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信用局制度启示
时间:2022-04-08 02:12:00
导语:论美国信用局制度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惊人,从1997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669亿元,平均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长。目前消费信贷占GDP总量的10.46%,占银行贷款规模的7.6%。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信贷的统计口径涵括了全部的个人信贷,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信用卡透支、家庭耐用品贷款、旅游贷款等十几种贷款,上述数据则主要反映按揭与汽车贷款,其中按揭贷款占全部消费信贷约90%以上。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消费信贷数据则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2003年7月8日公布的美国消费信贷余额为17597亿美元。而据统计,1998年底,美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已超过4万亿美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非住房按揭贷款的消费信贷仍处在起步阶段,增长乏力,最近,各保险公司已开始停售汽车消费信贷保险业务,可以预期,我国的非住房按揭贷款的消费信贷将面临更严峻的未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制度至今仍未建立起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制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美国的消费者信用局制度尤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借鉴。
一、美国消费者信用局制度的演进
消费者信用局(consumercreditbureaus)是收集并出售消费者信用活动信息的机构。这些信用活动信息来自于各类向消费者贷款的融资企业(如银行、金融公司、零售商、汽车融资商等)。今天,美国每一个曾经以不同形式融资的消费者都至少有一个、甚至三个信用局档案,每个月有超过20亿条信息加入这些信用局档案,而每天则有200多万个的信用报告出售给不同的需求者。这些需求者通过实时地获取所需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大大地降低了批准一笔贷款所需时间,从过去的数星期到现在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Hunt2002)。
美国消费者信用局出现于19世纪末,早期多数的信用局多为互助合作的形式或由各地的商家发起设立的非盈利组织,目的是为了汇集其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以协助它们进行赊销账款的收集。当美国各地的信用局纷纷设立之后,就开始着手建立各城市或各区域之间的消费者信用活动信息的共享机制。这一共享机制的最终确立是由1906年成立的一个贸易协会促成的。该协会制定了一些程序、格式、定义以确保全国各地协会成员的信用记录文件的有效共享。该协会甚至在其成员之间发行一种临时凭证,成员必须购买这些凭证用以支付从其他城市的协会成员获得的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早期消费信贷主要由零售商提供,其他的提供者还有典当商、小额贷款公司及亲朋好友。在提供赊销服务的零售商中,赊销占了约1/2的全部销售额。根据美国1929—1948年所做的商业普查,发现零售商的赊销占全部消费贷款(不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稳定在20—22%。1919—1969年,美国的消费信贷增长比消费总额的增长高出四倍,而零售商的赊销与分期付款的增长则与消费总额的增长持平,因此,在此期间,零售商的消费贷款所占的份额从80%降到了20%。2000年,非金融企业持有的消费信贷余额仅占5%的份额。可见,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急剧扩大,最大的赢家是银行及金融公司,而非零售商。尽管美国的消费者信用局起源于美国的零售商,但消费者信用局制度的演进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消费信贷业务的高速发展。
美国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于60年代广泛流行。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促使了美国零售业持有的消费信贷份额进一步大幅下降,1968年,美国零售业持有的周转性信贷(revolvingcredit)余额6倍于银行信用卡及支票透支的未偿余额,到了1993年,银行持有的周转性信贷余额反倒比零售业持有的余额高出3倍。美国银行卡的高速增长对70年代早期的美国消费者信贷局的转型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银行为了降低发行信用卡的风险,成为消费信贷局信用报告的新用户,同时,银行为了避开地域限制及降低成本、控制风险,开始向消费者信贷局要求提供“事先甄别服务”(pre-screeningservices),这一服务成为信贷局的重要收益来源。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在更广的区域甚至在全国急速扩张信用卡市场,需要获得地域更广的消费者信用活动记录,这已超出了60年代末任一地方性信贷局的能力。此外,银行也希望更快地通过电子而非纸质的方式与信贷局共享或获取消费者相关的资料信息。面对银行的强大需求,信贷局不得不使其信息系统更加自动化,也必须使其本身变得更大、更强。事实正是如此。最大的信用局已经在一个或多个大城市拥有了大量的消费者信用活动信息,它们通过对其他城市的信贷局的收购来扩大其覆盖的地域。CDIA的会员由1965年的2200家降至了2002年的500家左右,较大信用局在各地的办事机构也开始下降,在1972—1997年期间,下降了20%。在自动化方面,最初信用局在几个大城市中率先实现自动化(先是1965年在洛杉矶,接着在1967年的纽约和旧金山),很快最大的信用局便在自己的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内构建了一个自动化网络系统。