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艺术对雕塑改革的价值

时间:2022-08-21 06:14:43

导语:观念艺术对雕塑改革的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观念艺术对雕塑改革的价值

19世纪末,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PaulCézanne,1839-1906)在绘画中重新结构了同时期艺术家所看到的客观物质世界。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几何体构成的,在此基础之上,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勇于朝这个新兴的发展方向发起了新一轮的探索。进入20世纪以来,以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和布拉克(GeorgesBraque,1882-1963)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则是真正拉开了现代艺术的大幕,他们所开创了一种否定视觉真实性的艺术风潮。至此,艺术发展的瓶颈开始被打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相较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雕塑的发展也获得了蓬勃的生机。现代雕塑这一概念的由来,也绝非在“雕塑”一词前面加上“现代”则那么简单。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相比较在艺术观念、审美标准、表现技法与材料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就其本质而言,雕塑的发展在受到某种内外力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在雕塑表现的形式语言上相比较传统的雕塑有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是面目全非。

原有一系列的体系被打破,体系内的平衡也不复存在。也正是这种不平衡推动着雕塑在朝前迈进。①我们记得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的雕刻观念是把那仿佛正在大理石中沉睡的形象召唤出来,给予人物形象以生命和动态,然而要保留下岩石的简单轮廓。(图1)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1876-1957)似乎决定要从另一端处理这个问题。他想弄清楚雕刻家可以保留多少原来的石块,而仍能把它转化成一组人像。(图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雕塑艺术的创作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的主体对于客体的思考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种位移甚至是180度的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雕塑的形式语言表现有了和传统雕塑相悖的一面。现代雕塑并无统一的形式特征,从传统的木材、石材、金属青铜转变到现代雕塑家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综合材料,各种技法的运用也拓展了雕塑本身的语言。传统的手法逐渐被新兴的技法所代替,最重要的公众对待现代雕塑艺术的态度已经改变。一件现代雕塑作品的产生如果缺乏美术评论家和讲解人员的正确引导,他们找不到一些必要基本的依据来评判这件作品的优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只能接受这些现代雕塑作品,自己做出一个思考和判断。这种公众力量层面上的容忍和接受,最大程度上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平台,也促进了许多新兴雕塑观念的发展。

一、观念的自我表达

现代艺术以个人主观意识为先导的艺术之路分为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着。杜尚(MarcelDecamp,1887-1968),他于1913年移居美国之后成为美国新艺术的代表。早在1917年,现代艺术的萌芽阶段,他便在一个小便器上签上了“R?Mutt”的名字,取名为“泉”(图3),这件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雕塑作品来参展独立艺术家展,遭遇激烈的争辩,最终未获准展出。这件被杜尚称为“现成品”材料的作品开始挑战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判标准及观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可以看作是观念艺术最早的源头。杜尚的理论认为艺术可以由任何东西来构成。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上个世纪20-50年代,杜尚的这颇为超前的理论并不为当时的世人和艺术家所接受。在今天看来,现代艺术的开山之祖立体派、野兽派、抽象主义等则是试图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来固化和强化艺术的某种形式,他们和杜尚相比其实还有不小的距离。观念也是一种材料,这一著名的论断在二战后才开始普遍被艺术家们所接受。杜尚奠定了这样一个基调:观念和意义完全优于造型的形式。艺术家主体的思考要比客体作品最后的表现形式重要得多。形式主义的美学价值在艺术家的观念面前是无比卑微的。从此,“现成品”几乎就成为战后雕塑的一个主流方向和代名词。现代雕塑中的问题不再是复制逼真的形象的问题。外部的形式不再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观念内容成了艺术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观念的存在迫使现代雕塑脱离模仿、再现和表现的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审美趣味,将艺术内容转向了社会和文化的隐喻,在艺术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艺术世界。与此同时,在现代艺术中被湮灭驱逐的人性也重新得到了回归并得以彰显。艺术家群体创作目的强调的是个人情感的发泄和表达,是主观感情的喷涌,更多的都是在阐述作品之外的一种理念,一种观点,使其成为了艺术作品中的支柱性力量。形式已经死去,不再重要。就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所言:人文主义精神将永远是我雕塑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使我的雕塑充满活力。(图4)

在现代雕塑大师的作品中,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是明确无误的,它不欺骗,也无法欺骗,因为他与真理无关。他们将永不在一件美术作品中寻求真实——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真实的,一种真实主观臆念的表达。这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现代雕塑作品生命的灵魂所在。这种理念最终帮助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突破和成功,创造了历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和形式来窥视世界,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相比较前人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去临摹自然,不需要去复制对象,他们需要的是像一棵树生产果子那样生产它,而不是简单的复制问题。假使每个艺术家都具有对自然百分之百的描摹能力,结果是他们所创造的对象永远是一件作品,而观念性的引入,为他们拓宽各自的艺术道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我呈现”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观点,并且更加深入地扎根到现代雕塑之中。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可以被复制,被生产,但唯有隐于其中的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受是不可复制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唯一性。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会报以极大的困惑。

