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歌曲咏梅的创作特点

时间:2022-05-22 03:31:27

导语:论艺术歌曲咏梅的创作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艺术歌曲咏梅的创作特点

陆游的词中所表露的正是诗人“屡遭投降派排斥、报国无门的诗人的化身:那黯淡的黄昏,正是当时时代氛围的写照;而风雨的肆虐、群芳的妒毁,则是投降派施之于爱国志士的重重威压;在梅花的寂寞愁蔷中,灌注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愤感,那无意争春、置群芳妒毁于度外的高洁品格”。〔21的《咏梅》则是写梅花的无畏与坚强及其乐观与无私。词的上闽是描述梅花的自然特性,如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是在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这实际上是用梅花来比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管处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坚持革命”。[3]下阅则描写梅花虽俏丽但不缺少春天的美丽,犹如一名春天的使者,为人们送来春天的消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全词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的《咏梅》中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虽然国家处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与反华反共势力的强压时期,但写这首词的含义是让中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不向困难屈服,奋起抗争,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度危机的信心和决心。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征,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正如周振甫评价:“的诗词中,反映了党所领导的四十年革命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差不多每个时期的重大的斗争都写到了,同时,思想性、艺术性又是非常高的,因此,称这些诗词为革命史诗,是再适当没有的了”。[41

音乐结构

《咏梅》的曲式结构为带前奏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但在再现时只是变化再现了首部的第二段,最后加上一个尾声,将全曲推向高潮。作曲家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考虑到与诗词结构的配合。首部的A段是对上闽中的前两句的描述,B段是上闽中的后两句,e句是歌词“犹有花枝俏”的重复;之后作曲家通过一个连接段(2小节的间奏和由四个“啊”的旋律构成)。B段重复了一遍,是对后两句诗词的强调。歌词的内容表述上,上闽是以写景为主,音乐速度较为缓慢,体现出抒情性的特征。中部是对下闽歌词的表述,C段是对下阅歌词前两句的描述(音乐的安排上将歌词重复了一次),然后通过一个具有花腔特点的D段将春天到来的喜悦逐渐引申出来,并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Bl段的音乐是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的描述,就旋律的音高来看,是B段旋律的变形与发展,使得全曲具有再现三部曲式的特性,但就音乐的性格而言,这里欢快的特性明显多于B段中抒情的性质。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通过衬词“啊”的模进,最后引向全曲的高潮,以“她在丛中笑”结束全曲。

旋律性格

1、抒情式旋律抒情式旋律在艺术歌曲《咏梅》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谱例1中的旋律速度为每分钟54个二分音符,速度较慢。旋律形态呈现出曲折型的形态,即旋律首先由e2音引入,级进之后做了一个大六度的跳进,再级进最后停在bl上,旋律呈现出五声性的特点。全曲的第一部分基本使用了这类抒情式的旋律,在个别地方作曲家还在旋律的进行中加入了倚音,如在乐曲的第27小节、31小节等处。在乐曲的第36一43小节,作曲家用衬词“啊”呈示了一段抒情式的旋律。

2、花腔式旋律“花腔”一词源自德文Koloratur,系指“旋律精巧灵活的装饰。这类高难度的演唱往往具有器乐化的特点,如快速的音阶式、分解和弦式、颤音式、同音反复式的音调进行和带有宽阔音乐的顿挫跳进”。[5]这类旋律原本是用于歌剧中的,但在许多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也有使用,用以增强艺术歌曲音乐的张力,如我国著名作曲家尚德义的《七月的草原》、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中都有花腔式旋律,并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花腔式旋律在《咏梅》中的第79一93小节得以体现,这一段是在下阅诗词的前两句重复两次后,插入了一个具有花腔性质的段落,以衬词“啊”来呈示(见谱例2),由四句构成,在音乐的发展中采用了模进的手法。这类旋律的运用使得全曲在音乐性格上的对比性增强。

