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
时间:2022-04-13 08:52:44
导语:交互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公共艺术作为当代都市空间中审美以及文化实践的存在物,是将公共、大众以及艺术的概念融合一体所组成的艺术。公共艺术作品还代表了一个都市的历史文化发展方向。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到来,交互艺术逐渐向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艺术领域,数字交互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形式、造型还是材质等各方面。乌托邦是指追求消除异化与剥削,是对本质生活的向往。而交互与公共艺术设计的结合应用正是对城市文化的批判与建构。本文意在分析交互艺术在公共艺术中运用的可能性以及方法,并举例加以论证。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交互艺术;批判;构建
一、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中,公共艺术作为当代都市空间中审美以及文化实践的存在物,是将公共、大众以及艺术的概念融合一体所组成的艺术。公共艺术兴起于早期的西方发达城市,经过政府部门的建置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态。批判与建构的有机综合就是公共艺术的实践。公共、艺术和大众为其主要属性,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社会和大众关系。交互艺术以注重用户体验为中心,它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使用者的基本情况、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分析。数字交互在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行为感受方式与思考方式发生改变,如此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去用交互式的方式去对待事物。互动和大众为其主要属性,数字交互设计是作品与使用者、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对于乌托邦概念的理解可能大部分人停留在不存在的地方、空想、美好却又不切实际的地方,这是一种“社会乌托邦”层面上的局限。“我是,我们是,这就够了,现在我们必须出发”,布洛赫的《希望原理》中如是言。作者所提到的“一个更加美好的梦”,就是作者梦想的现实的乌托邦。“乌托邦式”不仅是对于消除异化与剥削的追求,还是对更好更本质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交互影响下的公共艺术设计更加地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和走向社会,这也使得公共艺术有更大更好的环境在批判中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梦”。
二、交互与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性
交互与公共艺术设计其本质上都含有公共与互动的属性。交互观念影响下的公共艺术作品,其作品从构思阶段到最后的作品呈现阶段,互动性的思维一直融入其中。交互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可以从设计师、政府和大众的角度出发:第一,从设计者层面,设计者要考虑公共艺术作品理念的来源与交互的关系。第二,从政府层面来看,对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政府会对较新的交互理念进行选择。第三,从大众层面来看,大众对于交互思维的公共艺术体验及其喜爱程度的不同,使得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艺术本身,这样一来大众与交互思维的关系将成为交互艺术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部分。从作品产生灵感之初,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对生活的认知和反思方式,由思维对象的性质所决定,也由设计师的生活环境以及作为作品和观者中间的思维工具的性质所决定。数字化交互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而大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互动性思维也更加深入人心。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的设计势必会间接地影响到大众,大众在观看公共艺术作品实物过程中将会更好地与作品对话,使大众和公共艺术作品建立一种交互理念的关系。而这些方面的考虑将会促使设计师思考其自身的城市生活,进而影响其个人作品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赞助人大多为政府或相关的权力机关。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代表了城市当地的地域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将成为城市艺术的决策者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城市发展方向的不同,会导致赞助人在对作品的需求和要求上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现代化的大都市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目标,数字化交互自然成为赞助人重点考虑的方面。大众作为公共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大众的需求与生活方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呈现方式。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众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交互的过程能够使得作品所要表达的娱乐、批判、反思的心理感受更加强烈。大众通过互动,与作品本身发生偶然的关系,并改变了作品本身,从而自然而然地构成公共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三、交互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交互艺术的观念广义上看非常之广泛,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作品、作品和作品之间的互动都可以称之为交互。交互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方法包括接触、体验和参与。
