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的诗歌特征及译文探索

时间:2022-06-05 03:28:10

导语:西风颂的诗歌特征及译文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风颂的诗歌特征及译文探索

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本文介绍的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译文,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穆旦)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三位在形式、语言表达、和传达原文神韵方面都各有特点。下面仅就语言特色、表达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简略评析。郭沫若代表了我国老一代翻译家的英诗汉译主张。他的翻译重气韵,为了抓住原诗的气韵,在不损伤其意义的范围之内,不拘泥于原文中的语序;主张用“创作的精神来翻译诗歌”,根据阅读时脑海中浮现的景象,在翻译时进行仿佛身临其境的再创作。查良铮先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在介绍翻译外国诗歌的工作上功勋卓著。他翻译的《西风颂》,收录在1958年出版的《雪莱抒情诗选》中。从该书的《译者序》中,我们可以看出查良铮先生对雪莱《西风颂》有着深入的研究。“《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它将永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一系列自然现象,写出了树叶、流云、海洋等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却以此象征了当时整个现实……”

他反对死板地照搬“信、达、雅”这三原则中的“信”,“译诗不仅要注重意思,而且要把旋律和风格表现出来……要紧的,是把原诗的主要实质传达出来”。傅勇林先生是翻译英诗的后起之秀。他翻译《西风颂》时参考了8种译文,系“细雕之作”。他的译文挥洒自如,诗情画意浓郁、富于音乐美和视觉美,风格俊逸。下面选取了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节,具体分析一下三家不同的译文。郭译:哦,不羁的西风!你秋之呼吸,你虽不可见,败叶为你吹飞,好像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退;黄者、黑者、苍白者、惨红者,无数病残者之大群。哦,你,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冷冷沉沉的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如像死尸睡在墓中一样;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吹放叶蕾花蕊如像就草的绵羊,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不羁的精灵哟,你是周流八垠,你破坏者兼保护者;你听哟,你听!

查译: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肺痨,呵,重染瘟疫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崔送到/黑暗的东床上,他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尸,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天空)/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运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

傅译:狂荡的西风哟,你这晚秋的精灵,/你飘飏而起无形中驱尽残叶/犹如精魂飞遁远离法师长吟,黑白红黄似瘟疫压顶,那满天落叶/纷纷扬四散调零;哦,是你哟,/驾长车往那幽黑的冬夜/载去翻飞的种籽,低深地一片冰凉/它们在坟茔里躺着酷似僵尸具具,/直至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吹响/清越的号角传遍寰寰梦境,(/飏起芳蕾如驱遣羊羔于惠风里牧草)/给平原山陵鼓满鲜活的流彩和芳馨:/狂荡的精灵哟,你四处运行;/你扫荡一切又维持生命;听哟,听!首先从译者所选用的表达形式来分析。中国传统翻译是以忠实为目标,并且这种传统沿用至今。所以在这种要求之下,译者的第一选择是尽可能多地忠于原文,不仅在内容上,也包括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雪莱的原诗韵律工整,查和傅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章节,形式基本和原诗一致。然而,他们在细节上处理得又有所不同,因此,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查很大程度上译出了原诗的节奏感,形式上非常贴近原文。傅不同于查的是,他在原诗的形式上做了细微的调整,使译文形式上更加对称工整,朗朗上口,使得原文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气势都得以加强。而郭则将每一节十四行合为一个整体,译为自由诗,对原诗的跨行调整较多。这就和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关。20世纪20年代,汉语发展不够完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外国诗歌刚刚被引入到中国。“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照片生出来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愿望。”基于这种目的,译者的重点就不在于形式,而是其深层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上。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诗的内容,他舍弃了形式。

从语言特色上来说,原诗表现出雄浑豪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原作节奏明快,音韵和谐,修辞贴切。郭沫若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多语气词、白文夹杂、方言夹杂、多戏剧化的语言等,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白文夹杂。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白话文创作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也就不难理解。由于他本人非常喜欢戏剧创作,因此他的译文也就不可避免地有戏剧语言的成分在里面。整体来说他的语言高度洗练,充满古典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译文中半白半文的语言晦涩难懂,所以译文的接受程度就相对而言低一些。但是我们在分析郭老的译文时,必须考虑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通过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等人的积极倡导和辛勤努力,翻译事业便和当前的需要与反帝反封建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的译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原诗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和影响了很多有志之士,应该肯定它的意义。查译的语言很朴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一种自然之美。读起来平直流畅,严谨又不失自然。值得一提的是,查老先生在1958年翻译《西风颂》时的境遇与雪莱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十分相似,他当时也是频受政治打击,可以说他在翻译原诗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作者产生共鸣。在他的译文中,他善于使用短词语,增强诗的节奏感,如“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冷藏,低贱”,“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纷纷逃避”。

较短的语言,朴实的表达,却让读者领略了西风的威力。而傅译做得好的是,运用了大量的叠声词和叠韵词,如“寰寰梦境”、“芸芸众生”、“咎咎乌云”、“夏梦绵绵”、“积云密布”、“雷雨倾盆”、“霹雳裂空”、“冰雹如喷”……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并且他非常注重润色,所以整首诗充满浓厚的诗情画意。但是,难免也有疏忽的地方,如他把Angelsofrainandlighting:therearespread(第二节第四行)译为“是天使挟雨带电:一泻云河”,和原文意思有偏颇。雪莱在此把乱云比作带来雨水雷电的天使,而不是指雨和电本身是由天使带来的。就艺术风格而言,傅译的最大特点,是在忠于原文思想、艺术风格与原文的风格贴近的基础上,做了细节改动,不仅译出了原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势,再现了原诗激情奔放而又不失清新飘逸的风格;而且他的译诗的节奏甚至还在原文之上,他的译文增强了原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画面也更加浪漫唯美。查良铮先生准确地把握了原诗的精神和内容,所译的作品准确严谨,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革命精神和艺术风格,读来质朴自然,严谨流畅。总体而言,郭沫若的翻译以归化为主,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就像阅读他的原创中文作品一样,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他把原诗的精华部分吸收,然后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再创作。袁锦祥给郭译的《西风颂》以很高的评价。他说:“人们读了郭译后,深感译诗气势豪放,音调雄厚,犹如暴风驰骋,神韵不减原作。不少词语笔力雄厚,诗意盎然,也和原诗不相上下。”

结语:文章从雪莱《西风颂》诗歌本身的特点和特色出发,从表达形式,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探析,可以说所选的译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社会以及现在汉语发展的不同阶段时期。就英汉这两种语言本身来讲,句法等方面差别就很大,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文的句式形式,又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讲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着实是对译者的巨大考验。就我个人来看,(本文所列举的)各个译文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其差别是受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所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价值,相反的,会在时间的反复见证下灿灿生辉。那些优秀的译作,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作者:杨婷舒单位:湖北文理学院英语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