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语言革新的认识
时间:2022-08-24 04:00:02
导语:雕塑艺术语言革新的认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今,雕塑已走向更加多元的格局,材料与观念的表达日趋丰富,打破了以往雕塑仅仅以石、木、铜为材料的局限。创作形式也从单一的情感表达,发展为抽象、极简、观念表达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代雕塑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很难界定雕塑艺术的概念,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1999年毕业后,我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于2001年返回母校新疆艺术学院雕塑工作室,以外聘教师的身份开始上雕塑专业课。那时我对雕塑理论的认识仅限于雕塑的空间、形体、张力、雕塑与环境等词汇。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踏上了求知的道路。先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进修一年,之后又在中央美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两次学习机会,使我对雕塑创作形式语言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不仅初步理解了雕塑艺术的变革规律,而且掌握了创作方法,还初次接触了雕塑的观念性表达方式,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什么是空间与形体,什么是具象与抽象,什么是挪用等。无论从创作还是理论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些体会。
一两次学习期间,我结识了四位中国知名的雕塑艺术家。2003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时,在向京和瞿广慈老师的指导下首次接触了当代艺术。期间他们的谈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当代艺术”、“观念”、“艺术家”。在进修之前我对这些词汇很陌生。当时这两位教师是当代中国艺术界最活跃的,也是中青年雕塑家当中的佼佼者。瞿广慈是分别获得全国美展金、银奖的雕塑家,向京是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之一。时隔3年,在中央美院又幸运地遇见了吕品昌与姜杰这两位艺术家。吕品昌先生不仅在陶艺材料方面比较精通,而且还在雕塑的民族性表达方面也有着自己丰富经验。在他的一次个展中,中央美院盛扬教授如此评价他的作品:“吕品昌的作品说不上哪些地方套用了什么,但整个感觉就是民族的、中国的。特别是《中国写意》,他真正把中国绘画尤其写意画的很多东西借用到雕塑上。雕塑界很多人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突破。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分可贵。”[1]姜杰老师在观念与材料表达方面比较出众,也是当代艺术界当中比较活跃,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关注于当下生活问题的同时触及哲学领域,探讨人生哲理。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雕塑艺术本身,还涉及观念艺术,装置等领域。因此她也荣获“2009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这四位指导教师在创作实践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的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二1999年我在创作《物质之间》时,自以为是一件典型的抽象作品,现在看来只是一件非常写实的具象作品而已。通常抽象艺术是指艺术造型方面部分或全部遗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艺术,它透过形状和颜色,以主观方式来表达。而具象艺术则是很客观地把现实物象的形状和色彩等在较为接近对象的原则条件下表现出来。然而写实的作品也是具有抽象性,有些非具象的作品也会使你无法“抽象”。在这里谈及的抽象是指作品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二者即互补又有差异。举例来说,在雕塑创作时,对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形象,那么我们在表现时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接近原本的事物,要么远离本原的事物。抽象的程度可以由艺术家本身依据自身的情感控制,它可以是高度提升的符号语言,也可以是潜意识当中的即兴发挥所表现出来的非客观存在的形象。也就是说,具象和抽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美籍俄裔艺术家阿尔基边克(Archipenko)说过:“我认为新的形式风格需要新的不同的材料而非新的材料需要新的形式风格”。[2]虽然他在那时提出了形式与材料的关系,但并没有过多谈及观念在艺术中的作用。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了我一段时间。在1995~2003年创作作品时,主要以形式感为创作目的,形式起主导作用,观念性表达处于次要位置,以作品的形式、空间、张力为主要探索目标。2004年6月在创作《五谷丰登》时,我才真正明白观念是如何在当代雕塑中运用。并理解了雕塑的隐喻性,不是煽情式的情感暴露,而是脱离旧的表达方式。
关于现成品的挪用与复制试验,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999年本科毕业创作作品《物质之间》。那时我只把作品分解、重组、挪用之后,以另一种材质呈现在观众面前。造型没有改变,只是材料的置换与重组。主要探索现成物品的材料转换表现形式。《物质之间》和我的一系列现成品雕塑是以现成物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性作品,这类作品既没有表现出我所看到的,也没有反映出我的主观情绪。作品通过材料转换的形式来回避情感的表现,并没有过多关注观念的传达。于是在2005年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上,我把《物质之间》的尺寸夸张化,修改了材料,参展后获得好评。从那次展览起,我对作品“尺度”有了经验:公共艺术作品尺度上的准确性很重要,纪念性公共雕塑的尺寸决定了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也会传达出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架上雕塑的尺度把握也很重要,尺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知觉心理反应。