随着各地银行与零售商的纷纷加盟,并向信用局提供了自己客户的信用活动数据,美国最大3家信用局(TransUnion,Experian,andEquifax)的数据库于80年代实现了覆盖全美所有消费者的全部信用活动记录。由于自动化所需的技术投入高昂,许多小型的信用局仍维持非自动化与电子化的方式提供相关的信息,尽管近500家信用局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但它们还必须倚赖上述三家最大的信用局来获取由大型银行或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活动账户信息。可见,美国信用卡市场的急剧扩张对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行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根据美国《服务业普查》(CensusofServiceIndustry)的数据,1997年,美国相对活跃的1000家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雇佣了约22000人的雇员,销售收入达28亿美元(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服务),与1972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了4倍,出售的信用报告数量高出了10倍,而所雇佣的人数基本保持不变。美国消费者信用局分为大型与小型两大类,小型信用局只有一个营业地点,人数约为10人,90%的信用局年销售收入低于250万美元,1997年只有14家信用局有超过5家分支机构,但这14家信用局的全部分支机构占全美所有机构的20%,占该行业50%的就业人数,以及2/3的行业销售收入,全美最大的4家信用局收入占了该行业全部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显然,美国的信用报告行业集中度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型的信用局没有生存的空间。许多小型的信用局面向特定的市场,如医疗信用局主要服务于医生与牙医,为医生与牙医提供病患者的信用信息;还有一个医疗信息局(MedicalInformationBureau)专为人寿保险公司提供被保人的特定健康病史信息;有许多高度自动化的信用局为接受支票的零售商及寻求客户开户信息的银行服务(Telecredit、SCAN、Chexsystems);有一些专为房屋出租者评估潜在租户信用状况的信用局(如LandlordConnections);甚至也有一家面向电话公司的信用局(theNationalConsumerTelecommunicationsExchange)。由于这些小型信用局的市场细分很明确,有效地避免了与大型信用局激烈竞争,从而在高度集中的信用报告业中成功地生存下来,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信用报告市场的不同需求。当然,美国信用报告业的主角仍是最大的三家信用局,它们的服务对象是提供消费信贷的银行与金融公司,每年提供不计其数的消费者信用报告。
二、美国消费者信用局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在美国,消费信贷主要指对消费者个体无担保或抵押的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将所按揭的住房作为抵押而获得贷款,风险相对较低,并不被视为消费信贷,不包括在美国公布的消费信贷数据中。这种无担保或抵押的贷款,对贷款者而言风险相对较高。在一个可自由进行风险定价的世界里,面对高风险的贷款,贷款者可以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以补偿可能的贷款损失。贷款者面临的惟一难题是如何对每一个贷款申请者的潜在风险进行精确的度量。对消费贷款风险的度量有两个基本的方法,一是对过去已发生消费信贷的坏账率进行统计,这一坏账率可作为衡量消费贷款风险的一个近似;二是建立消费贷款风险模型,将影响到期还款的所有重要因素考虑到模型中。前者是事后的风险度量,而后者则是事前的度量方法,需要对申请者的收入、职业、信用活动记录、破产与缴税情况等等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事后的风险度量需要大量的历史贷款数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贷款的定价,贷款仍面临贷款定价过低的风险,最终导致消费贷款业务损失,甚至有可能终止这类贷款业务。事前的风险度量模型需要对每个贷款申请者的各种影响还款的因素进行信息收集与评估,存在信息的成本问题,如果这一信息成本过高,那么事前的风险度量模型并不切实。可见,降低收集贷款申请者有关信息成本是发展消费贷款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GeogeA.Akerlof的一篇重要论文,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贷款者永远无法掌握关于借款者所有影响还款的重要因素的信息。这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贷款市场上的“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现象。在没有完全的信息下,银行对所有的借款者只能收取统一的贷款利率,假定该利率的确定依赖于对所有历史贷款的平均坏账率统计,相对于该利率,那些收入高、有能力且愿意遵守贷款合约的低风险借款者会觉得收取的利率过高,其对贷款的需求相对减弱;而那些还款能力弱且还款意愿不足的高风险借款者会觉得所收取的利率过低,提高了其贷款的需求。在这一情景下,势必导致高风险借款者不断增加直至将所有低风险借款者挤出这一贷款市场,当银行的贷款坏账率高于其贷款的全部收益时,银行也将被迫退出这一贷款市场。因贷款市场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所必然产生的“逆向选择”,可以解释目前我国无抵押或担保的消费贷款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美国学者Ausubel(1999)也发现,当发卡银行将信用卡申请书寄给目标客户时,寄回申请书的客户,其风险平均而言高于那些没寄回申请书的客户;在寄回申请书的客户中,那些接受较高透支利率的客户,其平均违约率高于那些只收取较低透支利率的客户,这反映美国信用卡市场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问题。相关的经验证据还可参考CalemandMester(1995)。可见,消费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是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消费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还导致了借款者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出现。