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运用

时间:2022-12-14 09:42:41

导语: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运用

内容摘要:地铁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所包含的地铁空间成为地域性公共艺术最佳的展示地点之一。文章首先阐释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其次对我国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介入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如何提炼地域性元素、介入位置的选择和介入形式的选用。希望通过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介入,使城市文化、民俗特色、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元素在地铁空间中得到体现,改变其面临的空间特色危机,重塑城市、时代的形象。

关键词:地域性;公共艺术;地铁空间;介入

经济和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城市的地域特征逐渐模糊,城市中许多与其独立品格息息相关的特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均被快速发展所抹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已经对快速、冷漠的“流水线式”的公共空间感到厌倦,他们希望空间能够被赋予更多的特性。地铁作为最富有人气和最能体现城市地域性的轨道交通空间,以其内部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品成为城市对外展示人文和地理文化的重要窗口。地铁空间内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表达实际是对地域性文化与精神的综合表达,对于消除空间特色危机、体现当代城市的风貌、重塑城市文化形象至关重要。

一、地域性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地域文化(图1)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三是社会环境。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性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专属性。它吸收了本土、民族和民俗的特征,象征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除此之外,地域性公共艺术倡导公众的参与性,以反映公众面貌为主张,在作品题材上更多呈现的是该地区市民化、大众化的元素,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公众的道德荣誉感,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二、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时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因其突出的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社会性,在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展现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品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对其概念研究和社会惯性思维的局限、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违反规律的过度发展,公共艺术在介入地铁空间时还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一)商业广告介入过多

地铁空间中商业广告的介入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这些商业广告以娱乐和商业推广为目的,为大众提供了高浓缩的信息。铺天盖地的广告成为阻碍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凸显的主要因素,使城市的地铁站点因为过度统一而缺少变化。

(二)表现形式和选位单一

我国地铁在建成初期,空间内的公共艺术品数量和种类较少,大多以壁画和雕塑为主,材料上多采用陶瓷、石材、金属等传统材料。例如,北京地铁内的壁画多以装饰性表现为主,材料上采用了传统的陶板、石材、锻铜材料;上海地铁内的公共艺术品也是以壁画为主,表现形式单一,与地铁站点内部空间的融合有待提高。国内公共艺术品在放置的位置上基本集中在站厅的墙面和柱子,而国外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品选位的范围就丰富得多。除了常规的界面以外,顶棚、柱子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结构都成为公共艺术品摆放的空间。

(三)对于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彰显不全面

地下空间局促、封闭、构造单一,给人一种压迫感和单调感。而公共艺术品能够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地铁空间的差异性和识别性。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介入对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彰显具有促进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城市化进程中对待文化艺术“快餐”式的心态影响,我国很多城市的地铁空间设计模式化、单一化。例如,广州地铁5号线仅通过色彩区别各站点。这种设计手法虽然简洁、现代,但是由于过度强调功能而导致地域性文化的缺失,公众在空间内情感麻木,很难对所生活的城市产生归属感。

(四)开放性与趣味性的缺失

公共艺术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平衡的艺术,注重大众的自由参与和认同,并非是艺术家自我表现的主观艺术行为。我国早期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品的题材多以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和爱国主义为主,所代表的是政府或艺术家的思想,没有充分地表达出开放性。地铁空间发展到现在,已经被公众赋予了很多情感,是能够唤起人们回忆和产生故事的场所,但是其中大部分公共艺术品缺乏趣味性,与公众互动性差,一些公共设施的材质和造型在选择上过于理性、古板,让大众在使用时心理上会产生排斥感。

