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第二季》艺术特色分析
时间:2022-08-29 04:28:35
导语:《航拍中国第二季》艺术特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国产纪录片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需要肯定和践行自身的文化价值,彰显中华民族特色。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承担了不同责任,传承了中华文化,弘扬礼物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一、引言
纪录片是传播价值观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影片的拍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媒体也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途径。《航拍中国第二季》由央视纪录频道出品,通过俯视航拍的方式展现中国,选取了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七个省区。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七个省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用无人机、载人机和轨道卫星进行多层次影像呈现,使用VR摄像机在平面影像上进行特效呈现,并采用“一镜到底”场景飞行拍摄等手法,展示中国大美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彰显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揭秘“中国奇迹”背后的创新动力,让世界分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主题构建的浅析
《航拍中国》第二季是对第一季的一个延续,可以清晰地发现创作者对该纪录片的主题的构建并没有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层,而是由表及里,层层展开,逐渐深入,进行了深层次的艺术探索,以大众的角度解读宏观的风景。打破了以往航拍类纪录片仅仅是对风光纪录的思维惯性,具有创新的时代精神。航拍作为一种拍摄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逐渐从最初的奇观化表现,发展到一种常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享受和美学观念的表达。放眼全球,有很多航拍纪录片,例如《飞越地球》《迁徙的鸟》《飞行的魔力》等。一些国产纪录片也用到了航拍,例如《飞跃山西晋善晋美》《鸟瞰中国》等等。《航拍中国》系列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纪录中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化表达。宗白华先生曾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更有当代的研究学者指出:“它(俯仰,编者注)对于此后审美与艺术实践产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导引作用,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民族特色,也从中得到了明确而集中的概括。”俯仰既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观看世界的方式,也是中国人的艺术实践和审美方式。《航拍中国》第二季从高空俯视的角度进行纪录,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高度,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高度。虽然本片的镜头聚焦我国各个省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和自然风貌,但最终的关注点依然是以人为核心的。在展现自然风光时,主要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促进,例如在讲到《江苏篇》时,详细介绍了有528公里的作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盐城湿地,每年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留补给,并且着重向观众科普了世界级濒危物种丹顶鹤的基本信息和习性。以往的航拍类纪录片侧重于表现宏大的场面,在《航拍中国》第二集中,导演则采用更加小巧的飞行器,与野生动物的进行近距离接触,拉近观众和野生动的距离。这种直观的影像记录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果若干年以后丹顶鹤不幸灭绝,那这一段影像资料便是十分宝贵和难得的,又或许可以凭借其精湛的拍摄技术和丰富生动的解说词,成为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这一段纪录不仅讲述了盐城湿地的规模之大,也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状态和精神意蕴,体现了平等、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人民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态度,在观众心目中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共建绿水青山的观念。在《四川篇》中,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介绍,小型无人机噪声很小,不容易被熊猫察觉,更容易拍到熊猫们更加真实自然的状态。通过俯拍镜头与解说词和音乐的配合,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自然和动物的保护和和平共处,使得后人更加珍视对环境和动物的保护。并且导演从多种拍摄角度纪录四川这个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的绝美自然风貌,自然而然就唤起了国人心中对祖国的珍视和爱。“俯”是一种外化的拍摄角度,“仰”是内化的精神状态。同样的,在人文城市建设等方面,本片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来阐释主题,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本片经常会从单纯的描述型介绍之中抽离出来,从某一个点切入,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些地区地域的特点。例如在讲述《内蒙古篇》时,从达尔滨湖畔的杜鹃长得高,是因为这里9万千年火山爆发的土很有营养。还有对人们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的介绍,比如摔跤;宗教信仰,比如大昭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我国重要工程,如三生共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相关历史发展、组织保障制度等等。正是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了我们祖国,是多样的自然地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了地域的人文生活,体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从俯视的叙事视角和仰视的精神视角呈现我国的美,从而引起国人的共鸣。这是对当下中国的纪录,从而树立起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这更是一种中国故事的讲述,像中国的“国家相册”一般,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构建,这无疑一种中国梦的表达,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创作方法的探索