和声手法

1、五声性调式就《咏梅》全曲的调式而言,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性的五声调式。A段旋律的音阶构成为E一#F一G一A一B一D一E,为E羽六声音阶(加变宫);B段及其连接段旋律的音阶构成为D一E一#F一G一A一B一C一D,为D微七声清乐音阶;C段与D段的音阶均为D微六声音阶(加变宫);Bl段为A商五声音阶:尾声中由于旋律的模进不断的转调,第102小节转到C宫,103一104转到F宫,而全曲的结束则转到了G宫调。

2、附加音和弦在《咏梅》伴奏声部的和声配置中,就和弦结构而言,主要是三度结构的和弦,但在和弦的分解中加入了六度音程(见谱例3被圈起的音)。下例中的2、3小节和弦为G大三和弦,在这个和弦分解音的基础上加入了G上方的六度音E。此外,在第5小节C大三和弦上加入了A音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淡化了和声的功能,另一方面获得了色彩性的效果,这与五声性的旋律是相得益彰的。

3、副属和弦在《咏梅》中,作曲家较多地使用了重属、副属和弦,如下例的第三小节使用了G调的重属和弦进行到属和弦,造成临时离调。同时,在这一例子中还可以看出,第1一3小节的低音声部做了半音化的处理,使得音乐的张力增强。而在第107一109小节,作曲家还使用副属和弦向下属方向离调(d调的重属进行到d调主和弦)。

4、不同调式的对置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做了独具匠心的设计。A段的E羽一B段的D微一C段的D微一D段的D微一Bl段的A商一C宫一F宫一G微。就开始处的调性来看,属于G宫(E羽)系统,结束时在G微上,这与西方大小调体系中的同主音调式的对比相类似。从调式的色彩上来看,开始处的E羽调具有小调的特点,而全曲的结束在G微上,具有大调的色彩,这样的调性布局与全曲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上闽写景,下阅拟人,表达出处于贫困时期的中国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顽强不屈。

《咏梅》中作曲家还使用了其他的一些和声手法,如在18一22小节,e调的属和弦进行到VI,做了阻碍进行;全曲的结束处(111小节)时,运用了属九和弦,造成紧张的效果。还进行了临时离调、旋律模进以及和声模进等。此外,作曲家在其他音乐要素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在伴奏织体的使用上采用大的分解和弦(A段),以便表达出抒情、大气的音乐情境:而在“己是悬崖百丈冰”处采用了柱式和弦,并加有休止符;在C段采用了半分解和弦,并用颤音演奏强拍音,使得音乐呈现出欢快的情境。在节拍的安排上,采用了2/2、3/2、2/4的交替拍子,以适合音乐发展的需要:在速度的安排上以中速作为基本速率,C段的欢快情绪则以每分钟120拍进行呈示。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作曲家的这首作品中有两个特征最为值得关注:

1、词乐相融的创作观。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的最大特点之一,要完成这一要求,首先是对诗词的选择,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其次,是对歌词的解读,如何根据歌词的音调或者是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去创作与之适合的旋律:再次是与诗词结构相融合的音乐结构。这些在作曲家徐景新的艺术歌曲《咏梅》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时代性、歌唱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作曲家选择的这首诗词,具有时代气息,因为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21世纪的当代中国,“梅花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歌曲的旋律优美,考究的伴奏等技法使得这首作品具有很好的歌唱性。而民族性,更是体现在作品之中,如作曲家选择中国当代诗人的诗词进行创作,在旋律、和声写作上运用民族化的调式与和声等。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说的那样:“十二首艺术歌曲,是我十几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而成。我觉得,我写歌的特点,是时代性、歌唱性、民族性。可以说这个思想体现在我的歌曲中。还有一个特点是全部是中国风格的”。[6]作曲家徐景新正是通过运用抒情式与花腔式的旋律,与诗词内容相融合的音乐结构,民族化的和声材料与调性手法,精炼的伴奏织体以及对全曲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的考究。这些共同诊释了作曲家词乐相融,以及对艺术歌曲时代性、歌唱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的创作观。也正是这些手法共同铸就了艺术歌曲《咏梅》,使这首诗词的内涵在音乐中得到了彰显。

作者:吴晓媛单位:广东嘉应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