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时间:2022-07-19 08:31:39

导语: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画作为传统的民族绘画种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文章从中国画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表现特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文化渗透与价值体现等方面介绍中国画艺术,以期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风格技法特点审美特征文化渗透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有着优秀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经过历史上无数画家和众多民间画工的长期创作实践,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逐渐形成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形成工笔和意笔两大流派。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

一、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最早是原始先民们为表达朴素的理想和生活开始创作的,后来多为政治、宗教服务。在秦汉时期,中国画的民族风格初步形成:重视以形写神,注重点睛传神,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了“笔不周而意周”的绘画风格,素材与表现技法得到了扩展。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更提出画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形象、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后世画家创作、世人审美的公认标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绘画逐渐走向高潮。隋、唐、五代时期,迎来中国古代绘画的高潮,受到唐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人物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画家常常选择生活中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而山水画分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了南北迥异的地域性风格。之后出现的宫廷画院更是极大地使绘画技法得到发挥与拓展,广受欢迎。宋、辽、金时期的中国画主要反映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为政治、宗教服务的束缚,画家更深切地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接近各阶层人物。山水画在构图章法、透视比例、色彩捕捉上进一步发展,质感强烈,简率豪放。花鸟画则趋于严谨精致,饶有装饰趣味。此时,注重抒发主观情感的文人戏墨画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潮流,与画院写实之风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画注重精神表达,已经拥有完整的绘画与审美体系。因元初科举制度的废黜,江南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画家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形成重气韵、轻格律的绘画风气。在元代中晚期,由于战争频繁,消极避世的山水画广为流行,具有象征性的画作,如梅、兰、竹、菊、松、石等文人山水画风格开始形成。到了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绘画领域涌现了大量个性强烈的画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种流派。近代的中国画推陈推新,吸收传统的中华绘画艺术,借鉴优秀的外国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风格多变,流派众多,形成了长安画派、金石画派、海上画派等。

二、中国画的表现特点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在乎笔、墨、色与构图四个方面,用以表现大千世界,抒发画家的创作理念与审美志趣。

(一)用笔之妙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历史悠久,运用线的轻与重、粗与细、浓与淡、虚与实、长与短、干与湿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形态、质感。在山水画中,线条与点染交相呼应,一山一水,顿生情意。在花鸟画中,常使用双勾设色法,先用双勾法绘出物象的轮廓,注意墨色的浓淡、粗细,再进行填彩着色,准确描绘出绘画对象的神态、情趣。在人物画中,画家线条勾勒的功底则更需深厚,不同人物的身份、体态和性格等,都需要在线条的刻画中得以体现。皴法是画家在画山石时,勾勒轮廓后,为了显示山势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的技法之一。画家为了逼真地表现自然山水,常常综合点、线、面的三种皴法:点皴用来表现山体的侧面、体积和杂树、草丛等;线皴用来补充山石的重量感与质感;面皴用来表现山石的外形、纹理等。擦,是为了补充皴的不足,以擦破除染后的板滞和单薄,增加空间感与质感,使得山石树木显得气韵生动,分为干擦和湿擦两种。干擦法,先勾皴,待水墨干后,再用干笔涂擦,墨色渐淡至虚无;湿擦法,先把画面打湿再进行勾皴,趁湿涂擦。在实际绘画中往往皴擦混用,以达到苍润的意境。点,用来表达物象的虚实气势与立体感。有圆、尖、干、湿等不同方法。以浓淡、虚实、大小不同的点,簇积成大点染面,加强物象体面上的起伏变化的质感。

