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中边界与空间的关联
时间:2022-05-10 03:22:45
导语:环境艺术中边界与空间的关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看出边界具有定位的作用,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方向感,而且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另外,除了通过人为的建造来设置边界,自然界中很多具体的事物,例如河流、山峰等,也会被人们用来作为空间的边界,并与具体的方位联系在一起,例如今天我国的许多地名,像河南、江西、山东等。没有边界的广袤空间缺乏认同感。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的环境为友,也就是与环境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没有边界的空间是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在如此的空间中,人几乎没有立足点,更不用说与环境建立关系,所以人的生存需要一个稳固的居所和有意义的中心。世界上大部分的种族和部落,都将其居住的环境视为世界的中心,并且世界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人们只有在自己所认为的中心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中心之外,则是未开化的、危险的。那么人们如何获得中心呢?特别是如何在广袤的、难以把握和理解的空间之中去获得一个中心?这时,边界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中心是与边界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边界就没有中心;没有中心,边界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常常通过划分边界而从广袤的空间中创造一个稳固的中心,从而以此为依托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最终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家园感。
由于环境艺术是通过边界来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无边界的广袤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环境艺术不会产生类似的空间效果,实际上有很多的环境艺术设计同样会缺乏方向感和认同感,同样会产生无边界空间所具有的单一性和均质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边界的忽视和滥用。这种空间曾使美国文化批评家詹明信感到困惑,他曾在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鸿运饭店的大堂里迷失了方向,里面的四座塔楼完全对称,无论身处在大堂的那个角落,都无法分辨方向。类似的空间问题还大量的出现在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的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几何网格,由于毫无特征和规律的街道景观千篇一律,再加上街道的标识不明显,人们经常将这些街道混淆起来。正如凯文•林奇所论述的:“主路缺乏可区别的特征,比如哥伦布街就很难与特里蒙特街和肖马特街区分开来,人们总是把这三条街搞混。”[3]在这些令人困惑的空间中,边界千篇一律地重复,一个方向的边界与其它方向的不加区分,仅仅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结果使人们不仅迷失于空间之中,也迷失于混乱的边界之上。
硬性边界与封闭的空间
人们在对空间进行设立和界定时,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是给人带来安全感,这一点可以在建筑的历史中很容易得到证实。从根本上讲,对安全感的需求源于人们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异族入侵等不确定因素的恐惧。为了更好的生存,人们常常设置边界将这些威胁与自身的环境分隔开来。边界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但常常是二者的结合,有时并得到仪式的强化,比较常见的有篱笆、城墙和建筑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边界最初的意义在于打破空间的连续性,创造一个围合的空间,从而产生内部和外部的空间。内部空间相对稳定和安全,外部空间则难以把握和理解,其中充满了危险,而边界则是把这两种矛盾的空间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可以将边界分成两类:即“柔性边界”和“硬性边界”。我们现在先来探讨“硬性边界”。它强调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明确的、决然的分离和对立以及内部空间封闭和孤立,在某种程度上它表现了内外的冲突和对抗。我们以墙为例,“在欧洲的住宅中,限定内部空间的墙,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厚墙的防护性,才承认了家的存在。”[4]在中国的古代也是一样,不仅筑造厚厚的城墙,而且在城墙周围挖掘深壕、引入河水,形成难以穿越的护城河,由此围合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其目的就是隔绝和对抗异邦,保护城墙之内的领土不受侵犯。在硬性边界之中,人们是受到庇护和具有安全感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束缚,甚至是监禁。例如汉唐两代的长安城,它具有封闭的城墙,为了实行有序化的管理而采用了军营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文明的监狱,在城内居住的人们出入都要受到严格的监视和控制。硬性的边界常常与理想的家园结合在一起的,一些社会学家心目中的乌托邦经常被幻想存在于一个与世隔绝、封闭的环境中,其实这种努力从古罗马时期就开始了。与先前的古希腊建筑不同,古罗马人似乎更重视边界。