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25 03:29:59
导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适应后MOOCs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而进行的转变。育人理念的模糊、师资结构以及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转型路径可以结合网络技术应用的优势,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导向,优化师资结构,建设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关键词:MOOCs;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代转型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和各高校的重视,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后MOOCs时代的教育新理念与网络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带来了解决方案。
一、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新方向
(一)学科地位转型:从大学学科边缘走向中心。在党的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然而,目前无论是理工类大学、师范类大学,还是综合类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更注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需要转变高校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学科中的地位。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憧憬:“在一个比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中,艺术不是远离日常生活而是被社会群体所广泛地欣赏,艺术将成为社会的共同生活的标志。”[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部分学科有所不同,它是普及美的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高校通过开展公共艺术课程,为大学生建立与美沟通的桥梁,让大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与创作,为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此重要作用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学校的边缘学科,而应该逐渐走向核心学科的位置。由此,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地位,使其从学科边缘走向中心位置,对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培养大学生审美品味具有重要意义。(二)教育理念转型: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多数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是以理论教育的形式进行的,多以艺术概论与艺术作品欣赏为主,很少给学生开展艺术基础技能培训类实践课程,极少让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的公共艺术课程不仅无法起到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作用,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开展形式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公共艺术的理论教育指课堂的艺术知识与美学概念的学习,旨在掌握艺术与美的基本概念,增强对艺术与美的理性认识。实践活动指艺术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旨在通过对一些艺术技能的学习,增强对艺术与美的感性体验,为大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打下基础。高校公共艺术理论教育从理性层面帮助大学生了解艺术与美,而实践活动通过感性体验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与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同时开展、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教学方式转型: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融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线上教学是后MOOCs时代的特殊产物。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线上教学运用网络与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知识的传授。公共艺术教育线上教学分为录播教学和直播教学。如,清华大学的“艺术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的“民族声乐进阶密码”、山东大学的“音乐导聆”等都是以录播教学的形式的优质公共艺术在线教育课程。传统模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资源集中在各地方的大学校园中,局限在课堂、图书馆等相应场所,并且只对部分大学生开放,而线上教学使这些艺术教育资源得以广泛传播。由于网络具备强大的存储功能与交互功能,艺术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大学生能更快捷、自由地获取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资源。此外,公共艺术教育线上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线下课堂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主流教学模式。线下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及时指导,使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更流畅、自然。因此,后MOOCs时代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方式,而要使用两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互相融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方式。如,线上教育比较适用于学习相对碎片化和固化的艺术原理与基础知识,而线下课堂更多的是开展艺术实践或者经验分享。
二、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理念定位模糊不清。育人理念对教育主体展开教育实践活动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育人理念是教育的生命,完善受教者的人格、提高受教者的能力都需要具备明确的育人理念。然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理念仍不清晰。一是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即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渴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象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由于文学和艺术不“分家”,文科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艺术知识的时间较多,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相较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要低一些。理工科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极少涉及艺术,更容易产生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艺术知识需求的不同,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模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导致学生对公共艺术课存在修满学分即可的心理。二是缺少服务社会意识。自古以来艺术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3]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艺术修养与生活脱节。艺术源于生活,但缺少服务社会意识的育人理念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局限于课堂,难以更好地融于生活、融431于社会,无法跟进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需求和步伐,不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二)师资结构配置失衡。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的非专业性人才在艺术素养提高的同时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师是课堂的灵魂,生动、有内涵的课需要具备专业水准和高素质的教师呈现。因此,结构均衡、能力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师资结构问题突出。首先,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师资薄弱。很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是专业艺术类教师,专职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很少,不符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教师人数占在校生数总量0.15%-0.2%、公共艺术专职教师占公共艺术教师总数50%的规定。[4]专业艺术类教师在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过于专业化的教学或者只浅显讲授艺术知识这两种极端情况,难以满足非专业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求。其次,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师是青年教师,资历深厚的教师很少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工作。青年教师虽然充满活力,更加能够带动课堂氛围,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后,后MOOCs时代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网络技术的运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三)课程体系设置非科学化。课程体系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实现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分层分类地进行设计并实施,有利于增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缺陷。首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设置相对混乱。目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处于初步阶段。然而,高校却把众多功能不同与层次不一的公共艺术课程归类在一起,让大学生自主选择。例如,有些高校大一、大二的公共艺术课程就开设“艺术美学”“现代艺术评论”“舞蹈表演实践”等中高级公共艺术课程,不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其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发质量不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取决于课程的创新与研发质量,多数高校几年乃至十几年从未变化,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或过于专业化。再次,部分高校对后MOOCs时代的网络与网络技术缺乏认识,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最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评价缺乏合理性,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性教育,不能把简单的纸质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因为这样的测试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大学生公共艺术课学习成果。评价不合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和兴趣,而且会削弱大学生社会认知、审美品味与精神状态。
三、后MOOCs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转型之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艺术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思想指挥行动,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端正思想,明确目标。[5]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要在后MOOCs时代更好地发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就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非专业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文化修养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明确“以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开设更多开放性、创新性的课程,引导学生多参与艺术活动,如带领学生欣赏高雅音乐会、参观美术作品展、参加艺术类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的艺术,提高艺术修养。(二)优化艺术师资结构,培养现代化高素质艺术教师团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配备以及经费投入等。首先,高校要设立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专门机构,体现其“存在感”。教学机构的设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可以使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事宜都有处可寻,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实施和督导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6]。公共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到这里进行探讨和解疑。其次,扩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逐渐形成由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高校培养现代化高素质艺术教师团队需要具备战略意识,应制定合理的师资引进政策,加强对艺术类博士、教授等高端人才的引进。最后,要利用相应的竞争机制和专业的教师培训,加快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的成长。高校要鼓励和安排教师定期外出学习和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三)明确艺术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建设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理想之路。第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是高校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决定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蕴含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实施美育、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感受艺术美、鉴赏艺术美、创造艺术美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拓宽眼界,丰富文化底蕴,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第二,不断完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不同功能、不同任务的课程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分层,如,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入门课程、核心课程、高级课程,或者分为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工具性课程等,以便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能力与需求,更快捷、更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艺术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还应多增设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第三,不断研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研发公共艺术课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新,并注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新公共艺术课程。第四,改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看,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应仍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书本知识、传授艺术技能[7],而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改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研讨式公共艺术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从教学手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注重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开发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高校还应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设施配备,如完善多媒体投影、画室、琴房、剧场、舞蹈房、网络视听教室等。最后,要注重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单以最终考核为主,而应重视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考察。学习成果考核方式不能仅限于纸质测试一种,还应包含技能性与实践性教育。因此,考核应增加技能展示、舞台演出等方式,对大学生艺术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多元化、多层面展示大学生艺术学习成果,更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江笑.杜威艺术理论的教育学意义———基于《艺术即经验》的解读[J].教育研究,2015(7):121.
[3]黄茜,曹生龙.高校公共艺术社会化拓展路径探论[J].教育评论,2017(4):134.
[4]邵萍.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策略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86.
[5]刘大力.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39.
[6]刘张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95.
[7]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100.
作者:田宏星 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
- 上一篇:医疗保险支付标准联动作用探讨
- 下一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