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艺术风格论文
时间:2022-05-12 03:51:08
导语:古罗马雕塑艺术风格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与希腊雕塑相比,古罗马人在肖像雕塑作品中把追求肖像的真实肖似放在了同等地位,甚至在一些优秀的作品中,雕塑家不仅做到了外形的逼真,而且还使作品凸显出一定的人物个性。虽然古罗马雕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古罗马人为了祭拜祖先而制作遗容肖像,从而发展出了古罗马雕像的真实再现性风格。纵观古罗马肖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始终都存在着美化与写实这两种倾向。美化即理想化,也就是重点强调夸张人物英雄般的气概,特别是那些手握政权的首领,渴望自己有着与神一样的容貌特征和力量。于是,古罗马雕塑家在创作这些首领的肖像时,希腊神像雕塑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现成的范本。写实即忠实于客观个体形象,把对象外在的容貌和内在的气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奥古斯都雕像
奥古斯都的雕塑作品无计其数且丰富多样,有穿托加祭司状的,有英雄般立姿的,也有代表他青春不老的胸像等等。在这里,笔者以一尊普利马———波尔塔的“奥古斯都”雕像分析为主体来探讨古罗马雕塑美化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从图像上看,熟悉希腊古典雕塑的观者都可以一眼看出此尊雕塑有着神一般的英雄气概,毫无疑问,美化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占据了上风。在当时,对所塑人物理想化,希腊神话题材雕塑是最好不过的范本了。而从制作祖先蜡质遗容发展起来的古罗马雕塑,又有着自己特有的写实风格。如何把这两种风格揉捏在一起,就成了当时艺术家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于是,雕塑家在人物特征基本写实的情况下,通过借鉴和运用希腊神话特有“人物”或“物什”这一象征性手法,来达到作者想要表现的既美化又不脱离客观对象的目的。在古罗马的雕塑中,那些象征性的局部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我们必须从作品以外的特定历史情况以及社会风尚去观察它们,这样才有可能“读懂”这些象征性细节的内涵。如果缺乏对希腊神话故事、希腊古典雕塑和古罗马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观众就会如潘诺夫斯基假设的《最后的晚餐》在南美土著的眼中仅是一群人的宴饮一样。从图像上来看,这不过是一个穿着盔甲、光着脚丫、面部表情严峻沉着的青年。而这样的结论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差之十万八千里。那么这个主题是如何通过雕塑艺术清晰地传达给观众的呢?我们看盔甲的正中间是一个士兵在接受一杆旗标。从他们的着装我们可以清晰辨认出:右边士兵身穿典型的罗马军服,他右手伸出准备接受旗标;左边是一个穿着宽松服饰(当时东方人的标志)的双手拿旗标的帕提亚人,旗标的顶头立着一只鹰(鹰是宙斯的宠物,象征统治与权威),他正在把旗标递给罗马士兵。这里的士兵实际就是整个罗马军队或者罗马人民的代表,而那个帕提亚人同样也代表着整个帕提亚,旗标的收回标志着胜利果实的收获。旗标的收回、胸甲下方的大地之母忒路斯手举满盛丰产水果的丰饶角,这都预示着美好和平;而胸甲上方的天神双手高举华盖,这象征着和平已经降临整个古罗马帝国。再看胸甲四角:右下方是手持七弦琴的音乐神阿波罗,左下方是骑着鹿的狩猎女神狄安娜,胸甲右上侧是驾驶四驾太阳车的太阳神索尔(罗马神话中的太阳神),左上侧是手持火柱的月亮女神卢娜(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在古代的希腊,人们对体力与美给予了普遍而崇高的估价。体魄的强健、意志的锻炼,对于祖国保卫者———民军参加者的培养来说,意义非凡。希腊学校的基本课程内容就是运动、竞技训练,无论男女老少,都把经常的锻炼视为一个和谐发展的漂亮人的必要因素。