2005年参加上海举办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时候的作品《五谷丰登》,主要是以观念为主创作的。在创作之前先有观念,之后再考虑作品的形式等因素。这和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以前是先创作作品,然后再赋予作品一定的“观念”,这个作品是我从纯形式探索转变为观念性作品的一个转折。形式和观念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我今后的创作生涯当中会交替出现,时而交叉时而分离。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开拓和如何表达观念本身。我的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逐渐明朗化,对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宗旨是既要有当代雕塑语言的因素,还要接近观念艺术的某些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初,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创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的多”。[3]他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使艺术的创作形式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时代。作品可以是任何现成的物质材料,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强调观念的表达。杜尚之后,博伊斯和库苏斯那里“观念”艺术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理论方面也有了新的提高。两人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例如,博伊斯的《7000棵树》和库苏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在当时杜尚用《泉》轰动了艺术界,博伊斯用《7000棵树》拓展了艺术的空间观念,库苏斯用《一把和三把椅子》把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此观念艺术更加繁荣。2007年后,在中央美院听隋建国教授的一次讲座时,我对雕塑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雕塑作品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在讲座中,他谈到物体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形体发生增长或递减。同一件作品,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体现出不同的体积。他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偏离75度》、《时间的形状》、《平行移动50米》。
《时间的形状》阐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联系。2006年12月开始,他自己或者在助手的协助下,每天抽空在同一根钢筋顶端粘一层蓝色油漆。随着时间的延长,作品会逐渐扩张变化。每天用图片或DV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并记录时间与形体变化的尺寸。作品随时随地可以参加展览,在某些时候某些展览不一定是作品本身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以图片或者以短片的方式参加展览,这也是当代雕塑艺术的两种不同展现方式。一种是物质化的作品展现,一种是非物质化的展现方式。《时间的形状》虽然每天逐渐扩大,但是人的生命却在逐渐减少。时间与空间恰恰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件作品的停止时间也是作者本人生命的终止时间。作品巧妙地把生命和雕塑的空间变化联系在一起,使空间与时间更加紧密。之后在他的创作课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把“空间”与“时间”两个因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创作课中的作品《路》,是运用现成品来创作,当然我所指的不是纯现成品,而是加工以后挪用与截取的材料。初次试探了空间与时间。《路》与《物质之间》的区别在于时间和空间是主要的探索目标。
至于2008年新疆秋季当代艺术展的作品《无眼》,则是《路》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在两种空间表述两种观念。在不同的展览背景下,用同一件现成品为元素,采取两种不同的材料展示。第一次的作品在特定空间当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停地改变作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如果说第一次是表达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那么第二次表达的是普通市民对当代艺术的迷茫,也是许多艺术家对当代艺术产生的怀疑和忧虑,以及茫然的状态。虽然两件作品的观念表达具有相似性,但是在两种不同的空间当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为在新疆秋季当代艺术展览当中,展厅并非是正规的美术馆,而是铜锣湾购物广场。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场合,所面对的观众并非是职业艺术家。此次的参展作品包括雕塑、装置、油画、行为等。面对这样的艺术作品有些观众肯定会迷惑。艺术的边界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我从观众的这种心态出发,创作了这件作品。同一件作品,在另一种空间当中运用另一种材料展现在观众前,表达另一种心理状态。作为从事艺术的人,不能太过于满足现状,因为我们有很多未知的艺术表现方式等待发现。这需要我们重新考虑该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及艺术创作。目前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改革,而且有很大的问题存在。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进步,重要的是我们应有正确面对问题的态度。
- 上一篇:安监局社会管理活动方案
- 下一篇:安监局治抛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