天寿常常对平凡生活中那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弱势对象加以突出刻画和表现。如:梅、兰、竹、菊和不惹人注意的野花闲草,《灵岩涧一角》、《小龙湫下一角》等主要表现乱石、流水、山花、杂草。同时他又善于选取红桃、绿柳、朱荷、蜻蜓等,但更青睐于雄鹰、苍松、水牛、危岩等自然物态,形象粗犷、浑厚、老辣,画作高风峻骨。他常说“奇中能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1。他常常游荡于山水之间,领略山花野草的独有风韵。他常说:“我的作品像是短篇小说,不像长篇小说有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2,由此道出了他山水、花鸟的特点,如《塘栖名种》,只有两片叶子,三只枇杷,却并不显得少。《东望小城》通过无太多修饰的半个城门和山上隐约可见的女墙还有标识性鲜明的烽火台就把万里长城刻画得生动逼真且不失壮美,如:《苍松》、《烟帆飞运图》等。

(二)构图特点

1.新奇、壮阔的构图特点潘天寿先生善于从大处立意,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宏伟气势。如:《小龙湫下一角》,常人描画出悬空直下的瀑布大景,而他却只截取湫下一角,通过对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描绘,更好地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幽深静谧和奇幻美妙,创造出了“空山无人,水流花放”的优美意境。2.“造险”“破险”的手法潘先生的构图倾向于奇险一路,善于采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比如他先大胆写出一块巨石,使之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造险”,但他却成竹在胸,在某些地方点缀一些山花野草或禽鸟虫畜,使画面上的物象位置关系不但平衡,而且还获得异乎寻常的新意,这就是他的“破险”。《庭院小景》就表现出他的“造险”、“破险”的手法。3.对画面四周边角的安排潘天寿对画面主体与四边角落的把控也独具匠心,更是与题款环环相扣。其作品《铁石帆运图》对巨石、古松、大山、江流、白帆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布局。画幅左下方盘踞着一块巨石,一颗主干向左倾斜的古松,直向上方,苍劲有力;虽干枯,仍郁郁苍苍,体现出绵延无尽的生命气息。古松巨石之后便是大山,中间并没有加皴,石上之角直向天空,不觉得有闷塞之感,江流蜿蜒流出画外。画面静中有动,呈现朝气蓬勃之景。

(三)笔墨雄健老辣

笔墨的优势通过远近虚实质感的层次来呈现,再结合作者内心情感赋予画面新的情感。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笔墨,潘天寿说:“艺术师古而不拘于古,继承传统而又有发展”3。他在用笔上下功夫,以方折线的力量感来表现线条的雄劲和老辣,又结合了“屋漏痕”、“折钗股”、“美人簪”等各种皴法,自创出撇皴点染的技法。点苔弥补了墨色光泽的不足、阴凹处不深的缺点,使笔墨更加有层次感,来表现树木、岩石、山峦的坚实,从而增加画面的气氛。他的提款灵活多变,将线条与书法完美融合,增加了作品意境。他的作品在笔墨造型等方面果断、老辣、雄健,墨厚重而多变,他笔下的癞蛤蟆和蜗牛也无卑微,猥琐之态。我们只能用“大、重、奇、工、巧、惊”六个字来概括他的风格特点。

(四)指头画的杰出成就

指头画是用指头、指甲蘸墨作画。因为指头、指甲不能蓄存很多墨水,也不便于渲、染、皴、擦。潘天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指头画的优点,线条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可以产生圆厚古拙的天然效果。这种技法与他那刚正不阿和深沉质朴的性格交相辉映,表现了他胸中的浩然之气,如:《松鹰》《梅月图》等。

三、潘天寿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

(一)艺术思想

二十世纪中叶中西方绘画交汇而达到繁盛,潘天寿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中国画在吸收其它姊妹艺术营养的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笔墨技巧上,还要反映自己的审美理想。中国画要发展,必须把民族意识放在首位,他有意拉开东西方绘画的距离,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二)画风影响

潘天寿在绘画领域中,把笔墨之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工笔与写意融为一体。1949年以后他的作品彰显个性特色,在选材、立意、构图、造型、笔墨、神韵、格调等方面见解独特,同时他影响了潘公凯、刘文西等很多画家,在他们的画面中就能看到老辣、雄健的笔法与气势。

四、结语

潘天寿曾经说过:“不论作诗还是画画都要学习和体会这里的“气”并体现于作品中,只要拥有运用至大、至刚、至正之气,将其用于艺术创作也定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他的绘画艺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对于我们在今后的绘画和创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当代画家应该继承发展创新潘先生的绘画艺术,把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季承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1.朱天曙.中国书法史[M].浙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96

2.潘公凯.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210

3.潘天寿.潘天寿论艺[M].上海:中国书画出版社,2010.91

4.叶尚青,潘天寿论画笔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