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研究
时间:2022-06-07 03:04:21
导语: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会一定程度加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本文在回顾金融科技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重点述评了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关系的主要研究文献,综合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旨在为深受金融科技影响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关建议。最后,结合当前制度背景提出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丰富金融科技与银行的关系型研究,为监管层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提供更多的经验。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治理;制度环境;关系型研究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的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间接融资市场(银行市场)主导,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足的状态。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沿革,大型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分别占据我国银行市场、实体经济的重要比重。为了在低风险运行的状态下获取高利润,银行业客户选择遵循“二八法则”,即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型公司客户当中。大型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现象随之出现。更严重的是,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边界不明晰,大型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严重,国有银行发放给国企的贷款被展期、被豁免的现象数见不鲜,严重降低了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预算硬约束部门有着较强的资金需求,却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呈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可以为银行提供详细的财务信息,为银行提供抵押资产信息借此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最终获取巨额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健全的财务制度,无法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银行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往往是一些“软信息”。运用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无法准确估量“软信息”背后所包含的中小企业偿债能力。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中小企业难以获取银行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公司运用大数据资源、云计算技术有效整合零散化的客户信用信息,为银行了打通了连接中小企业的信息渠道,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目前的研究,金融科技在银行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论是基于何种经验证据得出的,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的路径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的内在原因,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提供相关建议。
1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1.1金融科技与银行要素贡献率
金融科技具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功能,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资金和劳动力两要素的生产效率。运用信息处理技术,银行的存、贷款信息能够被快速的处理,信贷资金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替代部分信贷业务审查人员的工作,解放劳动力,提高金融人员的生产效率。由于要素的生产效率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依据银行的要素投入变量、产出变量和中间变量构建DEA模型,以投入、产出和中间变量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标作为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替代变量。在实证检验了2003-2012年间3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金融科技会对银行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这四种效应缓解银行垄断程度,提高银行创新水平,最终提升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配置效率。
1.2金融科技与银行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基本遵循“二八法则”,即用少量的客户创造大量的收益。零售业务被边缘化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银行零售业务具有单笔金额小、数量庞大、交易成本高、客户需求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等特点。零售银行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中小客户、低净值客户的贷款需求。为了满足低净值客户的贷款需求,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逐步处理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碎片化的信息。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大批量的小额贷款发放成为可能,为银行减少了业务审批成本。传统银行提供服务的场景以物理网点为主,客户业务办理需求信息需要面对面传递,增加了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具备完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业务信息畅通,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平台即可传递用户需求信息,银行利用信息处理系统即可完成相应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以物理网点为主的银行还存在切入客户消费、生活场景有限的弱点,不能与客户的日常消费行为联系起来,无法挖掘客户的贷款需求,客户粘性较弱。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已经搭建成熟运转的互联网消费平台。银行可以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上设置与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接口,把交易平台的客户导入银行的互联网终端,银行根据客户的消费行为来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设计。金融科技通过与银行共享客户资源,以客户的交易行为作为贷款产品设计的基础,以交易平台为基础拓展银行的销售渠道。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产品设计方式和金融服务方式有着直接影响,其还通过影响金融服务需求方的需求来间接影响银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为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银行可更多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客户响应融入产品设计的商业模式,具体影响路径如图1。金融科技通过其技术优势改变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方式,最终影响商业模式。图1金融科技影响银行商业模式的路径
1.3金融科技与银行财务特征
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是贷款。贷款业务决定了社会闲散资金的流向,不仅是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更是社会资金配置的重要环节。以公司贷款业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往往存在信贷歧视行为,民营企业获取贷款比国有企业难。而且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的负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以上研究均表明在存在信贷歧视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资金更多流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金融科技公司更加关注“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处理客户的信用信息,加快“软信息”的处理速度。银行不必过度依赖公司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定量表述的硬信息,只需要搜集处理那些由非结构化数据组成的软信息(BergerandUdell,2002;Liberti和Petersen,2019)即可分析用户信用行为,从而针对特定行为设计贷款产品。徐晓萍等(2021)以2011-2018年22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科技的关系。研究发现运用金融科技有利于提高银行对软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精度,将更多金融弱势群体纳入业务范围,扩大银行总体信贷规模,促进信贷的信用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经验证据表明金融科技的运用会使银行贷款业务下沉,贷款结构向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倾斜,有利于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推进。商业银行最重要资金来源是存款。在宏观层面,存款承担着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责任。其通过法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等方式传导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在金融实务中,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投放货币市场产品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运用货币市场产品的利率优势和渠道优势争夺了巨额资金。金融科技公司出于风险管理的考量,吸收的资金并未流向股票市场,而是流回银行间市场,金融科技公司实质上增加了资金的流通环节。郭品、沈悦以2003-2016年83家商业银行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路径。研究发现相较于互联网存款渠道,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金融科技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体现为客户存款占比越来越低,同业负债占比越来越高。金融科技会抬高商业银行存款的付息成本,抬高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率。大样本分析结论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改变资金配置的结果,让资金更多流向中小企业,实现“普惠金融战略”。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会恶化存款结构,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监管层在考虑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需要在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和银行市场稳定发展间做权衡。
1.4金融科技与利率市场化
我国存贷款利率从央行统一定价逐渐过度到基准利率、浮动利率上限定价,利率市场化有序稳步推进。金融科技进一步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冲击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间市场连接,市场化程度更高。存款利率仍然受到浮动利率上限的制约,并非完全市场化。存款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因此利率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定价的银行间市场具有定价优势,其中产品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较高的利率吸收资金,使得原本流向存款市场的资金通过金融科技公司流回银行间市场。流通链的增加提高了银行付息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吸储能力。由于高昂的筹资成本,银行只能将贷款投入到高风险企业当中,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通过以上学者贡献的经验证据,金融科技确实会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但是也加速了银行存款竞争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稳健经营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科技带来的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风险。
1.5金融科技与流动性风险
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科技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还是降低流动性风险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一方面,金融科技利用技术和渠道优势能够提高存款管理效率和拓宽存款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也会与银行开展业务竞争,降低银行吸储能力。商业银行既是金融科技技术溢出效应的受益者,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效应的承受者。裴平、傅顺研究了金融科技与银行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银行流动性增加,当金融科技发展成熟,能够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时,就可以通过负债渠道传导流动性风险,降低银行流动性。为防止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及传导,监管层必须更新监管政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潜在研究机会
2020年11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了一系列互联网贷款监管办法,意味着金融科技强监管时代的来临。在一系列新的监管政策颁布实施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会呈现何种互动关系,经济后果又会如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全新的监管政策下,金融科技影响银行发展的路径和能力都会发生改变,商业银行势必面临新的挑战,也会迎来全新机遇。另一方面,为保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利率市场未完全放开,利率政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下,利率传导机制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会变得失去效力,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利率市场化会干扰利率政策的传导功能,这意味着监管层必须权衡宏观调控机制和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关系。
作者:甘晓东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 上一篇:农村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商业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