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
时间:2022-09-25 08:49:27
导语:浅谈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培育着大众的艺术审美和创新精神,同时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的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不仅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还应该适应加速中的城市化进程,充分体现城市的价值。公共艺术设计人才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以苏州市古城区为例,分析区域内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思考培养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人才培养
一座城市有其自己的语言,城市的面貌与形象向外界传达着来自地域的文化与特色。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功能载体不仅代表着人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还承担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当前,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对社会文化、经济文化以及自然文化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对于苏州这座古城来讲,传承,是永恒的主题。
一、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不断更新的,过去城市公共空间所常见的雕塑、雕刻、壁画、景观艺术小品等等,只成为了“公共艺术”一词定义内的各种物质形态,除此之外,装置艺术、纤维艺术、铺装艺术、广告艺术、声光电艺术等等都已参与其中。公共艺术的出现,既反应了城市在高度发展中对艺术层面的需求,又表达了城市居民对建设美好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每座城市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去体现精神象征,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希望保持一种文化自信。如今,具有单纯观赏性的景观雕塑艺术、建筑雕刻艺术和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工艺美术作品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艺术文化追求。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公共艺术被推向了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数字艺术、灯光设计等多元化设计层面,因而针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得到进一步细化和提炼,分布在城市各个空间、场所、角落都将有可能向人们展示由当代技术和材料所催生出来的各类视觉形态和效果。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带来互动性和活力性,人与人、物质、环境之间的对话将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变得更为密切和精彩,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也将得到质的提升,活力四射。世界上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发育、成长的母体和土壤,因为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地域特征,生态环境、自然地缘、历史文脉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所以不同城市便出现不同的面貌与特征,城市也就在这些基础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城市印象。所谓城市形象,可被视为是城市的名片。一座城市除了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民俗等方面以外,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及局部景观特色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各种文化特色,以至于避免“千城雷同”的局面。在现代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已充分参与其中。现代城市中的景观、街道、建筑、设施等公共空间整体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公共艺术的影响,例如,位于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广场的《云门》被称为具有标志性和革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如门一般的形状,人们可以进到塑像内,就像在外部看到城市一样看到他们自己。《云门》作为城市的第二大景点,似乎代表了芝加哥这座城市,以及其独有的文化。
二、立足于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以苏州市古城区为例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苏州不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还代表着江南文化。苏州古城区位于护城河内,其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的设计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作为“水乡之城”,古城区内到处是的“小桥、流水、人家”优美景致,众多的民居、街巷临河而建,而大大小小的苏式园林使整个城区保持着江南古城的风貌。近年来,通过政府对护城河、古城墙的改造还原,环古城河风貌随之映入眼帘,这更让人们眷恋和向往古城内的生活情调。从人文层面,苏州的地方戏、手工艺品、餐饮、书画、服饰甚至语言都处处体现着地域的特色。2500年来,各个时代遗留了大量的元素在古城区内,它们交相呼应,为城市设计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愈古老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愈加密切。苏州古城区内的建筑基本都保持着“粉墙黛瓦”的传统风格,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地域文化的“苏式”设计元素。从大型城市综合体风格定位到基础的公共设施上的设计,到处可以找到由公共艺术介入的古典装饰元素,但值得一提的是,烘托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不是仅仅依靠复制或套用传统元素。作为设计者,追求古城区“既现代,又传统”的同时,必须谨慎思考其矛盾性,更需要对地域文化的有着更深入设计思考,对新材料的使用有着精准的定位,以及对当前城市风貌的发展趋势有着卓识远见。1.城市色彩“苏式”的粉墙黛瓦是苏州城延续千年的格调与特色,其主要是由黑、白、灰三种色彩组成,保持着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面貌。为保护古城区内独特、朴素、淡雅的水墨江南景象,无论是普通的老式的民居、写字楼,还是高档的住宅小区、商场等都依然被设计成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苏州政府对苏州古城内的建筑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如《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等正是政府这些保护措施和法规使得苏州古城区的建筑群体直至现代化的今日仍然呈现着黑、白、灰三个主色调。更值得一体的是,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以当代解构主义设计风格融合“苏式”建筑特色,将“灰度”全面代替黑色,进而引领城市中各类公共空间更注重对灰色的表达,在不失去传统质感的同时,比以往具有时尚感与当代气息。2.园林元素作为中国私家园林中的艺术典范,苏州园林集自然与艺术美于一身。它是通过叠山、理水、绿化、陈设、雕刻、装修等形式形成以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也正是古人超高造诣的公共艺术作品。园林内的各类假山置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元素都早已为书画创作、景观设计、建筑设计、雕刻艺术等行业所采用,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古城区内,众多建筑、景观、设施、雕塑、装置以及各类标识标牌等带有园林花窗元素。各类写字楼的外墙、公园的基础设施、大型商场的中庭等等公共空间都能找到类似花窗纹样的装饰艺术。此外,古城区内的公交站台是一大亮点。站台设计采用的元素是苏州典型的传统建筑的色彩和样式,苏州园林中式亭、廊、花窗、以及不同造型的门的设计元素在各类公交站台上得到展现,大幅度提高了城市识别度。3.城市雕塑虽然苏州全市范围内的雕塑众多,但位于古城区的雕塑数量与工业园区相比还是差距较大。苏州全市的雕塑题材的基本分为四类,即历史题材、民俗生活题材、艺术文化题材、自然生态题材和城市发展题材。其中,历史题材、民俗生活题材的城市雕塑在古城区内占绝大多数。为了传承历史文脉,只对城市元素、色彩印象、古典装饰等进行沿袭和效仿是远远不够的。苏州本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故事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没有任何的图案、装饰、色彩以及形态得以参考,这也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创作初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古城河景观带上的各类铸铜人物雕塑不仅对地方“非遗”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是对传统文化和苏州形象的一种宣传,让市民和游客感受苏州的传统的市井文化和艺术魅力。
三、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踏进社会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是城市公共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对地方和谐发展人文景观、保护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影响。即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终究需要正视当前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以及新事物所带来的变革。未来改造城市面貌的人才将在保护古城文化、接纳多元化文化的问题上给出其各自的见解和看法。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基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地方非物质遗产(技艺)的、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教学。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对外交流,是学生能够更好的把传统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运用,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技艺,地方艺术类高职的教学目的应能做好技艺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内涵,培养现代行业、企业所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另外,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对教师团队的素质提出了全面要求,不仅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准备的定位,对于教师个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一线的实践能力上要求较高,因此,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跨界的教学团队、企事业单位的特定专业人才队伍都将为优秀的创新教学带来更多可能。
作者:鞠天洋 张洁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满族民间艺术档案研究
- 下一篇:浅谈现代都市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