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公共艺术在湿地公园的应用
时间:2022-07-04 10:13:28
导语:新媒体公共艺术在湿地公园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心若不息,境无止境。广州美院副教授洪荣满认为,“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园林,或者雕塑。很多艺术家开始使用新媒体,将其运用于公共艺术之中,不断重新定义公共艺术”①。新媒体公共艺术,这就是目前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在这里可以引申为创作公共艺术的材料和手段。新,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传统公共艺术由金属、石材等材料进行创作,往往是一些雕塑、壁画、浮雕、景墙等静态艺术形式。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动画视频、影像装置、互动多媒体、声光电等新媒体手段都成为了公共艺术可利用的元素[1]。艺术和科技的紧密结合打破了公共艺术的一般形式,而运用这些新媒体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媒体公共艺术。科技的发展史间接地书写了艺术的发展史,新科技所带来的全新的创作媒介让艺术有了更多可能。新媒体介入公共艺术后,公共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的应用领域,补充和优化公共艺术的功能。正如本文所提到的城市湿地公园,公共艺术在它的建设中正在显得越来越重要。
2城市湿地公园的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城市湿地是城市中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城市湿地公园则是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的设立是为了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便达到更好的湿地生态保护目的[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西溪湿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是林业局批准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湿地,于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业界标杆,西溪湿地可以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范例。例如在提高景区旅游吸引力这个问题上,西溪湿地的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公共艺术来实现,并且已经从依靠纯粹的传统公共艺术转变为传统与新媒体公共艺术并举。景区形象、环境品质、旅游产品、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了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其中,传统公共艺术侧重装饰景致,提高景区的环境品质,也能够凸显和塑造景区的形象特色和文化精神,对于景区和游客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之相比,新媒体公共艺术增加吸引力的效果更加显而易见。如每年从12月8日到12月11日的法国里昂灯光节(图1),艺术家会设置70多个灯光装置点亮整个城市,创造一种神奇的气氛,为期四天的节日每年能吸引400多万人。新媒体公共艺术极高的人气很大程度来源于新媒体所具有的绚丽多变的形式、极强的互动性和多感官的体验,使得它与以往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极为不同,满足了人们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城市湿地公园需要游客量来支撑它的正常运作,加之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各种自然、文化、娱乐、商业等环境中都能够有所应用,使得新媒体公共艺术完全可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新手段。
3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应用方式
以西溪湿地为例,到目前为止新媒体公共艺术有以下的一些应用方式。3.1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景区向游客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服务或实物。目前旅游业竞争十分激烈,新的旅游产品会逐步地替代老产品,只有为老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或者开发新产品才能防止被淘汰。把新媒体公共艺术运用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就贵在一个“新”字,新的形式,新的体验。2017年10月底,以“最美杭州,灵动西溪”为主题的艺术灯光秀在西溪湿地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游客。本次灯光秀是一次户外空间的灯光艺术作品展,19个光艺术作品从杭州特色入手展现杭州独特的韵味,传承历史、关注当下,提倡互动性和趣味性。作品《平湖秋月》以诗意的手法再现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赞誉杭州之美。《西溪游鱼》的科技成分更高,采用红外线技术控制灯光投影,随着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投影即随之变化,表现西溪湿地的自然和谐之美。以灯光为媒介的公共艺术作品利用光与其他媒介的互动,营造出独一无二的综合感官体验,赋予了湿地空间灵动的视觉生命力,光影交辉之下,游客体验到的是一个全新的西溪湿地。3.2作为新的入口文化标识与宣传手段。景区入口是游客首先到达的地方,是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它的形象和质量会影响到整个景区的形象。优秀的景区入口一般具有标识功能,不仅是景区名称,还能展现景区的特色和文化。考虑到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空间结合紧密,如西溪湿地的入口既有面向城市主干道的,也有位于商业购物中心旁的,这些区域人流量大,因此这里的景区入口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对外宣传窗口。在西溪湿地原有入口中,有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拱门或石碑,雕刻上景区名称;也有的只是立了块LED屏来播放景区的宣传视频。这些入口具备了最基本的标识或者宣传作用,但形象上去略显廉价,也没有将标识和宣传的功能结合,发挥入口的最大功能。传统公共艺术兼具标识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地域性,能够打造出高品质的入口,但往往是静态的形象展示,不能变动,在宣传上不够灵活。