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时间:2022-02-26 05:34:07
导语:课外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提升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文章探讨以公共艺术作品介入环境中的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朗读环境。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通过对校园内课外朗读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学校环境、大学生阅读方式、习惯、内容、场所等方面的调查,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朗读行为偏好,提出大学校园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具有亲自然、明亮、半私密、可走动、非主角性质的校园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在满足课外朗读行为需求的同时更满足了大学生课外朗读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行为;公共艺术
大学校园中学生的课外学习是对教室中课堂学习的补充,优化校园环境就是优化学生课外学习场所。具有公共艺术的校园环境可以提升校园环境品质。朗读是大学校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外学习活动。如何将朗读这一学习活动更好地融入校园环境中,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同时又能满足其休息、交往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就成了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本文主要探讨环境行为学之大学校园关于朗读行为环境建成的意义,分析福建工程学院朗读环境现今存在的问题,并对校园朗读环境提出设计应对策略。
一、大学校园朗读行为研究
(一)环境行为学概念。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studies),是研究人与周围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包含尺度关系、互动关系等,通过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的研究,探索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透过研究人与物质环境系统的关系分析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主要要素、次要要素等,探求其对人的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并通过干预性的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研究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对生活品质的改善中。我国的环境行为研究起步较晚,由于中国的环境行为研究人员大多数是建筑或环境设计出身,很少有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而环境行为学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只具备单一学科可能无法解决生活环境中的问题,进而改善生活品质。其次是研究人员受建筑学教育的影响,更多的是追求空间的形式和审美,缺乏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与环境的真实状态。导致我国研究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二)研究方法与工具。本研究主要以福建工程学院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行为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生活在该校区的学生的朗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在校园内朗读的情况、学生对已有的校园朗读环境的使用情况、学生对已有的朗读环境的感受和评价。1.行为观察。行为观察主要是以观看校园内教学楼下监控视频得出学生喜爱朗读行为的基本情况。根据监控视频得出:①从时间上看,学生大多喜欢在早上的7~8点和课间休息期间或者下午午睡后进行朗读,这个时间段的朗读环境相比于中午或晚上是更加明亮的,而且学习时精力更加充沛;②从选址上看,首先学生在朗读时更加喜欢选择隐蔽一点,有树荫,又宽敞的半私密的地点,其次学生们还喜欢在靠近树林、草地等与自然亲近的地方尤其是能提供歇息的地方朗读或看书;③从行为上看,学生大多喜欢站着或者来回走动,长时间的朗读后会选择坐下来休息一会儿;④从交互上看,学生喜欢独自朗读,而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朗读,需要自己私密的空间。我们通过行为观察得到学生在户外朗读学习时会选择明亮的、半私密、亲自然、可走动性质的场地。2.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在校生,回收有效问卷共50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32份,包括了8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的内容包含如下: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内容、朗读的行为习惯、朗读的选址等,具体如表1所示。从上述数据看出,①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在清晨或者下午进行室外朗读,这个时间段的朗读环境相比中午晚上是更加明亮的,空气也更加清新;②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内容都是英语或者口语;③对于朗读的习惯,站着走动朗读和坐着朗读的人数各占一半,还有小部分同学表示站着坐着都可以;④同学们希望朗读空间场地的设置离宿舍或者食堂近一点,方便他们学习完之后去食堂吃饭或者回寝室休息,同时在食堂附近朗读时,朗读的声音容易被食堂环境声音所覆盖,不容易让朗读者成为环境中的主角,从而让朗读者比较自在投入;⑤同学们在去朗读的时候都会携带自己的个人物品,在进行朗读空间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放置物品的地方和提供书籍供学生借阅;⑥学生朗读的时候更喜欢一个人在私密隐蔽又开阔的空间朗读,而不是几个人在狭窄的公共空间朗读学习;⑦学生希望朗读空间的设计是不规则曲线型,而不是规整的直线型,有流动感;⑧在对朗读空间选址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选择宿舍附近、操场附近、食堂附近,这些地方人流量多,行为活动丰富,朗读者的行为不容易受到关注;而教学楼学生行为较为单一,朗读者的行为在这样的空间容易受到关注,周围的目光容易影响朗读者的心情,使其难以全身心投入朗读。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得到学生在户外朗读学习时会选择亲自然、明亮的、半私密、可走动、非主角性质的空间。(三)研究结论。1.朗读选址。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观察学生的行为得知,大多数同学喜欢在校园内比较隐蔽,行人较少,但又舒适开敞不被人打扰的地方朗读,这样的场地能满足他们半私密性的朗读习惯。