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互动艺术创作研究
时间:2022-06-01 04:52:47
导语:公共空间互动艺术创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时代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引入交互设计的思维方式,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媒介等手段建立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人的参与感、体验感,结合区域文化建设,使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计更有意义。
【关键词】公共空间数字媒介参与感
一、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用任意艺术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以建立当代文化沟通交流为目的,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融合,秉承开放、交流的新思想,传递文化精神内涵。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入手,可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室内空间,另一种则是建筑物外壳界面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开敞空间”,即室外公共环境空间。对于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塑造,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由于交流的“单项性”而无法满足公共空间艺术对公众参与性的要求。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公共空间的设计在现代城市居住空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不仅可以用来美化环境,更能展现文化内涵。随着智能互动理念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意在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注重与人的互动交流,贴近生活。因此,公共空间设计以区域中“人”的体验为基础,以适应场景的方式存在,传播区域文化特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概念,才能实现公共空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互动艺术
“互动”一词最早出现在英文词典中,即“interact”,意为互相交互、影响、感应,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情感对流,是人类生命本质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广泛,以信息技术为艺术媒介的“互动艺术”也逐渐兴起。人对于艺术的体验是活跃的,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必定包含观众对它的感知以及对创作者创作思想的参悟。对于传统艺术来说,艺术家通过对色彩、材质及空间等的认知进行艺术创作,并通过作品向受众传递思想与情感,例如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这样的艺术展现形式是由作品向观众的“单向”传递,创作形式及传播方式单一,受众对艺术品的解读局限于视觉与听觉。而互动艺术则是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使观众不仅通过视觉看、听觉听,还可以进行气味、触感等的感知,形成更加强烈的审美体验。互动艺术也被称为交互艺术,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展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艺术创作韩淑君现形式,它以现代技术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使观众参与其中,建立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被感知的艺术才是具有意义的”,人与艺术作品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加深人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感受。目前互动艺术做为一种艺术媒介已逐渐成为当下主流的创作方式,其互动性减少了人与艺术之间的隔阂,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是欣赏者,也是艺术的创造者,或者说是互动艺术品中的一部分。
三、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艺术实例
公共空间中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围绕室外建筑空间环境展开的,作为环境最终的体验者、享受者,人的需求与感受应当放在首位,因此引出“人景交互”的概念。“人景交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交互设计,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融入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适合环境特点、能与人“交流互动”的环境空间设计;将人的体验、人与环境的沟通作为设计根本,使环境的概念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只具有观赏价值;注重“人性的回归”,通过结合人的“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等不同的心理感受,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与数字媒介进行巧妙结合,使观众参与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来,成为艺术作品中的一部分。
(一)“MessagePillar”信息树“MessagePillar”由东京Teamlab团队创作,作品的主要交互方式是通过最新的AR“增强现实”的技术实现。从外观上看,这件作品就是在广场空旷处的一个毫不起眼的“柱子”,似乎与普通的照明路灯并无不同,但通过特定app,利用镜头观察柱子时,会发现手机屏幕中的柱子周围漂浮着许多发光的文字。而用户则可在app中进行信息编辑,并拖移至信息树上,该信息就会和之前的所有信息一起漂浮在柱子周围,形成“信息树”。参与者越多,“信息树”中的信息愈加密集,信息的种类也就会越多。这件作品的概念是冗杂的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表达信息化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并结合增强现实的手段提升观众的参与体验,增强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作品中所有文字都用不同的语言书写着,也寓意着各国文化的交融与沟通。
(二)“盛开的花朵”该作品位于以色列首都亚路撒冷中心区域的广场上,由一系列巨大的花朵组成,整件作品的目的除了为广场提供路灯照明外,也是为单调的城市交通增添一点活跃的氛围。耶路撒冷是一个极度干旱缺水的城市,植被的稀缺使得整座城市缺少生机。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利用花朵的外形并结合遮阳的功能,创造了“盛开的花朵”这一景观装置。“花朵”的常态是收拢的,而当游客走过或是驻足在花朵下方时,花蕊处的感应装置会探测到这一活动,从而使“花朵”绽放,当人离开一段时间后,花朵又会慢慢收拢。夜间,花蕊处会发出淡淡的光,成为广场上方的光源。这件作品通过传感器,达到一种景观装置与人的互动效果,增强实质的体验感,体现出互动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作品不仅仅是遮阳的亭子、路灯,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传承。
(三)“发光的音乐秋千”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种类丰富,除具观赏性之外,作品自身的娱乐性也是增强人与艺术互动的关键。加拿大团体设计了名为“发光音乐秋千”的作品。每个秋千内部都配有红外线传感器,用于及时感应秋千“动态”。秋千荡起,预设音乐便会响起,当不同人以不同频率荡秋千时,不同音乐之间彼此交融,则会创作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旋律。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音乐旋律的美妙,还使参与者能体验集体音乐创作的快乐。团队的设计初衷是希望为使用者打造一种公共空间归属感的娱乐设施,引导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一起演奏。人的归属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需要通过他人与群体的交往来实现的。而这件作品消除了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芥蒂,利用“协同创作”的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打造和谐平等的社会氛围,建立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结语
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艺术以技术为媒介,建立与人之间的互动,改变传统艺术创作的单项性传播路径,使艺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建立人与艺术的双向沟通渠道。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共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的观众,同时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是艺术品创作的一部分。互动艺术所展现出的包容性降低了艺术与人之间的“隔阂”,成为更加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艺术。互动艺术丰富了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观赏性、功能性,而是巧妙的将人的五感融入艺术创作中,增加艺术品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沉浸式的体验也加深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互动艺术的诞生使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邹德慈2006《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规划学刊》第5期。
张新宇、刘黎雯2010《公共空间艺术中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白雪竹、李颜妮2007《互动艺术创新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王妍、刘国华2009《现代科技与互动艺术关系探析》,《现代视听》第8期。
作者:韩淑君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 上一篇:艺术深刻表现标志角度分析
- 下一篇:行政协议纠纷司法救济机制完善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