三、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介入

(一)地域性元素的提炼

地域性公共艺术作品在某一层面上象征着城市、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了城市、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唯一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最大的特征。很多城市地铁站点内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就充分体现出该城市或地区的地域性元素。例如,俄罗斯莫斯科各个地铁站的公共艺术的创作题材选择的是民族特色、爱国主义和历史事件等元素。莫斯科地铁革命广场站陈列了以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和“十月革命”胜利为主题的雕塑;基辅站内的壁画描绘了迷人的克里米亚和黑海风景,美丽的乌克兰姑娘和充满民族风情的舞蹈等,这些都生动、鲜明地向公众展现了乌克兰的民族传统和生活习俗。公共艺术创作者在对地域元素进行提炼时,为了保证创作者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更多的反映大众的声音,应该尽可能深入地挖掘地域文化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背景,得到更丰富的创作题材。例如,青岛地铁3号线8个站点内所设的公共艺术作品就是融合了青岛“山、海、城、岛、湾”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近现代的人文背景,展示了青岛东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和欢乐旖旎的海洋文化。其中,青岛站内由中央美术学院创作的浮雕《纹脉》使用了指纹印记的造型元素,并组合成青岛老建筑、船等剪影式的造型,体现出青岛独特的地域性及历史融合性,将青岛百年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地域性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地铁空间建设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创作者常常通过对不同城市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和民居建筑等地域性元素的提炼来展现城市的生活与历史文化。北京地铁6号线的公共艺术作品就通过对老北京的历史、民俗、建筑、生活场景等地域性元素在建筑空间、材料与结构上的展现来体现“老北京”的特色。还有一些站点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以民间艺术、传统纹样装饰和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物质形态,提炼出抽象的地域性元素符号,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将这些传统的符号整体地运用在地铁空间中。

(二)介入位置的选择

地铁空间主要由站点出入口建筑单体、出入口、步行通道、站厅、站台和列车车体等组成。目前,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介入的位置除了常见的顶棚、地面、墙面、地铁站点出入口、上下楼台阶、设施以外,还有一些站点由于建筑本身结构的原因,在柱子、天窗、穹顶等展出公共艺术品,这些位置的介入往往会给公众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我国台湾地区高雄地铁美丽岛站的玻璃公共艺术作品《光之穹顶》以祈祷为主题,在大厅的穹顶和柱子表面融合了传统镶嵌玻璃、手工吹制古典琉璃、高温热熔琉璃和威尼斯水晶圆盘等各类玻璃经典制作工艺,展现了水、土、光、火四大主题板块,反映了宇宙与生命的诞生、成长、荣耀与毁灭。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介入位置的选择甚至可以利用艺术品取代抽象的文字信息,将引导信息以更加简洁明了和人性化的形式传递给大众。美国纽约地铁大自然博物馆站的地面设有不同石材构成的鱼群,引导人们走向自然博物馆的入口。车站的墙面嵌入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和由马赛克拼贴的各种昆虫以及爬行动物的壁画,人们一出车厢便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到达的站点。公共艺术的多元化使其在地铁空间中介入的位置已经不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地铁车体内部也有所涉及。南昌地铁1号线目前开通运行了“荷塘印象”和“海洋世界”2个文化主题的专列地铁。其中,“荷塘印象”清廉文化主题列车以“入莲境,品莲韵,思莲境”为创意出发点,运用3D彩绘工艺,对地铁内部进行全景包车,将荷塘的生态环境在车厢内三个界面以全景模式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列车上还配备了原创作品“荷塘印象”反腐倡廉系列动漫宣传片,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对公众进行清廉文化的普及。

(三)介入的形式

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品已经从对纯粹意识形态的宣传纪念,逐步转向对空间艺术、地区文化及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介入的形式也从传统单一的浮雕壁画向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作品转变。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介入的位置和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北京地铁8号线内部空间使用了奥特板、玻璃和搪瓷钢板等新型装饰材料,并采用先进的丝网印刷技术将表现地域性公共艺术的元素符号在地铁空间中的重要位置呈现出来。一些新锐艺术家在地铁空间中大胆地尝试运用声、光、电综合表现的装置艺术以及新媒体等虚拟空间来丰富艺术品,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北京地铁15号线清华东路站的公共艺术品《学子记忆》在地铁站厅墙面的橱窗展示,还原了学子个人记忆中16个最具代表性的情境或场景,这些采用了特殊透视和照明手法的艺术品最大限度地引发了观赏者的共鸣。此外,公众可以扫描作品旁边的二维码,通过学子记忆公众互动平台参与日后新的公共艺术作品的生成活动,实现艺术实体和线上公众平台的对接和延展。

四、结语

地铁是一个城市的动脉,也是承载城市文明的重要空间。地域性公共艺术是公众参与的具有区域特性的艺术行为,其“地域性”不仅包含了自然环境,也概括了该区域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形式也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跨界性。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介入增强了地铁站点的辨识度,让公众与城市和文脉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消除了地铁的“特色危机”和“情感缺失”,并在某种意义上唤醒了公众对过往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的记忆,强化和保护了公众的场所精神。公共艺术在给公众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也为创作的延展性带来无限的可能。

作者:丁磊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