比起教学楼图书馆等室内学生行为较为单一的场所,他们更喜欢宿舍、操场、食堂附近这种人流量大,行为活动丰富的地方进行朗读或者选择周围有树林、草地或者湖畔等与自然亲近的场地朗读,这种环境更能塑造一种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学习氛围中,不会受到他人的关注,也不会成为活动的主角。2.朗读行为姿态。通过观察朗读行为的视频我们可以得知,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朗读活动时会选择站立或者走动的方式,而且他们喜欢在树荫的遮蔽下无目的且无规律的来回走动。当他们站立或者走动式朗读时间比较久的话会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也有学生一开始会坐着朗读,但最终还是会转变成边走动边读书。总的来说他们朗读的方式是走动式的。3.朗读空间功能需求。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和视频分析得知,学生们在朗读时会携带一些个人用品到朗读空间,还有部分学生希望朗读空间可以提供一些书籍便于他们阅读,所以在设计朗读空间时需要考虑学生们的需求,提供存放个人物品和书籍的空间。
二、朗读空间公共艺术介入的意义
(一)提升空间艺术感受。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仍缺乏人文文化气息和校园艺术氛围。环境空间的设计总是以功能为第一要素。在现有的一些校园朗读空间,一般只是布置基本的椅凳,对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比较少。公共艺术设计更加关注艺术感受,在朗读空间中应用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将提升朗读空间的艺术感受,提升校园艺术气质,同时也更能迎合朗读这种带有一定艺术性质的行为。(二)让空间成为艺术品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将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应用到校园朗读空间中,在满足朗读的功能要求的同时,通过朗读空间公共艺术这一大型艺术品能提升空间的精神享受,增强校园的艺术氛围,将艺术气息融入学生生活,艺术气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举止和观点看法。将公共艺术设计手法介入朗读空间,使空间成为艺术品,能成为大学校园的名片,体现“校园品牌”的设计。当一个有校园或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形成一个记忆点存在于校园中,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能给学校带来影响力和亲和力。(三)丰富朗读意境。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们朗读的内容、习惯、方式、场所发现他们喜欢在亲近自然、环境明亮的、半私密非主角性质、可以任意走动的场所进行室外朗读活动。而将公共艺术的设计手法介入朗读空间能将朗读的意境表现出来,为朗读空间带来沉浸式感受,增强同学们对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效率。
三、朗读空间设计
(一)案例一。案例借助了自然景观,放置在户外湖畔旁的绿地上,亲近自然的朗读环境舒适又明亮。以棕色为基调的多个不规则几何形组成其外观显得轻盈灵动,不仅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还能作为装饰品点缀绿地(图1)。而且该朗读空间的设计既能满足使用者走动和站立的需要,且走动的流线是趣味的曲线型,让使用者在朗读这一枯燥的活动中获得乐趣,提高他们的兴趣,又能满足使用者长时间站立后需要坐着休息和放置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的需要。该朗读空间虽然设置在室外,但其独特的造型形成的一个个空间和远离人群的选址也能满足学生对于朗读空间半私密性的需要。但是该方案没有考虑到使用者遮阳避雨的需要,在雨天方案的装置可能会被闲置。该方案其独特的造型也会吸引路边的行人停留拍照等,也可能成为该学校一道风景线,成为该校园品牌的公共艺术装置,形成一个记忆点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使学校更具亲和力和影响力。(二)案例二。案列借助自然景观,放置在湖畔旁的草地上,该方案的造型灵感来自树林,树林带给人自然安静的感受,亲近自然又明亮的朗读环境会使朗读者的心情更加放松愉悦。排布在空间的树枝有规律又不失灵动性,大大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而且这个流动性像迷宫一样是有趣的、吸引人的,给使用者在朗读活动时增添趣味性,提高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图2)。座椅的设计也能满足使用者独立性和隐秘性的需求,座椅与座椅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一个个座椅像一片片叶子一样把使用者包裹在一个个小小的空间里,既不会打扰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所打扰;而且多个朗读者在一个空间进行朗读活动,人流量多,行为活动丰富,每个朗读者的行为基本不会被关注,这样的空间既能满足独立与私密性,又能满足学生们在朗读空间里的非主角性质。案例二的缺点也是同案例一一样,缺乏遮阳避暑的功能,下雨天使用者可能无法使用这个朗读空间。(三)案例三。案例借助自然景观,室外环境让朗读空间更加明亮舒适。该设计造型是一个半圆的形似一个蚕蛹,像破壳而出的新生命,寓意新希望,对外界的探索,如同读者对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知识的渴望。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希望在朗读空间进行小空间的分格,考虑到这一点,此方案利用座椅的设计对空间分格(图3),而且每个座位朝向的设计让使用者在朗读活动时有私密性和安全感,在一个空间进行朗读活动,大家的行为活动丰富,每个朗读者的行为较不会受到关注,这样的空间还能满足学生们在朗读空间里的非主角性质。该方案不同于前两个方案,考虑到了日晒雨淋的问题,设计了利用玻璃遮雨的部分,并且采用自动升降技术,在建筑内装置了感应系统,当建筑感应到雨水就会自动升起挡雨的玻璃,既能挡雨又不会遮挡光线,玻璃的设计也能带给使用者广阔的视野范围,在朗读的同时又能欣赏到窗外的美景,给使用者在朗读活动中带来更多乐趣,也能提高他们对朗读的兴趣。
四、结语
人能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一个毫无特色,“千校一面”的校园环境无法培养出一个创新型的优质人才,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行为心理,只有用心营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特色、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才能打造一个有影响力、亲和力,有“校园品牌”设计的大学校园,才能塑造一个有责任感和归属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对大学校园内空间使用者的情况进行调查,将公共艺术介入校园,对校园朗读空间提出设计策略,提高大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升大学校园空间的品质。
作者:李景 马松影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 上一篇:新类型公共艺术场所营造分析
- 下一篇:企业抓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