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的审美革新
时间:2022-08-24 04:08:17
导语:设计艺术的审美革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社会进入消费经济时代,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大众传媒、消费潮流的冲击使它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革。作为一种创意文化,它不仅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同时,设计艺术也是一种审美文化,呈现出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结合趋向。审美视野从传统转向现代,由边缘到中心,由低调到张扬,涵盖了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被社会化和符号化了。设计本身作为社会的文化依附于消费的产品之上,没有消费意识的设计,也就无所谓设计的审美化。因此,在纷繁错杂的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着众多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的差别,就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审美风尚和特定的艺术形式。我们有必要从消费文化现象入手,对当代设计审美进行必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
一、消费是审美变革的原动力
现代生活中设计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到改善周围环境,从满足基本需要到精神层次的更高需求以及寻求更优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的各个层面。而在把商品赋予一种文化价值的消费中,其新颖美观的设计自然而然地成了各种符号彰显身份的最佳展示。进入新世纪,我国为了促使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已成为目前社会生活的潮流。而富人阶层的出现,导致了感官享乐主义的盛行,使设计成为被消费的主体,甚至成为一些文化产业的内核。人们开始由对物质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更多转向对物质商品附加值的消费,从而形成了消费主义。于是,设计艺术经由“消费”这一手段而转化为其中一个社会性的、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符号。设计作为按照一定的社会理想、审美意识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有力工具,人们通过设计理解生活环境和产品,在使用与审美的意义上掌控生活环境与产品。因此,在现代消费生活中,设计艺术是人对环境与产品的审美关系的最高表现手段。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驱使下,设计艺术的目的是使其设计的产品与审美达到和谐的统一。在此,设计艺术成为被消费的主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维护自身使用价值,二是强化审美价值。尤其是后者使设计进入了社会生活层面而形成一种消费美学。在消费时代,消费主义一方面促使设计成为被消费主体中的必要元素,同时体现了大众的、世俗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在消费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刺激着商品的生产,在“消费—生产—再消费”关系中,设计必然带有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伴随着消费主义和设计意识而生的,是以视觉审美为中心的设计艺术。消费经济促使人们将设计的焦点放在人的精神要素上,人的审美、人的消费过程及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尤为明显,这应该是当代社会消费经济条件下最突出的变革之一。设计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动力是设计史上的无论哪个阶段都无法否认的,可以这么说,当代设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为设计对象所接受,也是与大众的消费潮流、审美观念相符的。
二、审美内涵的泛化与普及
良好的设计是促进消费的主体性的标志,设计是在通过人对消费品进行感知和认同中获得一致性的愉悦。在当下的设计审美中,往往对消费品的时尚、新颖、方便等设计意识充满兴趣,可以说,对设计意识与艺术价值的关注与重视,是目前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定审美内涵泛化与普及的有效途径。完美的设计内涵赋予了商品更多新的感觉。消费者实际上付出了高于一般商品的价钱,但他们一定程度上是心甘情愿的,因为他们得到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商品所缺乏的评价其同类的具体方面的感官,用交换者自己五种和五种以上的感官补足并发展了。”①设计能满足顾客心理、精神和文化上的需要,尤其是审美,是设计赋予商品的额外价值。审美所产生的价值常常比盛装在里面的消费品还重要,是消费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知识与智慧的反映。任何设计都要反映消费者的主观爱好,符合时代的审美风潮,它的具体物质形态体现是商品的商标、包装、声誉以及追加功能、附加利益等,这些正是用知识与智慧创造出来的价值。人们的审美是依靠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设计作为一门创意艺术,它所要表现的是一些精神上、意识上的东西,它的直接作用是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且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审美价值,要符合社会的审美要求。设计的审美价值是以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有用性为前提的。包含着无法用数量计算的“美感”、“优越感”、“舒服感”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设计艺术之所以体现丰富的美学内涵,其基本前提在于把握人的审美需求,对设计内在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追求是当前设计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大都市,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使消费也成为人们享受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社会中,对设计的审美常常会出现一种个性化与标准化既矛盾又统一的双重要求。社会的解放与个性的张扬,似乎使人的生活模式与态度的独立成为现代民主的一种大众化标识。因此,设计在当代消费社会的凸显,还有着现代人自身心理审美需求的内在原因。现代生活中,艺术与设计渐渐失去了它的神圣性、意味性和超越性。当代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日常生活模式的审美化。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后现代中,流行艺术和娱乐活动以其通俗易懂的大众特征成了最普遍的文化消遣。最能体现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最便于了解流行艺术趋势的,莫过于大众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规划与设计。设计无形中成了审美生活不可或缺的支撑。生活审美的广泛性、普及性又使得设计伴随着消费一起融入大众。人们通过生活与媒体所展现出来的对高质量、高品位的感性生活的追求与欣赏,正是设计艺术在消费时代审美内涵泛化与普及的具体表现。
三、审美意识的媚俗与个性
