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

时间:2022-03-28 09:32:06

导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与回归路径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凸显。文章对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提出了回归路径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教育异化;回归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公共艺术教育及其独特作用愈来愈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反思,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涵养、发掘大学生创造潜能的有力支撑,成为营造优良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效分析

为了解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6月至10月,对宁波市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35份,有效回收率为87%。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文科学生占52.4%,理工科学生占47.6%;城市户口学生占45.3%,农村户口学生占54.7%。调查活动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190后大学生艺术素养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具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偏好。在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而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人数相对较少。对于中、西方艺术,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对于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优于艺术技能水平。调查结果还表明:90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文科生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女生、城市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且时间较长的人群。关于“影响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有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兴趣,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被排在第二位,学校的艺术教育被排在了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并没有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提升艺术素养的最重要因素。

1.2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评价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二是各种校园艺术活动。宁波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公共艺术选修课、校园文化艺术节和邀请艺术家或社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本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而对教学内容、形式、资源等3项的评价均低于中等水平。其中,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这说明他们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有的学生反映,公共艺术课程仅仅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成就,讲授一些艺术知识,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1.3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活动现状评价分析

通过对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以及大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艺术活动往往由学生中的部分艺术骨干参与,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希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

1.4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评价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综合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来研判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主要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得知,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效果不好。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评价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文科生的评价总体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而不同性别的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2.1异化现象分析

从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渐已得到凸显。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暴露出不少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异化现象。

2.1.1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门面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被普遍地认为是心灵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真善美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应该是雅俗共赏、兼容并蓄,但不少普通高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明显带有装点门面的性质,并没有按照课程化的标准来实施。学校组织学生精心编排的一些文艺节目,只是在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校对外宣传或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时汇报演出,以体现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于是,艺术教育就成为了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装饰教育。

2.1.2艺术教育被异化为“附属教育”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为了造就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其它形式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道德教育是其延伸功能。艺术教育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达到辅德益智。然而不少高校将独立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德育、智育的附属教育,这就丧失了其基本特征和内在生命力。

2.1.3艺术教育被异化为“才艺教育”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它通过对包含美术、舞蹈、音乐、戏曲、话剧表演等在内的课程学习或实践活动,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不少高校把艺术教育视为某些艺术门类单纯的才艺教育,忽略了学生艺术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在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才艺技能化倾向,因而扼杀了大学生的艺术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原因分析

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境,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薛芳认为:一是由于学校观念上的误区,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社会原因,激烈的国际竞争导致了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局面,社会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为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缺失构筑了平台。[1]重庆大学的蔡岳建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很快退潮的原因主要是观念准备不足、教师准备不足、学生准备不足和物质条件准备不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应是提升观念层次、构建教育体系、加大投入、改善管理、开展科研活动。”[2]李瑞指出:“考察高校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认识误区……;(2)定位误区:以招特长生,建骨干艺术团,争拿全国奖项为目标,忽视了对艺术教育急切需求的庞大整体;(3)课程设置误区:不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需要考虑,没有作全面的课程设计,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形成单一化教学的不均衡局面;(4)教学误区:艺术师资来自专业院校居多,惯常使用其擅长的‘技法教学’,忽略了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艺术精神、情感、自觉领悟的内在需求。”[3]也有研究者用一句话概括了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4]苏玲教授建议:“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利用阵地等资源优势,把公共艺术教育同个人技能培训结合起来。”[5]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实际调查,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异化现象,原因主要在于:(1)观念之忧。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高校在规划设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导致远离功利的公共艺术教育被边缘化。这中间不乏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的问题。学校为开选修课而开选修课,为搞艺术活动而搞艺术活动,说到底,就是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2)师资之痛。目前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常常由宣传部长、团委书记来主管。相关课程也常常因人而设,缺乏课程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从整体来看,由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教师文化底蕴不足,教学不规范,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3)课程之惧。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并未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三无”现象———无教学计划、无教材、无教案。有的高校则完全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做法,根本不看教学对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体现公共性,没有摆正位置。

3“公共”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径

只有在“公共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正途。

3.1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多途径、多层次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和表达的。艺术世界丰富无比,涵盖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艺术形式。艺术教育具有多样的内容层次,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这种特点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多样化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实践活动。所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要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多增加一些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艺术交流,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3.2以培养艺术素养为目的实施教育

要明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演唱家、演奏家、演员或者学者,而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一切活动都要以艺术内容为载体和媒介,引导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认知艺术、感悟艺术、表达艺术。

3.3注重艺术体验与艺术参与

艺术体验是掌握艺术形象、感知艺术情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它强调学生对多样艺术内容的积极参与。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艺术实践和体验应该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水平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就会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不由自主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3.4施教对象的公平原则

在高等院校,每一位大学生均应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权利,均应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其公平原则,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学生的艺术教育需求,使素质教育全面地、真正地落到实处。

3.5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需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要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促使学生成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娟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l]薛芳.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蔡岳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4-85.

[3]李瑞.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7.

[4]李顺庆,秦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6):19-21.

[5]苏玲,等.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99-101.

[6]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