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中视觉物象与意象形态表现分析

时间:2022-11-09 02:47:38

导语:艺术创作中视觉物象与意象形态表现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创作中视觉物象与意象形态表现分析

视觉物象是指人类视觉感受到的物质反射于大脑的成像,是指某种事物的基本物质形态的呈现,是感官可感受到的形体、图形、色彩及材质。视觉物象一般指自然物象和人造物象,包括风景、建筑、人物、动物、植物等,是以物质为依据的一种可视元素,人们从自然物象中得到启发,创造出人文物象。人文物象中涵盖着诸多传统文化因素,是人们情感与思维联想的源泉。

一、视觉物象的文化载体

视觉物象在艺术的表现中往往成为文化的可视性载体,是人不同意识形态的表现,反映在艺术创作行为的过程中,最终以具体形象而存在。物象的文化性既反映着时代风尚,又再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它包含着人对客观自然规律、地域、物象的认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表现,也是艺术思维与意象的表现源泉。把视觉物象以具体形态表现,并非是对客观对象完全再现。还包括主体对客观物象感受和理解、归纳概括,它是由可视元素引发人们的氛围感受和情感联想的思维活动过程。把观察事物的形和表现事物的意结合起来,体会对象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抓其神韵,求其意境。通过分析、提炼,把自然形态用不同的形式进行重新诠释和表现。如何从纷繁的可视物象中进行选择并加以表现,创造出源于物象、超于自然的具有非视性意象之美的新物象?笔者以为,要从传统艺术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意象元素的汲取与提炼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味。传统中国画的艺术风格,不拘泥与物体外表之形,讲求“以形写神”,强调抒发主观情趣。这种以追求意境之美为目的的审美取向,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至高境界。追求艺术意境之美,同样能在艺术与品味结合的生活方式中以及历代人们的造物活动中,感受到先祖们创造主观意象形态的能力,如人面鱼纹盆、青铜器饕餮纹、瓦当、吉祥图案等,从中可以解读先人们的价值观、精神寄托和审美的观念。

二、物象与意象是营造意境的因素

物象包括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改造和创造出的种种结果。意象是大脑通过对有形物象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得到让人产生丰富联想与情感牵动的感应之源。在创作过程中,对意象思维的可视形态表达更为重要。因为对意象思维的形态化,是创作者对其艺术思想精神的物象化诠释,它是在对可视性元素的分析、选择与提炼中得到的表现精神意念的视觉符号,它是源于物象而高于物象的艺术再创造,是被注入了思想和艺术情感的意象符号。物象与意象通过意念的转化,成为有寓意的形式。有寓意的形式是对物象的象征、引申和借代等引发种种联想思维及思考的结果,是形成意象的直接因素。因此,意境的构成离不开物象与意象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物象是产生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物象的艺术提炼和升华,两者相辅相成,艺术创作中没有脱离于意识之外的物象,也没有凭空而生的意象。物质的精神化,精神的物象化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物象是创作的依据,意象是思想表现的媒介,意境是艺术创作其追求的目的。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同样可以通过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和设计表现技法,并拓展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营造意境美。例如,国际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其传统内涵丰富而又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包含了中国圆形方孔古币的形象,寓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意涵传统儒家思想,同时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设计可谓是传统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意境的构成,是通过创作者将纷繁复杂的物象概括、提炼表现为有限的、具有情感寓意的可视元素,从而让欣赏者将有限的具象元素应用于无限的精神空间,正是这种由有限到无限的创作表达和领悟欣赏过程的转换,才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这是一种需要具体形象和意想联想才能感悟到的美,也是由创作和欣赏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行为,也是实现追求美的愿望的一种手段;是对物象所营造的美的感受,更是对意象所表达的意境的追求。意境之美中包含有观念、想象以及情景等因素。分析观念是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总结。情景中积淀着人们的情感记忆以及能够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事物和场景,因景而生情,因情而生美,这是人们感受、追忆、想象和追求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它是超越形之上的意味之美,亦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借鉴传统,追求创新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注重对意象的传达比物象表现更为重要,因为意象更能够突出文化品位。艺术家应在物象表面下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创作灵感。结合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在追求表现形式与风格的新意的同时,不失传统文化的神韵,使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内涵更富有现代韵味。例如,中国画的表征是以意象表述的方式展开,表现手法和方式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客观对象,而是把生活的真实化作艺术的真实。因此,在研究可视性的同时亦离不开对形态的把握,努力找到深藏于形态之下的意味,并从整体角度把握住形神之间的联系与转换。创作者需情注于物,意蕴于胸,神韵无不内蕴着各种情感的颤动,传达出精神内质,正是古人所追求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艺术境界。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是由唐代的重气演变为宋代的重韵。例如,南宋画家梁楷的绘画作品中即蕴涵着一种精神的感召力,他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以大写意水墨泼洒抒写出仙人的超然风姿,可谓笔简神具,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宋朝名画评》序言中强调“六要三品”,其中的“神、妙、能”三品为识画之诀,反映出宋代绘画创作所追求的审美标准。继而“似而非似,不似而似”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趋向的写意心态。这种绘画风格与表现手法的形成必然依赖于社会风尚和审美的要求,士大夫介入绘画显然采取释放“形”的约束,力求用意念完成老庄哲学“形意之辨”中重意的最大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诗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不见画。”显然他强调的是形意俱佳的绘画作品,并在《鉴画》一文中认识到“写意性”是画家与鉴赏家共同的基础上完成审美过程。北宋画家郭熙之子郭思,在纂集其画论《林泉高致集》中称,意象可以感受“意思悦适”“率意融情”的写意情结。在美学观念上就是“不执”,即不要过于执着于精致的描绘,而要强调“率意的直接表达”。北宋文学家苏轼首先提出了美学理论的“意气”理论,随后北宋书法家米芾又提出了文人画的又一写形原则——“意似”,其遵循的要素是“率意融情”,即融景深情,直接表达出真挚的意境,无拘无束,遵循心性的感悟。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表达出中国写意画的精髓,即对有形与无形随心性的反省与取舍。人们根据联想创造出了符合自己审美意愿、具有象征意义的丰富的形象。因此,有形物象是创作的依据,但善于挖掘并运用物象的内涵表达出意象之美更为重要。中国画山水画是把具象与抽象进行完美结合、情景交融的绘画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画面中传达出的诗情画意。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将诗与画进行有机结合,使每一幅画既有诗的意韵,更有画的妙境,令人在观赏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诗意美、意境美,进而体会到恬淡、含蓄、清幽、空灵的境界,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正如苏轼评价其:“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所谓:“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而势不穷。”表现出诗人高远开阔的境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亦追求意境的深入,其水墨韵味的意象表达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诗一般意境的中国山水画作使人观之顿觉清爽宁静,淡远飘逸,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典范。

四、结语

物象与意象的表现,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中国传统文人将不同的空间里多变而丰富的物象进行概括、提炼,借鉴传统艺术哲学思维,将看不见的意象通过“意味”表现出来,并引导人们接受它的美和存在。当代艺术家要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感、引导大众精神取向的作品,不仅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要善于探索有“意味”的表现途径,汲取、借鉴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在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将文化的意蕴赋予当代创作,再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材料技术,创作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与统一的好作品。

作者:李河良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

[3]王赞.中国传统人物造像写形法则研究[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