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法家心理成像色彩研究
时间:2022-03-10 09:47:07
导语:女书法家心理成像色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琳达•诺克林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引爆了整个世界对女性艺术史的关注。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等级森严的男权统治,导致外在的客观世界对女性的身心都做了严苛的要求。中国女艺术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关注其不可视色彩的研究,从女书法家的艺术作品入手,分析其心理呈现的外化,其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心理色彩。
【关键词】女性;书法家;不可视色彩;性格色彩
一、书法史上的女性书法家
为什么单独要列一个小标题谈论书法史上的女性?是因为谈女性书法家书法的艺术特色,以及通过其艺术特色,观其心理成像延伸出的性格、心理色彩,很多人第一反应便是脑子里呈现出来该女性书法家的作品,和她们身上不知是杜撰还是确有其事的“佳话”,然后去寻找与这些女性书法家有关的“名人”。这些“名人”包括她们父亲、丈夫、老师或学生等等,通过她们周围的人,如此去了解女性书法家。这是一个很好的追寻方法,但本文更想从社会和女性内心这两个根源去追寻,去评述她们的书法及形成的特色,从根本出发,去剖析女性在书法艺术这条道路上行走的历程。本文在论述中选取了武则天、管道昇这样两位女性书法家作为重点。原因在于武则天的作品会因她的地位为世人所保留而不用鉴定真伪。管道昇的作品因和赵孟頫相互而被世人称道,故留下一些可以肯定的作品。
二、封建社会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女书法家,以及透过其作品呈现出的心理色彩
武则天,典型的黑色心理,黑色代表着自我压抑成分,在神秘中藏有威严的气势,让人心生肃穆之感,对周围人的影响是极大的。黑色性格的人具有很强的抗压性,持久的耐力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武则天成了一个特例,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的身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特立独行的地方很多,诸如造字,从自己的名字“曌”到后来失传的女书。不评论她的功与过,只看她的字。王羲之对她的影响很深,《述书赋》记载:“武后君临,藻翰时钦。顺天经而永保先业,从人欲而不顾兼金”。但说王羲之对她的影响,不如说是唐太宗对她的影响。太宗对王羲之的喜好,只要稍懂书法的人都会了解。王氏一门成为书法的正统,可以说完全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促成。书法在唐代是一门盛行的艺术,武则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是写得一手好字。她留下来的书法有《升仙太子碑》碑额,其他资料不多,有《荐福寺碑》题额,有《崇福寺题额》这些,只有《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由人镌刻的碑刻。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瑶姬,华亭人(今上海青浦人),又说为德清茅山(今莫干山镇茅山村)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元延祐四年(1317)册封为魏国夫人。《三希堂法帖》第二十二册收录了赵孟頫和管道昇二人作品。其中第67页至70页的《与婶婶书帖》已判定为赵孟頫,虽然确定为,但是也可以很明显地揣测到,夫妇两人经常相互模仿笔迹,相互。将管道昇与赵孟頫这个影响她一生的男性书法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做比较可能是最适合的选择。赵孟頫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其书法更是整个元代的风向标,作为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肯定是最忠实支持赵孟頫的人(从管道昇写给赵孟頫的词一一《我侬词》:“你侬我侬,戎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拾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中可以明显看出管道昇对赵孟頫的深情,当然赵孟頫没有辜负管道昇的一片痴情,管道昇死后赵孟頫都没有续弦,更没有娶妾一说了,同时也反映出了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赵孟頫对于管道昇的真挚感情是相当重视的。其书法虽然受赵孟頫影响很大,但其缓慢的性格,其书法艺术特点还依旧以细腻柔弱为主,展现出粉色性格特点。
三、结论
整个历史上的女艺术家本来就很少,女性书法艺术的特色在于,不管在什么外在条件下,女性都随着历史的主流方向转变,这是个很好的方向。虽然这些方向是建立在男性审美基础之上的,但并不代表这不符合女性书法家发展的方向。由于社会的进步与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将从家务、母性职责中转变过来,投入到艺术创作的行列。女性独有的细腻气质,将给书法艺术,带来不同的气氛,儒家思想崇尚的是“中庸之道”,书法也是一样,粗犷的气质中加入细腻,在丰富且完善了我们的审美的同时,也诠释出其鲜明的性格色彩特点。艺术令其性格色彩更加丰富明亮。
参考文献:
[1](德)爱娃.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性格.中央编译出版色,2016.
[2](美)约翰.盖奇著,黄杨译.艺术中的色彩.浙江摄影,2018.
[3]王世尘.中国书法理论纲要.[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秦明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艺术学院
- 上一篇:书法创作“意象”塑造分析
- 下一篇:学生毛笔书法学习习惯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