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

时间:2022-11-15 09:45:30

导语: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

摘要: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它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作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打破了公共艺术原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怎样将城市公共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多媒体;学科;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关专业领域的划分日渐模糊。如今,在新材料与文化创意的推动下,以往人们依赖于报纸、书籍、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各种电子书、微信、视频、手机APP软件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规划师芒福德指出:“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形态和运作范式,其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主要表现形式是壁画和雕塑。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反映公众的意志与精神理想,普及审美文化,改善公共环境,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让艺术融入生活,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怎样将新技术、新材料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是教师在公共艺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图形软件的应用

新媒体艺术既带有技术,又含有艺术,具有后现代、大众化的特点,技术性、艺术性、互动性和虚拟性是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新媒体艺术的造型和表现手段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软件技术。因此,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既要开设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图形创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扩大图形软件的应用。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课程设置,让教师积极“充电”,多掌握一些软件技术的应用。一些高校缺乏相应的专业设计课教师,很多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学校的专业教师到国内或国外的知名学府进行访学,或是请一些知名学府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讲学,同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应用

工作室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方式,也是设计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高校艺术实践工作室制,通过建设产、学、研创造型实验室,能有效拓展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促进与其他专业人群的协同工作能力。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企业的生产条件,使高校为当地企业服务,企业为高校消化人才和设计成果,从而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环机制。另外,通过实践型工作室教育模式,可以使高校艺术创作和设计应用的人才培养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合适自己就业发展的工作室,从被动性、灌输式学习变为主动性、获取式学习。这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学习需要;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解决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转换问题。基于工作室制的艺术实践产、学、研教学互动研究,既促进了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实现了师生的教学相长。

三、调查与研究,剖析经典案例

当代公共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艺术教学涉及影像技术、交互设计、视听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在社会应用上有很多例子,如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体电影、动漫、游戏,等等。公共艺术课程也面临挑战,应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因此,课程教学应该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多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讲述一些生动的案例。如,迪士尼乐园中的“4D影院”就是一个基本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又如,株洲神农城周末的水秀表演,就结合了数字技术与艺术,采用新型材质和综合的艺术手法,声、光、电结合运用,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突破了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给市民带来美的盛宴。神农城的设计结合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主题雕塑矗立于广场中央,并与周边景观互相映衬,提升了城市品质,也给市民营造了良好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伟.走进交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赵大羽,关东升.交互设计的艺术——iOS7拟物化到扁平化革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4](美)科尔科.交互设计沉思录——顶尖设计专家JonKolko的经验与心得.方舟,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美)StephenP.Anderson.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侯景艳,胡冠琦,徐磊,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6]刘文庆.视觉传达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谢甜琼 付秀飞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