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银行发展综述

时间:2022-06-03 09:32:00

导语:乡镇银行发展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银行发展综述

一、引言

农村金融需求不足、供给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瓶颈之一,经过多年探索,村镇银行的构想已成事实。2006年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允许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机构。故村镇银行的产生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一直备受关注。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有537家村镇银行开业,87家在筹建,已开业村镇银行运行总体上健康平稳。但吸储难、结算难、存在脱农倾向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就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战略性意见。

二、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

SWOT分析法,它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对村镇银行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en)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通过把村镇银行内部资源与优势、外部威胁和机会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其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内部分析

1.优势分析①草根性优势明显,促进农村资金回流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确定了农村新设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从下表1-1、表1-2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一改我国以往金融机构进入的高门槛,村镇银行进入强调低门槛。低门槛是指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从机构种类、注册资本等方面,大幅度降低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低门槛”的设立合理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村镇银行多是由当地城乡企业出资组建而成,使农村资金就近、及时、合理的回流到农村经济中。“草根性”使其在当地具有强人气,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设计出针对性良好、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②资产潜在盈利能力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在于服务“三农”、扎根县域。明确的贴近社区、贴近“三农”的市场定位决定了村镇银行远低于商业银行的低贷款利率。村镇银行自产生以来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庇护,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负担,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潜力得到解放。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会积极创新适合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欠缺。③治理结构灵活,产权结构清晰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之一是有一家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经营业绩好的金融机构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可吸收发起行的管理技术,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经营风险。村镇银行根据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有权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规定》还指出村镇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其独立实现经营决策。村镇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建立适合村镇银行特点的组织架构,规模小,业务简单,实行简灵活的公司治理。与其他商业银行比,皆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对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劣势分析①盈利性经营原则与支农目标相矛盾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效益性为经营原则之一,其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的追求目标。而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经济体,受自然、市场和系统的影响大,显然追求利益和服务“三农”相冲突,使贷款方向偏离初衷,导致支持农村的宗旨破产。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有35家村镇银行。截至2010年5月,浙江省村镇银行存款余额54.55亿,贷款余额62.53亿。虽然,浙江全省村镇银行户均贷款76.55万元,成功的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小”的市场定位。但是,贷款发放对象的构成中,农户贷款22.7亿,仅占比36.32%。②吸收存款难,开拓市场难村镇银行虽发展至今有6年,但是长远看仍是新生事物,这使农民以及当地乡镇企业对它的了解缺乏,从而相较农信社等认可度较低,这导致村镇银行筹措资金难。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仅靠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加上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闲置资金有限,更阻碍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步伐。就村镇银行本身来看,经营规模小,业务类型少,对于村镇银行市场开拓也不利。③风险多,控制难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决定其具有风险多、难控制的劣势。首先,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很强,而我国农村保险体制发展未达到完善,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承受很大自然风险。其次,目前我国的农民是一个信用意识淡薄的群体,会把村镇银行当作政府扶贫“公益机构”,而且农户缺少有价值的贷款工具,这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抵押品具有较强的变现性相违背。再次,村镇银行这种自给自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简单模式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存贷比的不断增大也使其面临很大流动性风险。据调查,截至2011年7月底,江苏省共建31家村镇银行,共吸收存款106.27亿元、贷款余额101.12亿元,很多村镇银行存贷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存款增长远远赶不上贷款增长的速度,流动性风险突出。④监管力度不够目前,银监会明文规定了村镇银行“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模式。但是,实际上严监管很难落实到位。首先,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新颖,业务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需新的监管模式的探索,而现在新管理模式仍在创新中,并未成熟;其次,村镇银行日渐发展,意味着监管任务日益加重,而基层的监管人员并未配备齐全。再次,细节上的监管程序并未确定,在实施时难免会无章可循。

(二)外部分析

1.面临机会①农村金融需求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成熟,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不断多元化。据2009年对江苏省的某县农村金融状况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样本,2007年,农户贷款项目1141个,比2006年增加175个,增长18.1%。在样本245家农户中,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的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的农户无法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总之,巨大的农村市场潜力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机会。②供给严重不足在1997年前后,大部分商业银行资金逐步撤离农村市场。同时,农信社由于盈利性原则驱使,逐步将资金面向城市需求客户,而且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样逐步空缺的农村市场环境无疑对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更有益。③政策支持力度大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也必将完善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体系。

2.威胁分析①同行的威胁农信社是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在农村其他金融机构中,其对村镇银行威胁最大。尽管近年来农信社的重点逐渐转向城镇,但是其50多年在农村信用的积淀以及配备设施的完备,仍然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农信社诞生的一系列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农发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威胁到村镇银行的发展。②非正规金融的威胁改革以来,农村民间金融借款,一直很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非正规金融的提供的金融产品虽然不如正规金融机构的规范化,但却市场化,深得农民心,例如借钱快的高利贷,无疑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

三、Swot战略组合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1.市场战略:认知自身市场定位狠抓服务“三农”,充分认知自身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明晰的产权结构和灵活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业务程序简洁、运营效率高的特点,为服务“小而多”的农民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了良好软性条件。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扎根县域,从而决定了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村镇银行不仅要在社区内优选农民、城镇居民等不同客户群体,还要根据不同的客户对象、不同的客户融资、不同的贷款方式,开发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把客户服务工作做精。除此之外,村镇银行要针对农民目前对其认知不够的缺陷大做文章,努力“营销自己”,多利用媒体和平台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村镇银行。

2.特色战略:认清自身“一技之长”完备体制设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村镇银行要脱颖而出,确立独特经营模式,做到人无我有。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灵活,但是仍未完善,这需要村镇银行加强体制建设和员工素质建设,完备设施,加强金融创新,逐步走向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达到减少经营成本的效果。同时,充分调查农村金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立专业化、特色化战略,把农村金融服务做优。外部环境上,政府应该出台更多优惠村镇银行的政策与条例,特别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相关费用方面,以此来增加村镇银行发展动力。

3.团队战略:认可员工以人为本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靠“员工”。村镇银行应该大力弘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勤俭自强”的企业文化,要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领导班子,教育引导员工坚持以“三农”宗旨,提供农民之需、解决农民之难、宽慰农民之苦,以优质的服务在农村市场打造出自有品牌,赢得最大的客户群体,实现“共赢”的经营理念。

4.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人才强企业,村镇银行尤其要注意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根据银行业的不同岗位,采取不同方式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首先,风险管理人才方面,可依托发起行;对客户经理可直接引进当地他行成熟的客户或者营销经理。其次,对服务农村的营销人员或者柜台人员,可招租劳务派遣人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农民、小个体户提供知心和体贴的服务。其三,村镇银行要组织员工的定期定点定量培训,加强员工金融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