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
时间:2022-12-05 08:21:08
导语: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甘肃民间剪纸由来已久,尤其是庆阳的民间剪纸在许多史料上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汉代由于造纸术的发明,用纸代替早期的皮革或金属箔作为剪人影像的材料开始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隋、唐以后,剪纸的用途得到了拓展。譬如,每逢春节,人们将唐朝的秦琼和敬德两元大将的形象用纸剪出来,然后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喻意“祛邪挡鬼”,至今在甘肃各地还流传有这样的俗语:秦琼、敬德,把门厉害。唐朝以后,剪纸技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表现的题材范围进一步拓宽,用途更加广泛。这一时期,剪纸由小众的宫廷逐渐走向大众的民间,由表现祛邪挡鬼的宫廷用途走向表现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民间艺术。由于庆阳地处京畿之地,所以,庆阳成了受唐朝剪纸影响最早和最大的地区之一。随后,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庆阳剪纸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北方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20世纪30年代,庆城妇女胡仙川创作的剪纸《五福捧寿图》发表在《波兰画报》上,这是庆阳剪纸第一次跨出国门。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许多艺术家对庆阳剪纸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其中,陈叔亮编著出版了我国较早的陕甘宁边区的剪纸集《窗花——民间剪纸艺术》。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古元院长在借鉴庆阳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木刻作品。1959年,庆城县编印的《庆阳民间剪纸》在西峰召开的全国群众美术现场会上受到专家们的广泛好评和喜爱。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有识之士把庆阳剪纸通过书籍、影像等媒体手段介绍给国内外,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民间艺术家王光普在1985年出版了《陇东民俗剪纸》一书。许多甘肃剪纸能手多为农村劳动妇女。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她们从小就拿起剪刀,在农闲时向长辈和邻里学习剪纸技艺。这项民间艺术通过婆传媳、母教女,绵延不衰。在传承过程中,她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入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庆阳剪纸、会宁剪纸先后被国务院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清水剪纸、瓜州剪纸、通渭剪纸、敦煌剪纸、华池剪纸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甘肃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间剪纸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受南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在中国民间剪纸的风格研究中,把中国剪纸分为南、北两种风格。南方剪纸以雅致见长,讲究玲珑剔透和细腻写实,以“阳剪”为主,装饰纹样多为“月牙形”和“锯齿形”,线条纤细顺畅;北方剪纸特点是天真浑厚,线条粗狂,造型写意、质朴、夸张,大块面运用的较多,以“阴剪”为主。郭沫若先生曾对南北方剪纸的风格做了形象的评价:“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甘肃民间剪纸属于北方剪纸风格。但由于甘肃省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南北扁平、东西狭长,犹如哑铃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所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决定了甘肃民间剪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它较北方剪纸的代表——陕西民间剪纸更为古朴粗犷。甘肃剪纸造型以简洁见长,艺术风格淳朴浑厚,表现形式为窗花、灯花、项花、喜花、鞋花等多种,手法上也有单色、染色、剪绘、套贴之分。从宏观上按地域可以将甘肃民间剪纸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以庆阳、平凉为中心的甘肃陇东剪纸,以天水、定西、兰州为中心的甘肃陇中剪纸,以武威、张掖、敦煌为中心的河西剪纸。陇东地区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民俗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地处黄土高原的陇东变得愈发萧条,长期处于交通落后、信息封闭、工业化相对滞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使得陇东剪纸得以完美地保存下来,并造就了其古拙奔放的风格特征。陇东的剪纸在本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风格差异,东、西部山区的剪纸形式简练,造型原始粗犷,表现题材多飞禽、走兽和家畜;中部平原地带的剪纸造型较为华丽,表现题材中民间故事、四季花卉等内容有所增加。陇中地区地处渭河两岸,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这里的文化遗存丰富,著名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庙文化诞生于此。这里也是秦长城的起点,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商贾兴盛。由于陇中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所以,陇中地区的民间剪纸风格灵秀典雅、富丽堂皇、秀丽工整,其剪纸手法娴熟。河西地区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历史上这里是游牧民族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此地的民间剪纸风格纯朴大方,富有装饰意味,其形式主要是窗花、壁花和衣饰刺绣花样等。
作者:张林燕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 上一篇: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
- 下一篇:中国动漫设计中的水墨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