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优化研究
时间:2022-09-16 05:11:04
导语: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优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课程在新时代呈现出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导向的新特征,但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课程建设规划不足和教师队伍建设层次不够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化其教育定位。通过分类别改进课程模块、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分渠道实施协同育人、完善教育教学激励保障等措施,调整优化其课程教学体系,以发挥其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强调培养时代新人要突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素质人才系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履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职能,更担负起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考察对象,以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探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优化发展的方向。
1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新特征
高职院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上,一方面具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属性,其课程标准为基本艺术认知、审美和创作能力提升目标下的理论基础和艺术实践教学及评价;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教育属性与培养定位,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性,决定了在提升一般思想品德和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规范及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更加重视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从而发挥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结合现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新趋势及美育教育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定位呈现三个新特征。一是应对职业素养需要,培养优秀职场品德。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是职场品德的主体,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前提与基础条件。公共艺术教育除了在理论基础课程中“言传”,还要在艺术实践课中“身教”,从而使教育的培养对象在艺术实践中体会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放、合作等职业品质,促进优秀品德养成。二是应对专业素养需要,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专业素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应服务于这一需要,着重启发教育对象将不同专业的不同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作为无形的创作素材,运用文学、美学等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呈现具备专业特色的艺术作品,使之通过艺术与专业的正向螺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结合专业文化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应对创新素养需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蓄势待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大力扶持,创新素养和职业素养一同成为终身素养的重要构成,公共实践教育应顺应趋势,通过不同的课程实践内容,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鼓励其结合专业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组合,系统提升创新能力。
2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特征和功能的进一步认识,高职院校逐渐开设公共艺术实践教育课程,并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建设。然而,相比于新时代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体现的新特征,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对公共艺术实践的重视不足。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文件鼓励高校发展公共艺术教育,高职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公共艺术教研室,但相比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模块,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条件支撑上未予以充分保障,如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固定的校内外公共艺术实践场所和设施,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未对公共艺术教育给予基本的重视,场地、师资等基本教学条件均未达到最低配置标准。导致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时存在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保障方面的短板,限制了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公共艺术实践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仅将其视为单纯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课程,没有将其置于高职教育的维度之下,未与职业、专业、创新等教学内容相结合,难以充分激活并发挥其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全人发展的综合功能。2.2实践课程建设的规划不够。作为一门专业、独立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规律,但高职院校囿于教学规模、条件、层次及经验等多重因素,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科学、不系统的情况。尤其在公共艺术实践课程的规划上,一方面,受公共艺术总体课时和艺术实践重视程度的双重影响,安排艺术实践的课时数普遍较少,如许多高职院校仅安排公共艺术总课时的1/4至1/3用于开展艺术实践。甚至部分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几乎为零,致使艺术实践课程只能在较低教学目标下开展。另一方面,受实际教学条件限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课程安排中,许多高职院校只能按照现有条件安排教学内容,无法对课程建设进行高标准要求,也难以对课程教学进行多渠道、分层次、立体式设计,导致艺术实践教育目标零散、碎片,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较为随机甚至随意。2.3教师队伍建设的层次不高。受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属性所决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构成为来自于校内及校外的专兼职教师[1]。但受其自身行业属性的专业布局及办学规模的局限所致,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的师生占比较普通本科院校有明显差距,如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师生比在1/15以下,而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师生比在1/20以上。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公共艺术教师的理论学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其实践能力仍旧偏弱,部分教师甚至只经历过较短的艺术实践,这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有效指导较少。加之艺术实践课程课时不足、教学不够系统等问题,高职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不足,较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群体对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视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3高职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优化举措
解决上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在于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教育学的课程建设理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而富有层次的教学内容、适配的教师队伍及合理的教学评估闭环。因此,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以助力公共艺术实践教师、教学、教法的全面提升。3.1提升艺术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实践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人才培养总目标的重要意义,并根据高职院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征,全面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战略定位。如在众多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当下,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综合教育体系中,通过优化综合素质活动项目构成,将公共艺术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项目等一同列为专项素质活动项目,并与综合素质分紧密挂钩,实行学分与素质分双分毕业,使公共艺术实践教育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终身就业、持续成长的全人发展需求,提升公共艺术实践的教育定位认知,即综合利用艺术实践在树立优秀审美品德、助力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将公共艺术实践的目标定位从提升艺术素养的单一功能上升为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导向的综合功能,多维度促进高职学生的素质养成,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必要且重要的一环。3.2明确分层分类的艺术实践教学安排。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比需超50%的要求[2],适当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课时,重点提高公共艺术实践课时占比至50%以上。在此基础上,制订、设计融入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的公共艺术实践教学纲要,系统优化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1)分类别改进课程模块,面向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三个导向,分别编制不同的课程模块,如将中国传统书画中所表达的儒家经典“入世精神”和“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伦理观与“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开放、合作”的职场品德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现当代艺术作品所弘扬的工匠精神与专业精神凝聚为专业文化,引导学生进一步潜心对专业的学习,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艺术实践。将先锋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为“把握创新规律的价值”[3],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信心与活力。2)分层次开展实践教学,根据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分年级、分阶段、分对象,循序渐进开展个性化实践教学,如对于通识性艺术实践,以熟知艺术类型为主,开展从易到难教学;对有兴趣的学生,以兴趣小组、社团、特长生工作室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个性化艺术作品实践。3)分渠道实施协同育人。与政府相关机构、文化行业企业、艺术类高校(综合类高校的艺术院系)及相关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共建校内外公共艺术实践场所,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政行校企作用,不断提升公共艺术实践的教学效果。3.3形成教师乐于开展艺术实践教学的激励保障。为保障公共艺术实践的教学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有力落实,需着力改善公共艺术实践教育的教学环境、条件与设施。1)健全师资组织架构,在普遍成立公共艺术教研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公共艺术专业指导机构,一方面吸引和聘请社会专业人士组建专门委员会,指导和评价教学实施;另一方面组建跨院校的兼职教师队伍,与校内专职教师一同形成稳定的实践师资队伍,从而有效提升公共艺术师生比,完善公共艺术师资队伍结构。2)加强实践场地建设,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开发实训实践场地资源,使公共艺术教育拥有充足的、相对专业的实践场地和设施,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落实提供充足保障,同时不断优化艺术实践条件。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面向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提升,实践作品的结果导向与实践教育的过程导向相结合,制订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化教学评价体系,并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实施多元化激励机制,鼓励公共艺术教师潜心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直接关系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面系统工程,加强艺术实践教育,既是提升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然要求。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为导向,进一步拓展教育功能、深化教育定位,并全面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做好教育教学激励保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晓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开展艺术实践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19):170-171.
[2]经松,陈月容.关于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才智,2020(9):198-199.
[3]戴广东,冯思.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实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1-14.
作者:陆艳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作用
- 下一篇:幼儿园渗透闽西民间艺术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