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时间:2022-06-17 03:30:14

导语: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摘要:在民间艺术进高校的背景下,高职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从认识、师资、教材分析了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渗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最鲜活最生动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大地,流淌于我们的血脉,有着与我们割舍不断的联系,是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最好的载体之一,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下,民间艺术逐渐地被边沿化,走向式微。为此,有志之士发出呼吁,并号召全社会重视民间艺术,国家也通过“非遗”等形式加以保护。教育部于2018年5月10日《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1]我们认为,民间艺术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乃至于创新,最好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幼儿园,二是进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高校的学前教育正好把两者贯通起来,可以起着统协的作用:一是普及,二是研究创新。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必须认识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重任,将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踏实做到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促进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进校园,虽然得到大家的共识,但目前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认识不足。1.对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集体的民族情感意识,更饱含着古老观念、寓意和内涵,是实施思想教育、价值教育有效的载体。《通知•建设原则三》明确提出:“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2]2.对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特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间美术色彩丰富,技法多样,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传统艺术占课程教学的60%,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版画、重彩装饰画等;手工制作课程中有:折纸、民间剪纸、陶艺、布艺等。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不能系统地依据各自特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地呈现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艺术技能也是照葫芦画瓢,临摹为主,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以简单的制作技巧为出发点,缺乏对技巧的历史演变和技艺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育中时常会陷入艺术教育误区,认为儿童所学的艺术就是临摹和技巧,这种重艺术成果和技法,而轻视内涵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失败的艺术教育。(二)师资力量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民间艺术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对这种艺术教育认识不够,除了一些从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相对较少,更不用说研究和教育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中除了专业教师偶有涉猎外,有关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是严重不足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也缺乏。解决困境的办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二是引聘人才。(三)没有统编的教材。目前高职使用的学前美术教材,其指导思想大多是基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艺术虽然占比达60%,但重技法、轻价值引领的倾向还是非常严重的。学前美术教育教材都是幼儿课外艺术课程培训,主要是培训机构依据自我需求定位,缺乏对幼儿美育的认知和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和画面的效果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途径与策略

(一)深化学前艺术课程资源。学前艺术类课程内容应适当对民间艺术增加比重,更需要我们自主开发挖掘地域特色艺术类资源融入艺术教育。民间艺术的校园传承模式能够成为传统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因为相比传统的传承模式,校园传承模式的优势突出。第一,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任,是文化传承的最优空间。第二,高职院校课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抓手,是创新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能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第三,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及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契合了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传统文化后他们有可能利用传统文化的因子创造着新的文化。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3](二)优化课程资源,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将历代优秀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更有利于学生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加强培养对自我根源的认识、爱国情怀和科学的人生观,也是提倡“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育人功效。湖北襄阳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境内存在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民间艺术资源,如老河口陈义文的木版年画;襄州区程河镇程河柳编(又称襄阳柳编);樊城徐琳民间面塑等等。如何将具有地域文化的民间艺术合理开发利用是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学前艺术教育必须利用这样的契机,将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从目标、内容、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整合,重视艺术教师与课程参与、发掘幼儿美术教育资源,完善艺术教育传承的的途径。首先是明确培养目标,高职艺术教育重在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必须重视艺术素质的提高。因而艺术教育可以将民间传统艺术通过单一的技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课程计划中。积极建设民族氛围艺术环境,将民间艺术赏析更直观地展现出来,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艺术陶治。其次是选择符合学前教育的艺术形式作为课程内容。在学前艺术教育中坚持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巧与人文并重。技巧在操作中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积极将传统民间技艺:剪纸、折纸、刺绣、陶艺、版画、面塑……都融入到学前艺术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活动。再次打造传统文化氛围。将艺术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刻传统格言,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文化,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达到相得益彰,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是强化实践,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在民间艺术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第一课堂层面,可以在高校校园开展民间艺术作品展、传统文化晚会等活动,将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学习有机衔接,使得高校的民间艺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通过这些方式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大幅度提升地域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同感。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带领学生到民俗文化博物馆、民间艺术研究所等处实地参观学习,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近距离地接触民间艺术,熟悉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继承与发展。(三)多样形式加深传统艺术的渗透。学前教育学生在艺术素养、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等方面较为欠缺,利用多途径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专业建立了民间工艺传承社团,通过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家进校园,开办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深入领悟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熏陶,使传统工艺贴合学生的实际,达到艺术育人的教育目的。利用云课堂资源等信息化技术,将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加入网络课程,如《教玩具制作》《沙画艺术》等课程都配置到云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相关的传统工艺内容研磨技能,领悟文化内涵,从而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自觉,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传承的途径与方式很多,也需要我们去践行。我们必须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渗入教学,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3]

作者:王卡兰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