最初,古罗马人的边界是概念化的,通过仪式进行设立和强化,“当一个罗马的地点被认为是神圣的,预言家拿着手杖或曲棍坐在场地中央,由他确定两条穿过中心的主轴,将场地分为四个领域:左和右、前和后。这样的划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代表着基本方位,同时又与周围景观的形态相呼应。”[5]中心对于古罗马人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关乎生存的,中心之处具有神灵的庇护,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由于中心是与边界相对应的,后来古罗马人就是通过强化边界更突出中心的意义,所以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古罗马人同样重视边界,确切地讲是利用硬性边界获得一个绝对的中心。最初,古罗马的环境艺术还是与周围的景观相联系的,但是随着对硬性边界和中心的强调,自然环境被隔离在硬性边界之外,以至于古罗马的建筑不再按照具体的自然环境和场所进行建造,更加倾向于营造一个人造的空间。直到今天,意大利很多有名的广场看不到一棵树木。另外,硬性边界造成了完全封闭空间,方向也不再是与自然一致的、明确的。罗马后期建筑的朝向什么方向都有,并不按照最初的东西南北的轴线的规定,再加上与周围自然环境缺乏联系,所以人处在其中常常会缺乏方向感。
柔性边界与层化的空间
与硬性边界不同,柔性边界则是强调一个相对开放的或相对封闭的空间。一方面,它所设置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不是毫无差别,边界作为区分依然规定了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意义与特性;另一方面,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又不是决然的对立和分离,对抗和敌意消失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空间上的连续、过渡和交流。麦金托什设计的高背椅就是柔性边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座椅由于靠背过高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从经济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确不是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但是我们若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麦金托什是一位划分空间的天才。与其它座椅相比较,高背椅更容易围合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它一方面宣告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拉近了身处其中的人们的距离,另外,由于座椅与座椅之间的距离,也使得这个空间相对开放,人们在其中也不会感觉到束缚。柔性边界还可以产生丰富的、多层次的空间效果,它所围合的空间既有自身的特性,又与外部空间相关,某种程度上又使得内外空间互相生发,甚至可以在另外一种意义上使内外空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层化的空间,古希腊建筑常常会产生这种空间效果。希腊的自然景观本身不是一个完全开放、没有边界的空间,它既有界限分明的丘陵和山脉,又有山谷和盆地,同时又有宽广的海岸线,它常常以一种清晰和秩序的形态呈现于希腊人面前。而希腊神庙通过各种柱式围合而成一个半封闭和半开放的空间,它既为神明提供了一个神圣的居所,又使得这种神圣的空间向外延伸,使得神庙周围的环境也充满了神性。神庙产生的空间具有拓扑学的性质,它既有自身的特性,又从属于有明显界限的地景空间,这样神庙建筑在空间的向度上就与地景结合在一起了。这样一个层化的空间便变产成了,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对不同空间的感受是不同的。完全开放的空间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吸引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从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自由,但其中有太多的威胁和不确定因素,又会使我们缺乏安全感;完全封闭的空间则走向了相反的一面,它的确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同时又意味着束缚和监禁。这种矛盾常常也体现在人的身上,本质上人类的身体需要得到庇护和悉心的照料,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而人类的精神却是自由的,它需要摆脱身体的束缚和地域的限制。而柔性边界似乎是解决这种矛盾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考虑到了人的安全感,又给人带来一定的自由,所以更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结语
一言以蔽之,边界的意义不仅在于界定空间,而且还具有庇护、定向、渗透、交流等作用。但是在今天的环境艺术中,人们只是利用边界来划分和分隔空间,而其它的意义却被忽视了,如此设立的空间和环境是不完善的。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设计,例如大卫•哈维曾提及马里兰科学中心的建筑和景观,其前后的边界处理截然不同,前部“作为一个友好的空间吸引着我们,在其中我们可以学习和体验,”[6]而从后面看更像是一个堡垒,“它意在抵制社会骚乱”,对外部的人充满敌意。还有些设计要么过于封闭,让人感觉到毫无生气和缺乏人情味;要么过于开放,让人缺乏安全感。人们可以通过边界来塑造空间,但是从另外的意义上讲,空间又规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在环境艺术中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名飞傅立宪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上一篇:谈环境艺术与室内设计的前景
- 下一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美学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