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非财务论文

时间:2022-04-08 11:21:00

导语: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非财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非财务论文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改革呼声很高,但对银行重组的涵义却认识不一。我国银行业的重组往往局限于较窄的方面,通常被理解为银行产权的变动。实际上,我国银行业与国外先进同业之间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与其集中讨论银行的产权改革,不如从更广泛的层面了解当今国际银行业发生的一些重大变革,并从这些重大变革中寻找我国银行业实现突破性改革发展的思路。中国银行业在目前形势下,需要集中在健全的管制体系建设、业务管理流程的合理化和银行战略管理的突破等三个方面,才可能实现银行整体的较大突破,缩短与国际先进同业的差距。

一、当今国际银行业变革调整的主要方式及其意义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先进银行曾经普遍出现过。各银行根据服务客户理念的变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条件,对整个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立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一些银行确立的市场优势战略,并主动从一些市场撤退某些业务,如大通银行几年前出售其香港零售业务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银行非银行业务的融合,银行业务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保险业务的渗透日益普遍,从而引起机构设置及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贷款在一些大银行资产的配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证券化资产和交易资产(TradingAssets)等越来越多。如摩根大通银行1999年和2000年,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不到30%(注:2000JpmorganChaseAnnualReport)。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好”“坏”银行的办法,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处理不良资产风潮等,都对当时的银行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了正面效应。

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韩国等国曾出现过银行国有化和后来的私有化的过程,是大规模银行重组的典型。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深化。面对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ATM机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能引起分行网络分布及其功能的调整。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以下几类银行业务中,美国银行业通过网上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的情况是:账户查询和资金转账占88.8%,付款占78.2%,信贷申请占60%,新账户的开立占36.6%,经纪业务占21.6%,现金管理占15.7%,托管占11.9%,保险占5.4%.(注:KarenFurst,WilliamLang,andDanielNolleInternetBanking:DevelopmentsandProspectsp13,April2002,HarvardUniversity)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分销体系和成本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和机构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

总之,当今银行发展格局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和推动的。面临竞争对手,寻求发展对策,在确立重组、发展、改革的主题时,需要对我国银行业与先进同业的差距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考虑各银行实际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措施的优先程序及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组改革的迫切性

据了解,花旗银行管理的一个通俗理念是:微笑的股东带来微笑的员工,微笑的员工带来微笑的客户,微笑的客户带来微笑的股东。一个最现代化的银行管理体系大抵也是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做起,探讨复杂的银行重组改革关系,也不妨按此展开分析。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模型导出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重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银行生存链条的外围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空间。现代银行的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可能的市场空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要使四方的基本利益实现统一,建立合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目前状况下,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者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投资人对管理层和银行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约束的体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职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职员需要将银行服务客户的使命高效地贯彻落实。我国银行业职员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力挖掘其潜力,实现高效率的服务。

3、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服务体系。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在服务效率及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脆弱。银行在服务客户基础上,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回报,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形成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我国银行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远未形成,由于过去信用风险的积累以及现代信用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四方面关系形成相互依存体,构成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形成顺畅的循环体。

在我国,上述四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导致银行运作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弱,风险状况突出,竞争力差。我国加入WTO后,低效率和低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中介职能的效率、稳定和安全性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仍居于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走向成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经济维持了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最近一、两年仍有不同的声音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管理低效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要按党的“十六”报告确定发展蓝图,迈上新台阶,银行管理体制必定要变革。

银行循环链条生存空间是由宏观经济体发展和银行在市场中获取的市场格局决定的。银行作为主动者可以控制自身的市场选择,这也就是后文将要强调的银行市场定位、市场战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业重组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生存面临的压力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则有众多说法。对国有银行来说,目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及上市。

银行上市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如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上市,分割上市或整体上市等。我们认为,从现今银行发展潮流讲,银行整体上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有助于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上市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委托关系问题

委托关系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问题。出资人不直接参与银行机构的管理,但要通过合适方式,行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股东选聘董事,组成银行董事会,代为行使监控职能,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方式。为确保此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作为出资人利益代表的董事会董事要有适当的任职资格,并要充分履行董事职责,积极参与对银行重大经营管理的决策活动,并对银行的重大经营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及董事承担的职责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并有法定的程序负责检查、监督,有严格的法律手段保证落实,这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

