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在艺术创作的蝴蝶效应分析

时间:2022-07-28 09:06:35

导语:直觉在艺术创作的蝴蝶效应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直觉在艺术创作的蝴蝶效应分析

【摘要】直观知觉在心理学方面是思维的基础,在哲学与艺术方面,直觉是表现、是创造、是形式的形成。艺术创作通过不同表现形式而传递,直觉则被感觉或情感具体化为意象存在于其中,使艺术作品传达的精神内涵与受众的心灵相互交融、碰撞。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作品成为可感知的形象语言,传达出的思想意境对人们的精神感悟产生影响。文章从介绍心理学的直觉特性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直觉对艺术创作者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的内在情感性再度波及受众的效果与反应,分析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点状的呈现和其对于观者思想的巨大影响作用。

【关键词】思维的直觉特性;表现;艺术创作;蝴蝶效应

思维的直觉特性与艺术创作之间,重要的是体现着画者之灵与画意之魂的契合。直觉是艺术表现的思维基础,艺术家的工作就在于将客观物象与主观幻象再度整合与重现,追求主观感情的真实。艺术创作是表达艺术家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工具,艺术家抒发自我感觉的意象传达,在艺术作品中力求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与思想。本文针对直觉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情况,研究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的直觉呈点状扩散形成泛化效应的关系,强调在艺术创作语言表现探索中,直觉表现本质与思想表现价值内在体系建构的特质。

一、直觉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与艺术方面来说,意大利知名哲学家克罗齐指出:“艺术是幻想或者直觉。”他的直觉理论表明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直觉亦即创造,创造亦是表现,是形式的形成。艺术创作通过表现等形式传递出来,直觉就是感受或情感形成意象,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的东西。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直觉是思维意识中的感性反映认识活动,是由物象映射于视觉这一活跃领域,在光的作用下,物象之形貌与色状及其所居空间域点,于心理的映象回馈时形成的空间点状变化活动的“场”,并在短时内组织形成统一的知觉意象,完全自发于潜意识且为感性的纯粹征述。因此,绘画写生能力是人对物象产生情感内化的知觉外化再加工能力,人对感官意象的记录局限于感知结构,事物相互作用的秩序组成事物成分。所以,艺术表现即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当物象出现在人的视域中,它的形与色即触发人内在情感的记忆反映,物象成为个性情感化的意识形象。而由意象源生的直接感染力,在绘画过程中是作品思想内涵形成情感外化影响的关键。直觉贯穿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即观者对艺术作品所用材料和表现素材的直观反映。或许因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场景等某个因素久念不忘,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柏格森的玫瑰花香味事件表明,当香味冲击嗅觉后,很多模糊的童年记忆就会涌入脑海,而所反映的这些回忆并非是那些花朵,却是带着这些满满回忆的一种芬芳的印象。花香的映像反馈亦称为意象,意象中的花香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气味感受。玫瑰花香好比艺术创作中的直觉,创意在无意中形成构思,艺术创作的构思不断唤起回忆,不同的回忆造就具有个性特点的创作作品,形成的不同创作个性衍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造成风格各异的绘画创作。如同蝴蝶效应,这些流派纷呈的艺术创作作品,是由于心理的直觉元素激发记忆中储存的丰富意象,再经过艺术者构思加工整理,形成艺术品多元化风格表现的巨大成果。又比如,拉斐尔为构思《花园中的圣母》理想的效果,在犹豫中无意间看见一位美丽、淳朴、健康的女孩在剪花,豁然开朗的他即刻确定了想要的形象,用画笔描绘女孩的美丽形象,成就了《花园中的圣母》形象的典范。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家的直觉就是人们在艺术创作或者鉴赏过程中,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者体验到对象的美之本质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感性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理性分析

二、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直觉特性

(一)直觉的第一特性:感性。这是一种在逻辑推理中对客观物象的内在直接把握的能力,有别于在艺术创作中突然出现的暂时诱导现象的灵感。灵感具备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艺术直觉的规律表现为理性的感性表征,属于感性直观,所以说,艺术家在直觉的作用下将直接的视觉印象经体悟历程之后升华成为艺术的表现层面,艺术家没有通过分析过程的步骤来理解事物,直觉的直接性决定了这一基本而明显的直觉思维特性。某些偶然形象和场景长期留存在人脑海里经久不忘,因其涵盖的社会心理、性格、经验和其他原因,某个形象或场景偶然被看到,又被艺术家极其必然地捕获,并在艺术家的理性创造中,获得感性物象的知觉意象投射。若仅通过依靠艺术理性分析进行艺术创作而忽视直觉,很难达到艺术表现的从容境界。(二)直觉的第二特性:自然性。《庄子》“解衣般礴”的故事主张艺术作品造型夸张能得自然之趣,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亦明确了艺术家对直觉的自然性的追求。可以想象,逸笔草草、一气呵成、落笔一挥而就,在这种近乎天然、无障碍的状况之下,艺术家所达到的自由创作状态必定是浑然天成、极其难得的。(三)直觉的第三特性:快速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直觉是思维的结果,它的产生很迅速,这个过程是思维者无法用理性思维做出逻辑分析的。以米开朗琪罗为例,在绘制大型作品时,高度警醒的状态促使他睡眠时间短,且睡时不脱衣服,以便直觉到来时能马上起身作画。所以,这个例子说明直觉是迅速性产生的,不会因时间或者地点的不同而有规律地出现,它是很偶然且随时的,能否把握住直觉也是一种内在的悟性。这种懵懂于无形的感念突现,是艺术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演员、画家抑或作曲家之共性,是对创作艺术作品的欲望,以及对表现形式的探索。在这里需要的不是激动不已,而是冷静的手法,以及细致观察、认真表现和执着的精神,这在审美感知的直觉中尤为重要。

