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
时间:2022-06-05 03:10:15
导语: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人群对公共艺术的精神追求远大于对其物理实体意义的需求。物质形态是载体而非实质,随着在数字技术飞速的成长,物质形态也会逐渐被动态的精神意象代替,顺应时代变迁的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步调。共艺术数字化后在城市中出现的特点是本文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新公共艺术形式的创作研究,为人们展示出更多具有可感知的、可操作的、互动的趣味作品,使人们体会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无限魅力。
城市交互设计的概念阐述
交互设计之父(AlanCooper)曾经这样说“交互,即双向互动的意思。”而韦伯斯特认为交互是相互行动,执行双方相对应地行为,比如:打篮球、辩论、聊天、会议等都是交互的范畴。城市交互设计在于增强城市人群沟通交流的互动方式,通过这种行为途径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TerryWinograd认为交互设计是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同时它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城市交互设计是一种在参与艺术活动后的相互作用,包含思维、行为、感官甚至心理的互动。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即所谓的“input与inout”。
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方法
传统艺术中往往呈现出艺术作品与观众互动的单一性与被动性,甚至无参与性。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体现在鼓励审美客体参与、接触作品,从而公共艺术的表达变成乐趣的体验,观众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成为了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今伴随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城市公共艺术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作品的体验感也超出艺术家的预设,变得越来越丰富。刺激联想和突显自我,成了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价值。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体验式互动、创作式互动和虚拟式互动)。体验式互动是让普通市民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从而体会到公共艺术互动的内涵。这种体验式的互动形式,可以分为不借助数字技术和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实现。创作式互动不光让市民体验到作品成功后的使用感,还在乎新创作作品的审美趣味。这种“创作式”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出现,这必定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主题,作品的内容甚至不再是由艺术家所完全控制,其创作权反而掌握在观众手里。摄录式公共艺术影像艺术,就属于这类公共艺术范畴。虚拟式互动需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来实现作品与人的交互。这类互动形式实质上是一个时间化了的空间状态,好像形成了一个网络的虚拟空间。如加拿大艺术家大卫•洛克比的作品《真实的神经系统》,它并不是一个单一控制程序,而是一个交互系统。作品的变化状态其实是这两个元素相互分离合并的结果。虚拟式互动表现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变,因为作品的价值恰恰是作品与人群互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站在艺术工作者的角度,交互往往和感受、想象力、陶醉、痴迷、疯狂、复杂、启发、学习、解释等这些词相关。他们包含了行为,也包含了情感。可以说交互对应于时间和空间,经历过的经验是交互艺术的钥匙。如果没有市民的输入反应,那么艺术家和观众情感的输出也会变得模糊。数字交互从行为出发,塑造个体与群体经验,从而创造新境界。这是过去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提供的新的创作境界。这样层面上的意境,已经不是以往的人群,在随意的日常生活里体会到的经验。他带来的最好好处就是让人们时常体会将来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交互是培养经验的最好方法之一。它甚至穿越了时空,使你与未来对话。随着公共艺术作品欣赏者的眼光的改变,城市公共艺术的地位也本质上改变。新艺术的魅力呈现出一个更开放更具有的生命力的世界。正如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1895~1982,德裔美国人)在《艺术问题》中说“您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这里所说的生命结构,包括着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高级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
数字化后的公共艺术可以体现城市特色,折射历史文化,反映社会现象,也可以给大众增添生活乐趣,展现纷繁复杂的虚拟世界,为市民的精神需求添砖加瓦化。公共艺术产生于城市并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既属于城市文化,也是全体市民的生活方式。然而互动性公共艺术的矛盾在于传统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冲突碰撞,艺术家的创作语言不一定获得大众理解和认同,只有当互动艺术家把灵感放到受众的生活中去,运用新技术创作更多体现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才是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方向。同时应该向全球借鉴,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才能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作者:杨酉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 上一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论文
- 下一篇: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精品范文
10公共卫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