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
时间:2022-06-05 03:21:14
导语: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共艺术既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又是现代文明在公共空间的展示,它不仅增加了一个地方的精神财富,同时也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历史价值,是本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载体。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公共艺术,展现了小城镇居民生活状态,表达了大众情感。黄冈大别山地区自古人杰地灵,人文兴盛,底蕴深厚,浩如烟海。如今的黄冈市在湖北省建设“大别山经济实验区”的过程中,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特别是在大力发展黄冈旅游业的过程中,黄冈市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通过不同形式的公共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彰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黄冈的个性与魅力。
一、当代公共艺术的多样性
当代公共艺术具有社会公共精神,以及提升大众审美意识、生活情趣和公共生活环境品质的作用。当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既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既可以是大规模的也可以是小型化的。[1]它可以以壁画、雕塑、环境艺术、标志性设施、园林景观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当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摄影,影像、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包含一切由社会公众参与合作的艺术活动,以及广泛情感交流的公共文化活动。多样性的当代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产生和谐的美感。在乡村,当代公共艺术甚至可以与田地、湖泊、山川和动植物等进行整合,形成有别于城市风貌、延续当地乡土特色的艺术形式。[2]无论当代公共艺术以何种形态及艺术形式展现,它都凝聚大众意志,承载本土文化,体现了现代生活,诠释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城镇、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新的情感。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及科技发展的先进性使小城镇城乡文化精神与城乡大众沟通对话的桥梁。居民的审美出现多样化与特殊化。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当代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应在继承地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借助多样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以实现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多元化构建方式,美化小城镇的公共环境,提升小城镇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当代城乡公共艺术多种表现形态的可行性
社会的发展,使当代城镇居民思想观念出现较大变化,当代公共艺术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美化公共空间环境,体现地域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展现黄冈大别山历史文化性与地域性;如何科学合理地通过公共艺术这一媒介美化小城镇的面貌,将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公共空间中去,从而满足当代城镇居民对新城镇文化的不断追求,是黄冈大别山地区及我国小城镇建设者与艺术创作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小城镇公共艺术鲜明的特色和个性特征,以强化小城镇的形象及人文理念,实现小城镇未来健康、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多元的地域文化可丰富其创作题材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长久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积淀与文化历史传承现象。地域文化体现出一个地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把握方式和审慎角度。每个城镇因所处的地域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文化。作为小城镇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公共艺术,就是要在满足小城镇居民审美的前提下,对那些有益于小城镇创造性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加以发掘,提炼和表现,在公共空间中转化为一种有形文化得以传承。这既是小城镇个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小城镇魅力的体现。大别山地区红色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皖豫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黄冈的红安烈士陵园、罗田胜利烈士陵园、麻城烈士陵园、英山烈士陵园里的大量人物雕塑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十年红旗不倒的悲壮历程及其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突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传承了大别山灿烂的红色文化,体现出大别山人民高尚的民族精神。东坡文化是黄冈另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为传承东坡文化,在黄冈遗爱湖公园主景区门口的“一词二赋”四块巨幅浮雕,以及全国体量最大的苏东坡雕像等公共艺术作品,再现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创作场景。地域文化具有多面性与多向性,既有精神性,也有物质性;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应从地域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元素,将其精神理念作为创作的主要方向与思路,强调地域特色的多元发展,并让其以物质的形式保存下来,以加强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二)多样的材料可丰富其表现形态