(二)着色之雅

从绘画史来看,中国画一直以色彩取胜。中国画的色彩在秦汉之前以青、赤、白、黑、黄为主;魏晋时期,青绿兴起,直到唐宋;宋元以后,黑灰白的水墨画和淡彩的浅绛画成为主流。在人物画中,画家采用浓淡相宜的线条精细勾勒出人物与象,着色细腻丰富,亮色体现阳光、富贵等视觉感受,暗色体现阴冷、深沉等视觉感受。按照色彩的晕染程度,山水画分为重青绿、淡青绿和浅绛山水三类:重青绿以物象勾勒物象的轮廓,以石青、石绿等重色为主色;浅青绿以水墨为骨,色彩为辅,在水墨皴染的基础上,略施石青、石绿等色,给人以温润清秀之感。浅绛山水,在水墨勾皴点染的基础上,赭石为主色,画面清淡明艳。中国画色彩丰富,追求敷色与物象之色似,独具匠心,雅致精奇。

(三)水墨之韵

水墨画作为中国文人钟爱的绘画种类,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水墨画的关键就在于水和墨的调和。水作为水墨画的韵气之所在,水的流动美感加之深邃的墨色,黑白相间,干湿相成。墨分五色:焦、浓、黑、淡、清,国画家黄宾虹在《画语录》中将用墨的方法分为六类:浓墨法、淡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一幅水墨画,为取得浓淡相宜的水墨层次,画家主要运用积墨法、泼墨法等。积墨法,先以淡墨画出物体轮廓,然后用渐浓的湿墨进行加深,层层晕染,墨色浑厚自然。泼墨法,以饱满的笔墨在在纸上纵情挥洒,形成水墨酣畅淋漓的自然效果。但由于泼墨画难于修饰,具有不可抗力,所以多用于大写意画。

(四)构图之奇

构图,在经营画面的对象空间的位置上置陈部势。好的画面经营是画作的重要基础。画面要求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中国画借鉴文章构法,讲究开合相济、虚实相间,一起笔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为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画家常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的年代、空间的表现对象组织在一幅画中。虚实相宜,使画面活泼生动,空灵有致。留白致画面延伸出无限心意,给观赏者留下无限遐思。

三、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不同的时代、出身和际遇,造就画家的独特风格和审美理想,带给人们迥然不同的审美感受。富贵之气、野逸之情、黍离之悲、怪诞之美、生活之趣等,都是中国画的意境总结。画家在认知、表现外物世界时,通过主观的思考和内心思考,不拘泥于形式,强调以自然物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中介,强调对自然物象神韵的表达。托物言志,寄情山水,先立意,后落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形象与写意上,中国画注重形似,注意写实,不片面追求外在的形象之美,同时注重表现物象的意趣之美,追求“形神兼备,不似之似”。在笔墨和赋色方面,中国画以其超强表现力的用线方法,强调用笔的重要性,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在构图与布势上“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在意境与气韵方面,要求作品神足而韵生,韵具则神愈全,神韵具存,生动有致,将画家的才情与精神传神地表达出来。浸润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成长的中国画是一门集文学、书法、印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深深继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画以载道,儒、道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画家通过绘画来表达儒家道德伦理,将艺术为载体,实现政治教化目的。画家更是为此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与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品行高尚之人,画品即人品。更有无数画家借助梅、兰、竹、菊、松等形象,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爱国情怀。画溢诗情,画是无声之诗,诗画相渗相容,是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画家通过对现实山水的观察、构思,实施在纸上,抒发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画面蕴含着诗一样的意境,具有韵外之致、像外之意的美感。画溢诗情,是文思才情的展现,是精神意蕴的共鸣。哲学是诗学之魂,诗学是哲学之灵,中国画正是将哲学与诗学融为一体,将中国文化以画展现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画汲取着中国传统民族智慧,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画的艺术风格与表现特点需要学者从规律入手,耐心揣摩,拥有自己的品味与才情。中国画的未来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画家去探索创新,甘于寂寞,专心作画,将中国画发扬光大。笔者相信,积淀着中国五千年智慧的中国画定不会被时间的灰尘所埋没,依然会在画坛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作者:刘英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聿东.国画艺术[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李世南.名家谈艺——笔墨人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3]任道斌.丹青趣味——中国绘画的源与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任明华.丹青氤氲:国画艺术时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