而如果能将视频和影像装置等新媒介与传统公共艺术的标识性、文化性进行综合考虑,结合两者的长处,就能兼具文化标识与灵活的宣传功能。《洪韵西溪》是笔者团队2016年的作品,位于西溪湿地文二西路与访溪路北入口(图2)。三面景墙分列道路两边,以西溪典型的建筑形态、人文典故及动植物形象作为设计元素,表现出西溪湿地的人文内涵和自然景观特色,塑造起西溪湿地的对外形象和入口标识。新媒体的介入则是利用圆形建筑门洞的元素,把它置换成LED屏幕,就能够根据不同时节和需求播放不同宣传视频,提高景区的人气。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公共艺术在形式上的巧妙融合则是这个方案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3.3作为新的文化展示方式。城市湿地与人的联系紧密,甚至是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的舞台存在,留下了众多民俗和人文历史。新媒体的介入延伸了公共艺术本身的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的特点,让观众与作品的关系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比如观众的角色定位,从观看到了体验,而这种体验方式可能还是糅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的多方位的刺激,可以避免文化的展示陷入文字解说式的枯燥与单调。在表现一些历史性题材和不可再生的场景时,通过灯光投影、影像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更是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逝去的时光。《梦幻西溪》是“Z-SPAXIS工作室”的裸眼3D光影秀作品,是作为2011杭州西溪五常龙舟文化节暨首届五常创意文化节闭幕晚会的序曲放映。裸眼3D光影秀是利用透视和错觉在建筑、水幕等媒介上投影达到立体观影体验的灯光表演艺术。《梦幻西溪》将西溪之美、五常传统文化与五常新兴的文创产业文化融为一体,声光的展示赋予了五常这片土地灵动与美丽。裸眼3D光影秀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成果,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感官去创作,用光、影、雾、气、水等非固体媒介来表达文化,达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4城市湿地公园中新媒体公共艺术的设计原则
4.1生态保护性原则。设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然而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遭受一些不友好的人为因素影响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人为添加的东西,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干扰,最大化对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如在建造上可以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环保材料和工艺,增加对自然材料的使用;在场地调整上要最小化对场地环境的改动,巧妙利用现有环境进行设计,以保持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不破坏生物的栖息地;某些需要使用能源的,如一些照明设施、LED屏幕、灯光装置等,可利用太阳能、风能或废水中存在于有机物内的化学能,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3]。4.2自然景观适应性原则。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②。西溪湿地的绝美意境是超脱于历史之外,流传至今的。连1000多年前的宋高宗赵构都留下“西溪且留下”的词句以感叹西溪美景,可见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本身就十分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一味追求新奇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反而会流于平庸,因此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设置适宜锦上添花,而不是艳压群芳,要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也可取自然山水之神韵或形态进行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颜色搭配清雅淡丽,不落于艳俗,进一步表现城市湿地自然景观之美。4.3文化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之外,文化也是城市湿地公园一种独特的标识,更是发展旅游业的助力之一。西溪湿地至今保存有龙舟节、火柿节、干塘节等民俗,也是洪氏家族的发源地、文人隐居之所,留有众多古建筑及典籍诗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反观新媒体公共艺术,它以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见长,但是没有文化的新媒体公共艺术就只是纯粹的感官刺激,久而久之难免会审美疲劳,并且单纯科技的堆砌也会破坏城市湿地历史悠久的文化环境。因此新媒体公共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就成为了一种共赢的手段,以文化作为创作的元素,既给了新媒体公共艺术长足的生命力,也让文化有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新与旧,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今日之新”成为“明日之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有许多新形式正在萌芽和成熟,还有一些形式正在改变,那些看起来在艺术设计中无法塑造的材料,通过物理、化学、高科技设备等手段构筑了一个奇异的创作世界。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都会在时间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张璇.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与发展[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0:1-7.
[2]张玉钧,刘国强.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4.
[3]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65-66.
作者:田芬芳 张新宇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 上一篇:公共艺术设计新思路
- 下一篇: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