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时间:2022-11-15 10:01:23

导语: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铁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而地铁公共艺术也不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于城市的建设之中,更多的是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地铁空间中,譬如:以壁画、雕塑、浮雕、镶嵌、影像艺术等等形式存在于地铁空间。地铁公共艺术代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展示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历史文化,与此同时还体现着人文情怀的交流。多样化的地铁装饰可以借助视觉语言的刺激,分散进入地铁空间的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不安、紧张和沉闷的心情。进而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大众参与感。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城市

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艺术概念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一种新的生产机制,即表现形式和价值。它是过去艺术形式的转变和更新。公共艺术与城市密切联系,譬如南京地铁公共艺术不仅仅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的风貌,还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价值,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纽带。

一、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

自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63年于英国伦敦建立开始,地铁的视觉传达设计和公共艺术的设计就高度受到重视,并且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地铁环境的建设几乎是发达国家无不关注的城市文化艺术建设对象。不管是西欧国家还是中国都会综合运用城市自身的文化和历史特征,结合某特定的城市特点,来进行装饰地铁空间,以便宣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规范地铁的视觉环境,创造一个可以持续长远发展的特色地铁。

二、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

1.和谐空间环境,营造宜人场所。因为地铁是在地下运营,所以正常情况下,人们对地下空间的评估一般是焦虑、不安、抑郁,孤立,黑暗,不开放,紧张,气闷的等等。由于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丰富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和心理上的刺激,追求情感交流和培养,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表示着抵抗和拒绝。公共艺术在塑造现代城市的空间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满足公共空间整体功能需求和公共空间视觉审美要求。通过艺术造型语言的烘托,改变地铁空间枯燥而无趣的视觉感,使地铁空间更具有视觉吸引力。因为公共艺术是以多样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其精神和感官受到艺术表现形式的刺激,使乘客感受到地铁环境的“亲切感”和“地域文化”,从而吸引乘客,分散注意力。此外,地铁内的公共艺术和地面的公共艺术可以帮助乘客进行城市定位和方向的移动,明确他们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并且可以有序地建立乘客关系维护地铁空间的公共秩序。2.彰显人文精神,展示城市风采。公共艺术需要以城市为标签,打造一个以城市为品牌的现代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它是以外部视觉艺术操作和存在模式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着社会公共领域文化平台,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精神内涵,是整个城市文化的局部缩影。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根据这个特征,公共艺术必须服务于未来各行各业的人们。因公共艺术的特征,必须要以大众参与,而审美的主体是以社会接纳群体的价值观为标准。社会接纳群体越大,公共艺术就能反映出城市文化的整体品味。反之,社会接纳群体越小。公共艺术就脱离了城市文化的整体品味。这种特性也彰显着人文精神。透过整个地铁空间的观众或乘客看到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品位,体现着城市的魅力和风采。在一个开放和捍卫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它可以成为社会的传播者。传播和传达好的想法必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文化和社会功能。也因此,让更多的公共文化和艺术进入到一个开放的时代,创造出一个开放而共享的地铁公共艺术也是公共艺术的特点之一。

三、南京地铁公共艺术的审美性

地铁空间属于一个特定的场域,场域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类生活与伴随的场所的统一体。借用这一概念,就是要表明公共艺术需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地方,并为事物创造一个场所。这也是公共艺术的本质。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场域,不但要营造一个心灵上的愉悦,还要在视觉上装饰着这个公共空间,达到心灵与肉眼上的美感。因此在地铁公共艺术的审美性上需要在形式上以及用材上面进行选择,或亦借助当地环境的独特性以及文化特色进行装饰,就比如南京地铁大行宫站的壁画《红楼梦》,此站的壁画选择是以历史故事为选择题材,以曹雪芹的故居为由而设置《红楼梦》的题材。这就在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下进行装饰。这不仅仅可以让乘客在地铁环境下有着大众的参与感,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还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综合上述,了解到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以及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并且深入了解到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们需要加以重视,并且不断的进步加以发展。

作者:张停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