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市场的有效监督。其基础是,银行要有真实、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对银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经营业绩通过股票的买卖表达意见(即所谓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压力。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市银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有关法律要明确银行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信息披露承担的责任。如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后,要求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明确其知悉有关信息,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要对公司任何虚假的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法律对外部审计师和律师的任职资格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索宾—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修改法要求对一家公司连续承担5年审计的审计师要“中断”一年的审计,另外,审计师在提供咨询业务时,要考察其作为审计师资格的独立性问题。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保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霞是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投票决策的基础。

从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管和管理体制来看,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银行重大决策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制度并未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特别是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现有体制也不适宜于银行提高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银行在改制和上市后,银行目标控制可以市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控制效率可以体现出来。借助于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市场规则约束,可以强化所有者监控作用的效力和时效性。

2、银行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目标

对上市银行来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吸引投资者投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最重要的措施。由于公司确立了较单一、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并行使激励约束机制就具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国有银行制定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经营机构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使银行机构偏离商业机构运行的目标,这是导致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情况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银行仍然要承担一些历史赋予的社会职责,另外,银行按行政区划的布局,导致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或多或少行政干预的压力。银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文化还不能科学地按市场原则贯彻落实经营考核目标,更难以高效平衡其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多种经营目标,特别是如果过份偏重于社会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目标(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有银行仍然延续行政序列,并有相应的评定基准),由此可能冲淡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盈利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银行管理层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和激励约束机制,促成对银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导致管理及资源的低效率。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管理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通过银行上市,使银行集中体现的指标相对简化,对于银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一种重大改进。

3、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大改进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常要采取符合市场做法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补偿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于通过采取员工持股和对管理层实行期权分配的制度,使员工、经营管理层与企业自身建立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体。

在目前的分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分配体制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仍然具有大锅饭的性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越来越深入、普遍,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银行所实施的分配体制与其他上市公司及外资公司分配体制之间形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国有银行职员的士气低下,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外流的冲击表现非常突出。人的管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体制上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有效的体制建设,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待理性投资市场环境的培育,需要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体制的适应性及效率,还与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银行管理层对银行使命及企业理念的创立,这些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机构中的推广程度,对银行形成凝聚力及提高银行适应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众多上市公司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想的效果,其实与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力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都有关系,这说明在中国要使这一制度得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份化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前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问题的其中两个,主要集中于解决所有者与管理层,以及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进服务效率,还需要在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银行技术变革及战略调整

银行的股份化以及走向上市之路,是国有银行机制突破的一种选择。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1、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造成经营管理落后既有机制上原因,也有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我国银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造成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冲击的根本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银行对机构、业务、产品、人员的成本、收益核算控制体系薄弱,风险控制技能落后,客户营销及维持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瓶颈。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以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技术变革的基础。我国银行业管理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进完善的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从电子银行等渠道的利用来看,它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可能是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如果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某些方面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3、银行重组改革步骤选择。我国银行业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改进余地很大,银行业重组改革因此被赋予了比较多的目标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阶段性,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快地缩短与国际银行的差距。

通过上市这条途径实现管理体制的突破,需要银行达到上市标准,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如在股本收益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要有比较合理的水平,以便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我国国有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已是影响它们提高赢利能力的重要障碍,也是影响市场对国有银行信心的重要原因。为此,国有银行要达到上市标准,必须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各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以及在公司管治机制、业务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组效应。各方面工作必须通盘考虑,有所侧重,孰先孰后,周密部署,这样才能保证顺利推进重组改革工程。单独采取哪一个方面的措施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总之,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重视产权改革、体制创新,但更要突出管理技术的突破。要重视在现代技术变革时代和现代经济变革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新商机,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战略。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手段的革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银行产权重组最终能否成功,以及成功实现程度的基础。因为只有银行在战略、经营管理技术上的突破,银行产权重组的效益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银行才能创造好的发展空间,银行的股份化和上市才会有好的增长故事,才可能实现好估值和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