在消费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设计艺术在人们的个性解放中有力用武之地。消费社会里,设计已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经济与消费对设计的迷恋,使设计审美暗合了当下世俗文化的需求与认同。而最善于制造消费热点和宣传物质文明的大众传媒与电子网络的推波助澜,又使审美意识的媚俗与个性当仁不让地成了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的重要特征,也实现了普通人在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梦想。人们日益关注对自身形象,对形象的追求又使审美更加世俗化和生活化。现代设计的泛审美化极易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形象美的渴望,进而提高了对大众形象设计的要求。在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趣味去打扮自己,改造自己,甚至不惜通过手术的方式把自己设计成为最独特的个体。设计一个良好形象,已成为获取成功事业和美好前途的一个门槛。这也是大众的个性审美价值观念日益受到关注的社会深层原因,设计文化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看似个性自由背后潜伏着的是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体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标准。长期以来,人们心中被视为“欲”的“俗”一旦解放,它以重感性、重世俗生活、重享乐生活的特点在消费社会逐渐普及,各种引领流行趋势的时装、主导消费走向的时尚杂志和吸引大众崇拜效仿的明星,在流行色彩、搭配风格等方面都对大众的审美追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
设计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文化水平、审美水平以及传统习俗等。设计的审美变革从这些的角度来看,艺术与设计审美的独特人群化与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独立人群与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其一,使本国、本地区与本民族的人群感到亲切,有认同感;其二,使其他的人群产生新颖独特的感受;其三,传统的审美与现代的观念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个性化特征表现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上,现代审美观念中就十分重视富于个性化的审美趋向和审美特征。作为成功的设计,民族或人群的统一性与个性化也是现代设计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性。综合这些特殊或特定的因素使得设计审美的个性渐渐出现风格化的趋势。如在现代审美意识中,抽象化风格就得到大众的认同。抽象主义意味着从自然与感觉体验中提取出精化前所作的分析、推理、分离、选择、简括和对几何形的运用。个性风格化使设计的审美意识更丰富,设计发展变革的广度被拓宽,力度得到增强。人们在彰显个性追求、审美自由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消费产业及自身需求的压力和束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为当代世俗审美观念所牵引。
四、审美形态的结合与交融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改变。设计的审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当代设计审美形态出现了新的交融与结合。设计对审美的贡献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它以某种内涵依附与商品之上,如便捷的使用、时尚的形式等,通过图形、品牌暗示引导消费者的心理及感受来实现的。设计使消费者能通过消费得到商品的独特性而获得某种生理、心理、情感的满足,从而影响消费购买和使用产品。不同的消费层次与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不一样,小至文字包装、大到品牌形象,目标不同,对审美的态度要求也有差别。而我国恰恰正处在各种消费层次并存,各种审美需求同在的社会阶段,于是出现了雅俗共赏、土洋结合、古今交融的审美形态。目前我国的消费经济条件下,设计艺术的流行,既有精英式的、崇高的;也有媚俗的、大众的。媚俗有着大众的文化基础,表面上看,它缺少深刻的意义、象征的价值,是肤浅、贫乏、游戏式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对所谓“精英”的模拟或模仿,以形式美和潜在的符号价值来满足大众对精英阶层的上流风尚、生活品质的虚拟性参与。尤其是所谓“精英”尚未成为真正的精英之前,作为设计艺术来说,雅和俗并没有本质区别。消费领域扩展到对商品所附带的象征某种地位、声誉和品位的符号消费上。设计突破了精英文化的圈子,已经完全融入大众文化了。而且,设计的商品化意味着艺术与设计正成为消费品,中国古典传统的设计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人士大夫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对设计的关注和开放往往只是大都市里的时尚,许多中小城市还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初期,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仍十分贫困落后,思想的保守与物质的匮乏使大多数人们至今还在为生计奔波,设计文化现在不会很快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词。但是,大众传播的迅速扩散又使有关设计的审美信息不断渗透到这些地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作为整个地球村的一份子,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互相结合,彼此交融。
五、审美价值的取向与引导
所谓审美价值的取向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群体和地区环境中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导下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征等。设计在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凸显,有着消费社会、大众传媒、后现代泛审美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因素。在泛传播时代,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不管接受与否都不容分说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对设计的重视,也是当代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肯定的重要一环,其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也将推动着人类向文明和美的更高境界发展。然而,在消费时代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设计文化所带来的视觉盛宴和消费热潮中也夹杂着诸多负面因素。无意义地过度设计、倾向于欲望的放纵与宣泄的设计等,不仅难以进入真正的审美意味层,而且简单的快感刺激总是左右着人的行为和心理;大众的审美价值观因为“媚俗”也易被引导至平面的甚至低俗的境地,从而造成理性的缺席和人文关怀的失落。尤其是当代设计中那些消极因素较易误导青少年沉溺于感官世界,甚至影响到他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就此而言,就更有必要对设计审美与消费文化的关系进行理性引导,以避免因设计的过度张扬,而使更多的人流于感官刺激和丧失消费目的,甚至沉迷于消费过程。设计中对大众的审美价值引导的关键是怎样处理好外来观念与本土传统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是迎合大众的趣味与还是引导大众的审美观的关系问题。正如茅盾所说,我们要适合民众的趣味,但同时要提高民众的趣味;“大众化”的工作,就是要依着这样的原则去进行的②。一味地迎合,或许能带来直接的效益,使设计沦为商业消费的傀儡;但如果忽略了大众的真正需求,抛弃了设计本身对于生活的意义、审美的价值,设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只有积极正面的引导,才能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和强调以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为基调的审美价值取向,惟其如此,人们才能在追求品质生活促进消费的同时,真正引领当下方兴未艾的设计走向高尚审美境界。
- 上一篇:安监局公务员考核意见
- 下一篇:安监局事业单位规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