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目的。答案容易会不易言传,因为这种解释极易沦为故作高深,或者纯粹胡说。然而,如果非说不可,笔者认为真正的答案是现代艺术家想创造事物:重点在于创造而且在于事物。他有一种自己已经制作出前所未有之物的感觉。不是仅仅仿拟一个实物,不管仿拟的多精致;也不仅仅是一件装饰品,不管是多么巧妙的装饰品;而是比二者更重要、更持久的东西,是他认为比我们的无聊生活所追求的虚伪目标更为真实的东西。如果我们想理解这种心情,就必须回到我们的童年时代,回到我们还愿意用砖块或沙土制作东西的时候,回到我们用扫帚当魔杖,用几块石头当魔宫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自己对自己制造的东西对我们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大概不亚于图像对原始人所能具有的重大意义。

因为艺术家觉得那种直率和单纯是唯一不能学而得之的东西。其他任何一种手艺诀窍都能学到手,任何一种效果只要让人看到,就很容易模仿。许多艺术家觉得博物馆和展览会中充满了显示出这类惊人的灵巧和技术的出色之作,因此继续沿着那些线路走下去就毫无所获,他们觉得处于失去灵魂、沦为熟练的绘画工或雕刻工的危险之中,除非他们变成小孩子。当我们了解以上这些深入浅出的语言之后,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现代雕塑的若干特征

20世纪50、60年代极简主义的兴起将现代雕塑的发展推向了另外一个高峰。他们在形上不断回避着传统材料,而是将“现成品”和“观念”这两个最大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加入其中,现代雕塑的多样性也得以展示在观众面前。雕塑艺术的概念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甚至变得迷离起来。但在现代艺术中雕塑的发展仍然被抛弃在原来的出发点上。原因在于判断艺术的标准是其本身的发展的桎梏所在,永远无法超越自身所在——即是以空间表达和材料运用为核心按照一定相对固定的形式规则所组合成的结构体。现代雕塑的发展在材料方面的探索显而易见是失败的,随着各种新兴材料及媒介都介入到雕塑艺术发展之中。表面上看似是现代雕塑对传统材料的批判与创新,企图超越自身发展的传统限制,但是论其实质不过是一些材料取代了另一些材料。

因为这种材料的更替并没有超越雕塑自身的规律和限制,仍然是在原来的标准和规律之中进行游戏。在自我超越欲望和其本身特性的矛盾之中,新材料的运用及新的视觉元素和形象成了所谓现代雕塑艺术进步的典型特征。现代雕塑相比较传统雕塑而言,有几点明显的区别:⑴界定和概念的模糊也是现代雕塑的一个最重要特征之一。就像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实验,展望的作品《公海浮石》(图5),不锈钢的石头最终会飘向何方,连艺术家本人都不知道。从石头入海的瞬间开始,这件作品已经不属于艺术家本人了。到了后现代时期,我们已经很难从概念这个界定上去断定谁是正真的雕塑家。跨界和融合成为现代艺术、现代雕塑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⑵传统雕塑具有最大程度的永久性,在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体量,无论从物理量还是心理量上面来看其永久性要比现代雕塑要大得多得多。大地艺术的艺术家和包裹艺术的艺术家们甚至是牺牲了永久性这一特点。某些装置艺术也是如此。⑶材料选择的多样性,就传统雕塑而言,石材、木材、金属等材料构成了传统雕塑材料的主体。特别是“观念”和“现成品”这两个材料介入到现代雕塑中后,现代雕塑实际上丧失了过去雕塑的大部分特点,剩下仅有的维度性。“雕塑已经死亡”可以作为现代艺术中一个著名的论断来进行批判。伴随着观念艺术而诞生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形式也开始对雕塑进行蚕食。④

在今天,新的雕塑,在本质上不拘泥于形式,执这地去掩饰其物质性和思考性。它不再具有凝聚性,而是像草书式的──草草地画在空中,不再寻找一个落脚点去休憩,也不保持地平面的平稳,而是飞离地面,在空中寻找理想的运动;它不再拘泥于理想的桎梏,它本身就是清清楚楚的,挑衅性地引诱着观察者。有时它有着光亮的表面,但只是为了强调做为主题的粗糙,进一步说,是刻意避免做作,使用废旧金属材料和拆除场的机械锤和压缩机并把这些现成的材料制成任意的聚合物,再现客观自然万物、传统美学思考早就抛在了脑后。当克里斯托夫妇(ChristoandJeanne-Claude,1935-)的作品《山谷帷幕》(图6)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峡谷缓缓落下时,或许正如舞台上缓缓落下的帷幕一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另一种开始──在今天,另一种东西也可以被称为是雕塑,尽管这从任何传统意义上都让人怀疑。与之相适应的,判断的尺度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艺术另一位广为人知的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JosephBeuys,1921-1986)的理论“社会雕塑”概念的出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也广为流传。他认为人类所有有意识活动的出现都是“雕塑”的过程──将观念呈现为实体的过程,而社会观念、道德、法律都是雕塑。

结语

现代雕塑的发展史探其本质就是一部艺术观念思想的进化论,就雕塑表现形式语言来说它开始关注艺术家一种更为内心本质的活动(冲动),在物象造型方面也摆脱了以往自然客观现实对雕塑表现形式的束缚。艺术家们具体创作的思路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力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一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观念、材料语言、表现技法等也最大程度地丰富起来。这一切的改变无不和观念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观念艺术在背后对其做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或许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雕塑又将是另外一番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