(一)接触
所谓接触式的互动,是公共艺术作品在灵感来源之始就预留给受众一些空间、大众可以直接面对作品、甚至可以触摸作品的一种互动方式。从原来展台上的艺术走下来,使得作品与大众的距离变得更加密切。接触式互动从作品本身和观众个体的身理及心理上产生互动,这也是公共艺术与公众发生互动“接触”的初步,是设计师、艺术家将创作眼光投向公众的表现。
(二)体验
就体验的应用方法而言,除了上述提到的将作品从展台走下来外,还可以让已经设计好的作品随着观者自行改变作品从而形成新的作品呈现方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在这样的方式中得到了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J].江南大学.2010(08)24.初步的体现。如《策动》(图1)所示,其作品随对象的站与蹲进行调整,受众可进行控制。
(三)参与
参与的方式是设计师只提供想法,而作品由大众完成,而不仅仅使大众体验到公共艺术完成品的体验享受。这个层面可以说得上使得人人都是艺术家,让普通的大众来参与创作确实存在许多不可操控性,同时也存在了相当大的偶然性,然而这样的应用方法在许多公共艺术作品中都有运用。
四、交互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一)皇冠喷泉
强调多媒体、自然景观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是芝加哥千禧公园皇冠喷泉(图2)的最大特色。数字交互对作品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交互符合的选择,水中大屏幕显示的画面是芝加哥市民面貌的一种随机显现,这样就使得作品与大众处在了一种平行关系之中。第二,作品本身与大众所产生的动静对比、皇冠喷泉选取展示内容的偶然性与周围景观的对比,使得原本静的景观与动的市民结合在了一起。除了在展示的芝加哥市民头像之外,为传达幽默以及作品的趣味性,作品中还会穿插一些类似小孩尿尿的内容。第三,大众的可参与性。皇冠喷泉在设计之初就又着重大众参与喷泉的考虑,设计师将黑色的大理石地板设于喷泉的两座大型屏幕的中间,大理石地板上方即为水景。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在芝加哥这个都市作品中,互动性并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一个理念,而且还是大众和城市艺术之间产生对话的关键。
(二)北京—记忆
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主持设计的《北京•记忆》装置艺术墙位于地铁6号线南段的南锣鼓巷站,是北京地铁中人流量较大且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站点(图3),《北京—记忆》试图使观者重新找回对于老北京的记忆,用作品去描绘一个属于每个观者内心的老北京故事。首先,《北京—记忆》每个元素所组成的图案都是老北京的形象。其次,作为作品的每个元素,扫描二维码可以查看数字信息背后丰富的内容,市民可通过扫码访问视频或者文字记录,并与网友通过留言进行互动。
(三)流体——雕塑运动
流体——雕塑运动在米兰新设计的临时博物馆展出。该装置的设计和制作由柏林的设计工作室,WHITEvoid与现代的先进设计中心的合作。作品由12000个发光的球体、8个高速激光投影仪和它与游客的相互作用形成物理点云构成,作品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流体雕塑”转化成了一个生动的艺术体验。由于观者参与,随机分布的分子开始聚集、不断地运动,对那些寻求参与的人作出反应。云的粒子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算法,看起来都是随机排列的。由于该算法考虑到8个高速激光投影机悬浮在艺术品周围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投影角度,使得激光可以击中和照亮所有的领域,点燃的球体最终形成三维图形的组合物,没有任何盲点。保持相同的密度和强度的流体图形被观众观察到并与观众发生互动,同时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访问者的位置,他们的姿势和手势都由安装了多个3D摄像机的跟踪系统跟踪。
五、趋势与总结
(一)趋势
信息交互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概念。信息交互技术可以让各种媒介相互联系,作品与观众的对话也产生了更多的偶然性。作品则提供更多的可能给观者,这种多可能性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物的绝对化,大众也成为设计师,享受参与艺术作品的欣然感。总的来说,信息交互的运用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方式。数字交互的应用使得大众与作品的沟通更加直接,无需教学式的指导,就给人们深刻的感受。当然,信息交互也会对公共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直接影响。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会使得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产生改变。这样一来公共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就不仅仅限于作品本身,而更多的是情感化设计下的产物。
(二)总结
不同的媒介手段对于艺术作品势必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计算机时代中,“信息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媒介。交互下的公共艺术由最初形成到逐步完善并将成为新的公共艺术重要门类和发展的前沿。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服务于整个城市。交互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中是为了使交互性都市公共艺术更好地向“乌托邦式”迈进。交互艺术影响下的公共艺术设计将进一步走向大众、走向生活和走向社会。公共艺术作品也就有在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可能性的环境批判中,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梦”。
作者:谭凡 史钟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 上一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下一篇:西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