航拍又可以称作高空摄影或者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面的地貌,从而获得俯视图。《航拍中国》第二季和第一季相同,都是全部借助高科技航拍的拍摄手法,以独特的高空视角,生动精准的旁白和音乐、动画等等,每集都围绕一个省份进行合理编排,最终呈现出中国的生态风貌和人文风貌。本片带给了观众强烈和相当直观的视觉冲击,已然成为中国航拍作品的标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视角不同了,纪录片的整体感觉自然也就不同了。1.高空俯视。《航拍中国》第二季总共用时一年拍摄完成,先后使用了12架载人直升机和70多架无人机进行拍摄,总航程足足有20多万公里,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飞行时间最长,并且全部由航拍完成的纪录片。“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伴随着固定的开场白,一个个壮丽的篇章也随之展开,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在《浙江篇》中,镜头先后对准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千岛湖、钱塘江、普陀山、京杭大运河等三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呈现出了浙江从古至今的富足水域和各种岛屿,正是这些山山水水,构建了浙江省江南水乡的独特柔美气质,对浙江从古至今的发展做了回忆、纪录与展望。从七彩丹霞、沙丘环抱中月牙泉的沙水奇观再到港珠澳大桥、秦淮河的夜景等等,《航拍中国》第二季每个省份拍摄取景点都在40个左右,除了聚焦自然景观,也聚焦了人文历史和近年来的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建设,描绘出了当下中国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美好中国和幸福生活,展现了我国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观众心中的自豪感自然油然而生。并且本片对每个省份拍摄点的选取也是依照其地域特点的,像四川、内蒙古的自然风貌就会相对多一些,而江苏、广东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些。2.精湛的制作技术。《航拍中国》第二季中,航拍的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相较于第一季有所提升,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不断突破的精神。本片采用了一些一镜到底和贴近地面的超低空飞行的拍摄手法。在《四川篇》中,镜头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将川菜和川剧进行连接,使观众对四川的印象更加立体。在《浙江篇》中,有一个航拍飞机突然进入鱼塘中,拍摄水下世界的镜头,用很短的时间巧妙地展现了杭嘉湖平原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主题,体现以人为本的态度。在对广州这座城市表现时,高楼等一些特色建筑的镜头切换速度明显加快,采用跳切和快速推拉等方式,体现出了这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人们也应当加快脚步,顺应时代,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在表现江苏的湿地,浙江的海滨以及四川的高山,内蒙古的大草原时,镜头速度就相对较慢,舒缓悠扬,光影配合十分完美,带给观众非比寻常的视觉享受,体现出了我国国土风光的壮美,激发了观众的自豪感。3.挖掘中国故事。《航拍中国》第二季虽然采用全程航拍的宏观拍摄手法,但就内容本身依然贴近人民群众,处理方式非常细腻,充满视觉美感。不同于好莱坞类型化的快节奏充满视觉冲击的镜头,本片的镜头整体呈现出温和壮丽的,柔美与刚毅并存的视觉风格,潜移默化的缓缓深入人心,这是一种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镜头语言,从内容上也始终围绕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展开,例如在《内蒙古篇》,航拍飞机降低高度,深入到内蒙古人民赛骆驼的比赛场上,贴近人民拍摄这一独特的民俗比赛。类似这样的纪录有很多,都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文化与故事,整部纪录片内容扎实,不存在华而不实的情况,成就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表达。
四、解说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航拍中国》第二季每集只有五十分钟,但在这短短的五十分钟里就要将一个省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全部展现出来,这光靠精心编排的镜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片中,充满中华文化底蕴的解说词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准确解说画面内容,传达主题的同时,更体现出了中华文化修辞的艺术魅力。1.巧用修辞在《航拍中国》第二季中,几乎每一集都会讲到关于动物植物的一些内容,如果解说词只是非常直白,平铺直叙的介绍,然后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那就会看起来很像科教片,缺少特色。本片中的解说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非常生动形象,交流感很强。解说词赋予动植物更鲜活的灵魂,引人入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甘肃篇》中讲到“在黄河的臂弯当中,是龙湾村……”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都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此处导演就借用了这个典故,将黄河拟作拥有手臂的人,怀抱着她的子民。在讲到张掖市的七彩丹霞时,“大自然像随手打翻调色板的无心之作,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天赋。”这里将由矿物质沉淀而形成的七彩丹霞山比大自然随手打翻的调色板,非常形象准确。声画结合的手法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用语言营造出一种氛围,激发观众的发散性思维,增加了观众心理上的美的享受,引起共鸣。2.深入浅出。虽然《航拍中国》第二季是一部纪录片,但编导很善于讲述故事,突出细节,进行悬念设置,把单调的空镜头装饰的有声有色,深入浅出,将艺术性和趣味性进行结合,引人入胜,代入感很强。在《江苏篇》中讲述,“139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玄武湖的府库里存放黄册,这是明朝管理户籍与赋役的国家级档案库,被列为皇家禁地……”这段解说词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心,紧跟片子的节奏,想要继续看下去一探究竟,不仅科普了历史,也是一种由古至今的串联式纪录。再讲到太白楼时,“太白楼,记录了诗人李白,三次来到溧阳的故事。李白第三次来溧阳时,唐朝正经历安史之乱。躲避战乱的李白,没找到当年的老友,却意外结识了著名的书法家张旭。诗仙与草圣相遇,畅饮于太白楼。”短短几句解说词,就将太白楼的历史介绍的十分清楚,拓展了时空,讲述了一个可能除了本地人之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整个纪录片中虽然没有一个主角,但每一个篇章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与人息息相关的。通过对历史名人的介绍,历史故事讲述,体现出了我国渊源流长的灿烂文化,使得后人能够树立起信心,更好的将民族精神传承下去。3.语言朴实。《航拍中国》第二季的解说词除了多用修辞,故事化很强之外,也找准了受众的的定位,语言质朴易懂,也不失哲学内涵,深化了主题意蕴。在讲到《广东篇》时,解说词讲到“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南岭的阻隔,造就了这片温暖的土地。东南面是茫茫的大海,山海之间的丰富水系,汇成一条大河,江海合奏,冲积出一片肥沃的三角洲……”简单明了,一语双关。既表现出广东省四季如春,有海有江,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凸显出广东的富饶和包容性。引发了观众对城市的发展,民族的未来以及个体命运的思考。
五、结论
中国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随着全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我国人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肯定和践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历史的延续。《航拍中国》第二季就一个很好的典型,不仅可以推进纪录片的发展,也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互鉴。
参考文献:
[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9.
[3]张锡坤,姜勇,窦可阳.周易经传美学通论[M].北京:三联书店,2011:188.
作者:乔小桐 苗新萍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 上一篇:民宿空间花艺绿植艺术研究
- 下一篇:设计美学公共艺术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