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跨专业融合创新的分析
时间:2022-09-12 09:55:45
导语:公共艺术教育跨专业融合创新的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时俱进,就需要对智能化时代教育技术本质、特征及影响等进行研究,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关注中国文化精神、当代艺术表现力、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和应用技术智能化,进而确保符合智能化时代跨专业融合创新的新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正确认识智能时代的技术本质、文化重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高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跨专业融合
在智能化时代,高等公共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趋势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系统的新迭代力量,并展现出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和融合发展的新特征。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智能技术为公共艺术教育跨专业建设和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要素的认知
当今世界对公共艺术的认知早已不陌生,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公共艺术的“身影”。以公共性和时代性为特征的公共艺术形式与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然是跨学科、跨文化的。然而,公共艺术本身并非是把这些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概念置于某种文化氛围下的简单相加与组合,而是有其自身特性。公共艺术在当前社会语境下,是艺术家的解读以及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从构成公共艺术要素的理论视角审视当前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领悟到公共艺术作品的本身就是美学属性的延伸,近一个时期国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公共艺术创作与创新审美理论的碰撞。比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项目的核心就是建设人文机场,而公共艺术则是其重要的载体。公共艺术教育涉及专业领域非单一的,而是包含文化表现、非遗传承、数字体验、信息共享等诸多领域。公共艺术要素的理论研究,为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视域以及实践活动指引了方向。
二、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文化的内涵
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智能背景下“美”的艺术创作过程,具有特定的、唯一性的艺术符号性质,也是艺术家的思想、行为的延伸与艺术材料的完美融合。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在艺术活动中的“物性”,狭义解读就是物体或装置,广义解读是以物质化和人为感官所感知的文化形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作品《石径》(如图1),以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展示英文翻译的书法字形,成为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公共艺术作品。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多重构筑理念的显著特征,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是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学科、打破设计专业壁垒的新型设计教育模式。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视野开阔及学科延伸,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自主意识的建立,拓展学生对更为广阔和综合的“设计”概念的认知。
三、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教育的应对
智能化时代公共艺术教育是依托现有艺术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文化自信的人才为目标,形成跨专业型、创新型、发展型的教育模式。从教育者视角出发,智能化时代的公共艺术教育呈现文化“共生”的现象。公共艺术教育既要维护自身教育核心的艺术体系,又要吸取跨专业带来的文化及学术养分,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进步。公共艺术教育提供适应智能化时代所需的具体技术知识,尤其以数字艺术技术知识为重点;公共艺术教育知识体系中包含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创意思维、创业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塑造学习者优秀人格素养;公共艺术教育体现学习者对历史元素(大数据)筛选、分析、理解和利用的能力,掌握智能化时代典型的数据素养。智能化时代改变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公共艺术学习变阶段性为永久性,开启终身学习模式。现代科技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持续性学习能够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能够培养和创造有价值的公共艺术理论,这对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带来诸多时效性的好处。智能化时代改变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公共艺术教学变班集体为个体“智适应”学习模式。“智适应”学习模式不是“技术+教学”的简单融合,而是借助数字科学技术使公共艺术教育有质的提升,其表现为利用大数据技术创造公共艺术多元、完备、有效的学习数据,运用智能算法模型为学习者提供推介设计单元数据,并在整个系统过程中体现智能化预测学习者潜在需求数据和学习途径的数据链,进而促成学习者最优的学习效率。智能化时代改变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途径,公共艺术教学变理论化学习为实践体验式学习模式。数字化沉浸教育是智能化时代的显著特征,公共艺术设计在原创阶段就能使用体验式对设计有更为深刻、全面而丰富的认知。体验式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这些思维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智能化时代改变了公共艺术教育核心体系,公共艺术教学变艺术化学习为科技设计融创学习模式。科技设计融创学习模式是以科技与设计融合、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公共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体系,重点关注智能科技与艺术设计创新、数字科技和设计创新、生物科技和设计等诸多专业领域,融创学习模式的综合性优势在于具备社会创新设计、跨领域创新设计等手法,能够应对社会和商业中普遍的公共艺术设计热点问题。总之,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总体以跨学科、跨专业为发展趋势,启发大学生自主思考、开拓视野、开放对学科的理解,注重人文关怀与独立人格的树立,成为广阔和综合的“设计”概念的总认知,在全面的基础与架构之上对公共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与设计创作。
参考文献
[1]邵萍.互联网发展与艺术教育应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的应然与实然[J].煤炭高等教育,2018(06).
[2]彭逸伟,王春光.网络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3]何娟.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J].戏剧之家,2018(31).
[4]蒋成.网络及教育技术现代化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8(02).
[5]胡智锋,周建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5(02).
作者:王静波 董万多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 上一篇:浅析群众舞蹈艺术创作
- 下一篇:浅议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