假定贷款者在作出贷款决策前对申请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和评估,并决定批准申请者的贷款申请,借款者获得贷款后就有动力对该笔贷款进行违约。因为违约对借款者而言是有利的,尤其是当借款者违约信息不被公开或共享时,借款者就有动力将所贷的款项用于一些高风险高回报投资;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阻止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在没有违约信息的披露与共享的机制下,违约者的违约成本几乎为零或微不足道,在将贷款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时,违约的潜在收益却是很高的,这等同于借款者以微不足道的成本购买了一个违约选择权,如果投资顺利,本金与收益可以成功回收,那么借款者将会选择不履行这一选择权;而当投资失败或因其他原因使自己破产,借款者将会执行违约选择权,结果导致贷款者的损失增加。正是这一隐含于借款者行为中的违约选择权促使借款者“道德风险”的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在于贷者与借者的信息不对称,表面上看贷者可以在贷款合同中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并每时每刻监控借款者的资金动向,但这并不总是可能的,因为其监控成本太高。如果难以有效地避免借款者的“道德风险”,无担保或抵押的消费信贷业务对贷款者而言将难以为继。
由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消除这一信息的不对称是消费信贷业务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消费者信用局制度就是通往这一途径的最佳载体。消费者信用局收集每一位借款者尽可能多的信用活动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一个消费者的信用档案,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有银行、金融公司、财务公司、零售商、保险公司、企业、法院、税局、工商及其他向消费者贷款或融资机构,这些机构向信用局有偿提供信用档案中的各种信息,信用局以标准的格式将这些信息录入到其数据库中,美国法律规定在申请贷款或就业时授权贷款者或雇主向信用局以有偿的方式调用专属于申请者的信用档案或信用报告。三家最大信用局各自收集消费者的信用活动信息,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确保美国信用报告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信用局制度下,几乎所有发生过借款行为的消费者都至少在一家信用局里有其授信活动的历史记录,这些历史记录既包括正面的信息(如正常还款的记录),也包括负面的信息(如逾期还款、违约等),法律规定负面信息只能保留7年,但破产信息可保留10年。根据这些全面、详尽、长期的信息,贷款者可以利用一些成熟的信用评级(creditscoring)模型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任何一位潜在借款者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度量,风险高的借款者,其贷款条件(包括贷款利率)相应苛刻;风险低的借款者,其贷款条件相应宽松,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了“逆向选择”的问题。由于消费者信用档案中保留了7年或10年的负面信息,任一贷款者都可以容易地获取申请者的信用档案以了解其历史信用活动记录,借款者无法隐瞒任一违约或不及时还款的历史,换言之,借款者的未来借款成本高昂,因此,借款者在获得贷款后,仍有很强的动力去维护其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贷款者担心的“道德风险”问题。消除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消费信贷市场才可正常运转。像其他市场一样,买卖双方的成功交易意味着双方福利的增加,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信用局制度的建立、完善及正常运转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提高了美国消费者融资效率,增进了美国消费者整体福利。
三、对中国建立个人信用报告制度的启示
美国消费信贷业的发达离不开美国独特的信用局制度,与此同时,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催生了对个人信用报告需求的急剧膨胀,为美国个人信用报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这对中国无抵押或担保的消费信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1、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有效地消除了消费信贷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
2、完整的个人信用报告既应包括信用活动的正面信息也应包括负面或不良信息。在没有正面信息的支持下,一些原本可以获得的贷款因贷款者无法客观进行信贷评分而被拒绝,而且,即使贷款被批准其贷款条件也会很苛刻,损害了部分潜在借款者的利益。
3、在模式上,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型并按市场原则运作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当前,在中国建立类似美国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最有效、时间最短的方式是由政府主导协调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企业、工商、税务、法院、公安、海关等多个部门向某一政府指定的企业(如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股份制公司)以有偿的方式根据预定的格式提供个人借款者的所有相关信用活动信息及相关其他信息,任何法律许可的个人或机构可有偿从上述信息报告企业获取潜在借款者的信用报告档案。
- 上一篇:工业企业长效服务年方案
- 下一篇:农业局企业服务年工作方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