三、创作者知觉思维的直觉与作品表现效果

知觉思维以复杂而精确的思维秩序,提供物象状貌空间连接的类比,经类比抽象逻辑与心理联系结合而形成形象组织。视觉思维具备区别、比较、选择的能力,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视觉感知在绘画造型过程中与理智分析既相对立又融合、互相作用。在理性指导的感性梳理实践当中,感性支配理性的直觉表现,所形成的绘制物象从视觉和心理方面都感觉更舒服。德国作家歌德说:“优秀的艺术作品探不到底。”艺术作品融合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接受者以更主观的反映心理,经由心灵与精神的蓦然置换完成沟通交流,它们均是接纳者深层直觉的具体表现。以审美来说,感知形象是视觉艺术的终极事实,知觉并非机械的视网膜数据的集合,而是人们对客观物象进行构造性意象再创造的过程。从艺术创作活动来看,它包括创作构思、形成作品和观众认可三个方面,其中容易忽视的是观众的接纳与认可。人们对美感知的本能是一种直觉反应,它可以通过移情实现审美知觉,它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物体运动或形体结构本身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结构类似,它们本身就是表现,也正是对象形成移情的原因。”画家画同类型物象却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主要是因为艺术反映人的性格和情感,艺术受众在观看艺术作品时,如果能准确地再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形成欣赏。任何人对视觉文化的绘画、雕塑、设计作品都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反应”并不是欣赏的范畴,而“欣赏”亦不同于接纳,因作品的意境和内容等绘画因素牵引观赏者,与观赏者内心达成默契而被接纳形成共鸣,由此,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因观赏者形成的共识而呈现价值意义。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创造的S形曲线美人物姿态,左边转折处以高举的手臂为顶点,向下的倾斜线是略有变化的身躯轮廓;右边将水罐与抬起的手臂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形,与左边简略刻画形成对比;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形成S形波浪曲折线的微妙弧度。在这幅画中,画家抓住人体姿态向左倾斜的双肩与右倾斜的胯部,打破人物向上用力与水罐向下坠落力量的平衡,右腿部膝盖前趋、左腿后绷成为力量的支点,重心在头部下巴的垂直下方,少女柔美的身躯和着水波的曲线扭转,形成曲线活力流动的运动姿态,透着青春气息的健美身躯与圣洁的清泉互相融合。严格的比例与对称的画面结合线条、形体、色调和谐的表现,突出了精细造型塑造的古典美,强化的是画家心中经长期积淀后抽象出的古典美与写实的少女现实美的完美结合,画面少女的清纯双目与娇美身躯透射出的青春美气息令人屏息凝目。评论者讥讽安格尔把人体的局部或放大或缩小,其目的是通过预算好的线条赋予素描以立体感。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指出《大宫女》画面的人物比例变化,原因是画家的直觉支配理智的作用:背部多了几节脊椎骨,看起来腰部更加纤秀,所以这个宫女的形象看起来显得格外优美柔和,绝对准确的身体比例不可能获得如此动人的效果。不难看出,浅层直觉仅仅是凭借感觉器官,而深层直觉是心灵深处的本体精神的自然释放。这种释放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察觉的细微的东西,感应别人无法感应到的内容。“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绘画创作原则,充分说明画家是受艺术直觉支配,以突出简练和单纯的表现风格。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思考而直接创作出或者体验到对象的美之本质的能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的综合体现,既有显意识的活动,也有无意识的动力,任何人在观赏艺术作品时,都会被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感所引导。也就是说艺术家对客观物象进行筛选后,以意象进行重构的艺术作品,通过意境、内容等一些绘画因素,牵引着观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表现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在艺术家和观赏者的深层直觉交流中形成共识并呈现价值所在。如果说艺术家的直觉犹如蝴蝶的翅膀,艺术直觉体现出的作品意境和思想情感是蝴蝶煽动翅膀后的微风,那么意境、内容等一些绘画因素令观者产生的生理和心理连锁反应,建构的艺术作品思想性价值呈现出的影响力与震撼力的极大变化,不就是艺术直觉的蝴蝶效应吗?对艺术创作者而言,尊重自己的艺术直觉也是对观者的艺术直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2]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4]陈望衡.直觉与艺术创作[J].思想战线,1987(5):28-34.

[5]成穷.论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把握[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51-59.

[6]王炳社.艺术直觉与艺术创造[J].唐都学刊,2005(1):151-155.

[7]李雁涛.谈艺术创造的直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06-107.

[8]陈池瑜.艺术直觉与艺术智性[J].江汉论坛,1989(4):62-65.

[9]李丽芳.试论艺术创造中的意识思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38-43.

[10]建留宝,昌炳兰.论艺术直觉[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3):27-31.

作者:范丽敏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