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声音在公共艺术的运用

时间:2022-05-14 11:12:07

导语:光影声音在公共艺术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光影声音在公共艺术的运用

光影声音,是一种最平常的自然现象。其中却蕴含着人们难以觉察的深刻的科学问题。人类对客观物体的感知,如空间、距离、时间、长短、大小、色彩、形状等,都依赖于光影和声音。人们所看到的——天空的蓝、云朵的白、草地的绿,等等,都归功于光。人们听到的风的吹动、树木的摇摆、雨的落地,都依赖于声音。没有光影、声音,世界将变得不可感知。人类对世界探索也是从光影与声音开始的。光对物体的投射所产生的影子,声对空间传递所产生回音,反映出事物空间与时间的存在。只有在光影、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才能对空间、时间的形态做出判断。光影和声音,被认为是人类起源的象征。它们是宇宙运动的表征。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对光影和声音的崇拜——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雷神等等。这反映了人类对光与声音的敬畏、尊重。很难想象,没有光影、声音的世界将是个什么样子。通过人工制造光影、声音来实现艺术创作,古已有之。

可以说,人类的艺术史也是一部光影、声音的艺术发展史。利用对世界光影、声音的模仿,人类创造出关于图像、文字、声音的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电影,等等。在视觉艺术中,光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的艺术被认为是模仿光影的艺术。在绘画中十分注重光影的作用。“三大面、五调子”是西方素描教学中的经典。它总结了光影变化与形体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形体空间的认知是透过光影的变化来实现的。古典写实主义绘画中更是注重光的稳定性。而西方现代艺术革命也是从光开始的。莫奈一改人们对室内光影下的物体表现,艺术家走向户外。现代物理光谱的发现更进一步推动了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发展。艺术家在光影变化不定的美感中仿佛捕捉到了自己的内心变化。而在中国,光对应色,声对应音。更有趣的是,在中国文化中,色、音不只是人们感官的知觉对象,还被赋予了许多社会意义与道德意义,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就告诉我们,人们感知光色、声音时,不要只顾及其对我们的感官刺激,更不要被它们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而是应将它们与自己内心的相一致,追求寻求平常之心、朴素之道。光影与声音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在舞蹈、戏曲、戏剧、电影之中。通过形象、动作、说唱、音乐、舞蹈等综合展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性。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果,电影实际上也是一种光影与声音的艺术。借助于光投射的影响,以及模拟的声音,还原或制造一种真实的场景。光影可以制造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在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以及数字媒体艺术、网络游戏中,强化了虚拟现实艺术世界的视觉感官上的真实性,将艺术从过去被动的、简单的模仿图形拉入主动的、呼应的制造场景之中,这让虚拟艺术创造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而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制造的城市奇观与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一种真实而又虚幻的场景。艺术家利用声光感应器来进行艺术创作,并将之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让人们与声光装置进行互动。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在埃因霍温用数以百计的单个盐晶体探索了公众的本质。当你与这些水晶体相互作用时,它们就会发光。

有些形式的公共艺术旨在鼓励观众亲身参与。安大略科学中心建筑前面的喷泉是一个永久安装的艺术品,也是一个水控乐器,市民可以在白天或晚上的任何时间演奏。公众与作品的互动是通过阻塞水的喷射来迫使水通过雕塑内部的各种发声机制发出不同的乐声。郑靖的《浮光戏莺》是一件借助现代声光而创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利用人们听鸟声而寻鸟的日常的生活经验探讨了现代科技中声音与光影的虚假性与矛盾性。在夜间,当开启探照灯时,夜莺的声也同时开启。当夜莺的声音出现时,人们本能地用光在黑夜中寻找夜莺。远处的树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的想象——树上藏了多少夜莺?事实上,远处的树只是承载人们想象的道具。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虚实、有无的手法。光,是实的,可以看到;声,是实的,可以听到。惟有夜莺是虚的,是无的。正是夜莺的声音撩动了人们的感知经验,才引起人们用光来寻找不存在的夜莺。艺术家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在夜晚视觉能力减弱,而听觉能力减弱的特点,加强了光在照射暗处给人带来的没有光的夜晚充满了神秘。在视听过程中,观看的对象——对面的大树起到了掩盖道具作用,树影和光相互交织,在黑暗的地方仿佛隐藏着夜莺。声音干涉了你的视觉感知,让你形成一种错觉,进而超越了你当前的观看状态。

从表面上看来,这是利用光影和声音吸引人们参与的一件艺术作品。但它讨论了关于现代科技制造的光影、声音的虚假性问题。在这里,我们遇到一个真实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中的光影与声音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眼睛所看的与耳朵所听的是相互矛盾的。声音的干扰,中断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之间的透明关系。在现代科技制造的情境中,耳听是虚的,眼见也未必是真实的。人工虚拟的光影与声音往往造成人们视听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这成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空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光影与声音正越来越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手段。特别是近些年来,形式多样的灯光秀在世界不同城市接连上演。2018年国庆节期间,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青岛、哈尔滨、武汉、拉萨等地上演的“我爱你中国”灯光秀,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景,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与人文气息。2019年5月12日意大利以灯光秀点亮小镇的形式呼吁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被誉为国际三大灯光秀的节日的广州国际灯光节、法国里昂灯光节、澳大利亚悉尼灯光节等,成为人们欣赏借助现代光影艺术的盛大节日。2020年3月21日和22日晚,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的国民议会大厦、阿尔巴尼亚大厦、布兰科夫大桥、阿达桥等标志性建筑分别亮起了中国红,以此感谢中国政府为帮助塞尔维亚政府抗击新型提供的医疗援助。现代科技促进了人们的共享、交流、参与,拓宽了艺术的空间与边界,扩充了艺术的内容与内涵,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观念与看法。艺术源自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探索以及表达,因为它本就是一头连着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另一头连着对个人、社会的表达。因此,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艺术与科技本为一体,自古有之。只不过,人类的艺术想象与创造为科技发展插上了翅膀的同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方式。由现代科技主导的现代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为人类走向共享创造了条件,因而产生了共享的艺术、文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以现代科技为拓展的艺术不只是为了满足感官的需要、人们的好奇,而是以此传递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当今,人类对光影、声音的自然现象的科学认知还在探索之中。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制造光影与声音,成为公众体验艺术、传达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黑夜里,当那象征着人类现代科技、现代文明之光照向世界时,我们看到不是闪烁不定的光影,而是人类刺向蒙昧与无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者:吴士新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