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邮政储蓄三农

时间:2022-04-08 09:25:00

导语:浅析邮政储蓄三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析邮政储蓄三农

七月下旬,国务院通过了关于邮政改革的方案。根据改革方案,国家邮政局将“一分为三”,成立作为监管机构的国家邮政局、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及专门的邮政储蓄银行。那么,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将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农”的支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邮政储蓄银行定位

邮政储蓄吸纳了庞大资金,所以其改革是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件大事。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经营模式是吸收居民个人存款,这就决定了它改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的经营模式必须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无论邮政储蓄银行以后会成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的主要作用还应是服务“三农”。就目前来讲,邮政储蓄新增存款额是由邮政自己支配,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对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协议存款,但这毕竟量少,而且由于是批发性信贷业务,所以对于本土建设起不了立竿见影的作用。那么成立储蓄银行后的定位应该是:对邮政储蓄业务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实行邮储资金使用本地化,允许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或农发行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允许邮政储蓄以市场价格直接购买农发行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以及定向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保证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进行直接针对农村建设的个人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农村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二、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现状

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首先,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国有商业银行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分支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例如兴和县已经撤消了建行与工行,部分农村则连农村信用社也撤消了,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其次,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无法形成资金优势,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再次,邮政邮政储蓄只吸收居民个人存款,且其中70%来自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城市,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只有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像粮棉油的收购等而没有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新的支农项目;还有农村信用社有效需求不足等等。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满足“三农”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政策是必要的。

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对贫困地区“三农”的支持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势必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联网网点遍布全国,农村分支机构完善;其次,电子化网络化设备完善,资金在途时间短,结算迅速,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竞争力强。这些优势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可以把由农村吸收过来的闲散资金重新还回农村。另外,邮政储蓄发放贷款属于新增项目,没有陈年坏帐,这对于缺乏资金的农村建设来说可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建设。由此可以提高贫困地区资本充足率,从而缓解贫困地区“三家”发展对信用社的依赖和信用社在发展中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最后,由于商业银行收缩业务后的贷款需求压力而导致农村信用社超负荷发放贷款,形成了大额借差,要通过大力吸收存款来逐步化解以达到资金自求平衡的目的。而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可缓解这一矛盾,对“三农”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