材料既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艺术作品得以最终呈现的基础。材料的多样性赋予了公共艺术广阔的创作空间。各种不同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同时物质材料作为其创意的延伸,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传统的公共艺术表现形态,如建筑、雕塑、壁画艺术、地饰等都可以根据小城镇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取材,就地取材,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创作出来的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转换成可视有型文化,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能让人们从材料中感受和了解那段逝去的文化历史。如在“陶都”景德镇,采用当地生产的陶瓷来装饰马路两边的路灯灯柱,巧妙地把景德镇工艺陶瓷与灯饰完美结合,形成一道景德镇特有的靓丽的风景,显得是那样的独特和雅致,以蕴涵人文精神的美学风格赋予景德镇全新的风貌与生命力。如黄冈罗田九资河镇,自2009年以来,罗田县深入挖掘当地的红叶资源,以红叶为媒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红叶节”。以开发红叶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每年红叶节期间接待游客呈几何级数攀升。根据罗田地域特色,用石材和陶土材料创作的红叶雕塑作品,营造了红叶乌桕清新洒脱的氛围。再如黄州遗爱湖公园东坡纪念馆前的东坡文化地饰,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苏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迈情怀,而且将纪念馆前的空间装扮得灵动之韵,营造了气氛、深化公共人文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艺术观念的拓展,许多新的材料正在被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到公共艺术创作中去。从大量的现代公共艺术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关注和倚重达到相当深刻的程度,现代材料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想象空间。同时受众对材料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其外部形态的认识,而更注重材料独立的艺术语言及其在艺术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数字时代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应该合理利用数字技术的媒介材料的新型性能,以使其更符合当代受众的视觉文化需求及审美心理需求。[3]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创作材料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材料,这其中包括:计算机、感应器、LED、通讯工具、数字显像系统、网络等。如黄州东坡外滩上用LED、塑料、玻璃等材料创作出来的“日月同辉”作品,以倒挂玄月之形与遗爱湖水交相辉映,以表达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的意境。材料不仅丰富着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其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它可以使观者从对作品的简单理解,到主动参与的状态,使之成为大众精神交流的自由的舞台。在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应加强对材料的个性的了解和感悟,通过小城镇当地特色材料与现代科技新型材料的结合,借助不同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向受众传达不同的蕴涵和情感,以实现小城镇公共艺术多种表现形态,丰富小城镇公共艺术的视觉样式。
(三)先进的技术可丰富其创作手法
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电子技术、交互系统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和平台,为公共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各种可能。在黄冈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综合运用多样新颖的声、光、电、幻影成像、场景复原、半景画、大型沙盘模型、置景等艺术手段与形式,从形势上、视觉上、心灵上以冲击,营造虚拟空间,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充分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未来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技术含量将会更高,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段和介入城镇公共空间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先进的技术使得公共艺术作品借助图像文字识别、表情识别、语音识别,以及各种传感器等等,使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一件作品,它更能通过安抚人心,净化人的心灵而成为一个能跟人进行感情交流的对象,能够愉悦人心,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与互动,达到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不仅仅在于信息的输出,而更注重的是受众对信息反馈的输入。[4]公共艺术是一种大众的艺术,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特性,大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数字多媒体技术在不断的丰富,但从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建设现状来看,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很有限,互动性公共艺术在我国小城镇里的发展依然处于滞后阶段。只有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作出大众能参与、作品与受众能互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大众的艺术、公共的艺术。
三、小城镇公共艺术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公共艺术应该以一种多样化、包容性的形式在小城镇发展起来。[5]当前公共艺术创作提倡新的创意思维和新的创意方式的探索,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艺术语言的不断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要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小城镇的公共艺术应借助多样的材料及新媒体技术实现多元化构建方式。当然,小城镇公共艺术创作更应该注重走自己的路,无论艺术家们采取什么样的创作手法,都应该对小城镇当地的社会人文精神,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内涵等加以了解,通过艺术家们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将小城镇内在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精神展现出来,这样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发展才能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及人文环境产生亲切而久远的对话,体现更为深广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应该注重小城镇公共艺术的多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及创新的发展。以通过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利用高科技的创作手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展示在公共空间中,世代传承,这将有利于加深小城镇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大众参与小城镇公共艺术构建的积极性,让公共艺术更好地融入小城镇人们的生活,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袁勋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 上一篇:干酪质量安全论文
- 下一篇: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