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对参与者肉体上和精神上双重的检阅,胜利者会赢得鲜花和掌声,同时人们还会为其树立雕像。在当时希腊人的实际生活中,人们也的确着装很少,一般也就一件套衫。而在古代的罗马,人们的服饰则丰富多彩,内着内衣和托尼外套托迦,还有着大披肩、短披风、带风帽的大氅、长袍、蒙头长袍、军袍、羊毛短袍等各式披风。古罗马的学校也不再仅仅以体力锻炼为主要目的,他们教授学生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早期男女孩都要学习读、写和算术,较大年龄的男孩还要接受修辞学的训练。时代不同,雕塑艺术也随之发生变化,除了直接复制的希腊雕塑之外,着托迦的雕塑在古罗马基本占据着主流,只有少数的雕塑还是裸体创作的。具体到这尊普利马———波尔塔的奥古斯都雕像上,奥古斯都身着盔甲,左手托缠绕腰间的斗篷。而与希腊诸神雕塑的联系就在于奥古斯都光着的双脚,这就意味着雕塑中的他是一位英雄,甚至俨然就是一个神。他脚边骑着海豚的小孩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丘比特,丘比特的出现,更加预示着奥古斯都犹如神灵一样的身份。
三、《奥古斯都》与《持矛者》雕塑动态比较
我们再来看看这尊奥古斯都雕像的动态,相信熟悉希腊古典雕塑的人都会想起坡力克利特的《持矛者》,除去右手姿势的不同,其它各方面均是惊人的相似。这尊《持矛者》雕像是古典风格的代表,很好地利用了“对偶倒列”艺术手法,通过右侧收缩与左侧伸展这一对衬来达到动态的平衡,打破了古风时期雕像左右两边基本互为镜像的那种静止的对称。这一古典“对偶倒列”艺术手法,被后世艺术家一遍又一遍的运用,赋予了许多艺术作品中各种人物形象以非常生动有力的感觉。《持矛者》精心的姿态设计、安详的形象、威严的气氛肯定也深深地打动了古罗马的雕塑家,这从普利马———波尔塔的奥古斯都雕像上就可以窥见一斑,其骨架结构基本与《持矛者》雕像如出一辙。毫无疑问,表现人民对统治者权力的尊敬和对其伟大的赞赏,才是奥古斯都塑像的目的所在。而《持矛者》意在表现人的英雄气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对于人的崇高品质的尊重,这显然与奥古斯都雕像的表达意图有差入。那么,雕刻家是如何在美化和写实两种艺术手法中采取一种折衷,神话与现实互相结合塑造出奥古斯都的形象呢?首先,《持矛者》表现的肯定不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希腊人民想象中的神的形象。如果完全按《持矛者》的形象来塑造奥古斯都,那就失去了与现实的联系,奥古斯都仅仅是个神的形象而非特定的奥古斯都本人;而实际生活中的奥古斯都则身体矮小、体弱多病、面容苍白,如果按现实中的这些特征来写实塑造雕像肯定也是行不通的。于是,雕刻家就在基本忠实奥古斯都真正面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理想化的修改,使其面容显得威严高贵,这样才能与《持矛者》纯正的体型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不至于头身脱节。其次,《持矛者》雕像表现的是裸体形象。如此塑造英雄形象,对于当时的希腊人来说是很正常自然的。但对古罗马人而言,特别是对一个古罗马传统礼节的统领者而言,塑造成这种形象就显然不合时宜了。再次,《持矛者》反映的是一种生活常态,没有视线的焦点和方向,缺少统领者的威严气概。如梦一般地散步于空间对古罗马皇帝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与之相反,他应该以一个统治者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向古罗马的臣民直接演讲并统领他们。相比《持矛者》,奥古斯都的头抬了起来看着前方,右臂不再自然垂落,而是扬起成了一种指挥的姿势。通过视线和手势的修改,奥古斯都似乎在以他伟大的个性力量支配着眼前的空间。
四、结论
通过如上所述修改,奥古斯都雕像就古典结构化了。一个统治者的威严、一个牢握帝国权力的皇帝形象被作品表达了出来。美化与写实两种艺术手法互相结合,模糊神话与现实的界限并使其二者和谐统一于同一作品,这是古罗马雕塑的一种卓越的折衷办法,也是古罗马雕塑艺术真正的成就。
作者:肖巨成单位:莆田学院
- 上一篇:办学成本学前教育论文
-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