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社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剖析论文

时间:2022-05-09 05:10:00

导语:目前农社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剖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农社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剖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成因剖析;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分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管理信贷风险的制度存在缺陷、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化解信贷风险的成效极为有限、信贷风险管理质量:强调零风险过于理想化、信贷风险管理目标:效用取舍存单边化、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尚未到位、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实施优惠政策是化解风险的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管理,建立防范风险屏障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探讨,并进行现状成因的深度剖析,提出了改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事关村信用社经营得失和生存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要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风险管理,重视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增强对良好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自身获得较好发展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剖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方面入手,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信贷风险的制度存在缺陷。

一是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存在权责上的不对称性。在目前粗放经营模式下,管理层侧重于短期信贷的量的增长,加上“长官意识”的潜规则作用,信贷员客观公正的调查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贷款的决策上只有申报推荐权利,但一旦贷款发放后,信贷员就成为了信贷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信贷员的积极能动性。二是重放轻管的思想定势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控制风险的能力。与贷前决策相比,贷后资产管理和事后检查仍是信用社的弱项工作。信贷业务发生后,信用社便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控制,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不对称和地位的变化使得贷后管理难度加大。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技术服务滞后

受多次体制改革反复更迭和员工队伍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商业银行相比之下更显落后。在信贷管理的科技软件开发上几乎空白,风险管理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缺少必要的科技支持,精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化解信贷风险的成效极为有限

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回收,更多的是借助人情催收,一旦发生借款人恶意逃废债的行为,信用社束手无策,常常以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但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经常使信用社失去了收回贷款的最佳时机。加上法院执行不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挫伤了信贷人员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贷款的信心,化解风险的成效大打折扣。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增加,造成信用社信贷资金大量沉淀,因而提起的诉讼呈上升趋势。因此信用法制建设已成为现在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成因剖析

(一)信贷风险管理质量:强调零风险过于理想化

如果单纯从安全性原则讲,零风险当然是信贷风险管理质量最优状态。然而,效益最大化是商业性金融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和安全的出发点和归宿。效益与风险是银行信贷活动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存在矛盾,又必须追求统一。在现实货币信用经济活动中,信贷业务始终与风险相伴,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是绝对的零风险,而只能是相对的低风险。

(二)信贷风险管理目标:效用取舍存单边化

安全性、效益性是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追求两者之间最佳结合点是管理层面临的现实选择,也是风险管理的理想目标。在安全经营中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最大的效益中取得平稳的发展。这要求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在效用的取舍上把握好尺度。但现实的状况却是大部分基层机构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有些基层机构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机械地追求贷款“零风险”,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反过来,却制约了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经营效益之间的恶性循环。其主因,在于思想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

(三)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使农村信用社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形成了许多风险管理的“真空区”。例如,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基层信贷部门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和足够的驾驭能力,甚至对风险持漠视的态度;资产保全部门囿于不良贷款个案的处置,却忽略了对风险的归类与综合分析,不能为前台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

(四)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尚未到位

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风险的角度分析,信贷风险主要源于贷款的“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人员作不出有深度的调查,没有对相关的数字进行核实。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相关文字材料做出调查结论,使贷款在发放前就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贷后检查落实不到位,信贷人员到贷款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及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分布比较零散,不具有系统性,而每一个分项指标又很难说明企业的财务变化趋势和贷款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可操作性差。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一)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自我约束,从根本上杜绝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人为因素,使信贷资产符合安全、高效的原则。建立贷款责任界定制度,对信贷运作中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责任明确到人,实行奖罚结合,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资产营运制约机制。重点是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来解决。根据贷款对象的贷款方式、期限、形态、结构,参照贷款对象的资产与负债比例、资本周转速度、经营包袱、偿还贷款的实际能力等相关参数,对现有信贷资产和计划投入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对未来或短期内有可能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做出科学预测,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2、完善功能,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第一,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参与各类结算,逐步疏通结算渠道。同时,人民银行应对信用社的结算给予广泛支持,帮助信用社尽快建立统一的结算网络系统。第二,农村信用社要面向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信贷运作机制,打破传统的保守经营格局,不断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投资、租赁、咨询、信托、代收代付等业务,实现业务种类多样化,以增加信用社收益,分散、规避风险。

(二)实施优惠政策是化解风险的有力保障

1、实行损失补偿制,增强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

国家应补偿农村信用社由于政策性利率变动(保值储蓄贴补利息、存款准备金率及超额准备金利率倒挂)而造成的财务损失和因核销呆账(主要是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倒闭或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呆账)而造成的资产净损失,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得到保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2、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引导资产多元化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决定了资产的单一性,因此发生风险的概率较大。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使农村信用社用一定比例的资金通过证券投资,提高资产的流动速度,增加盈利水平,实现资产多元化。

3、降低农村信用社的税赋,增强化解风险能力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公众存款,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的信贷基金,故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相对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却同比例纳税。第二,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赋税过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改造和发展的能力。自1986年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恢复税收以来,先后开征的税收项目达十几种,再加上地方各种名目的集资摊派,使信用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第三,农村信用社不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还承担着大量政策性的支农任务。作为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应该得到有关部门降低税收标准的照顾,以促进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增强其自我化解风险的能力。

(三)强化内部管理,建立防范风险屏障

1、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第一,利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不断提高低成本负债和高收益资产的比重;第二,建立资产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优化贷款结构,严格抵押、担保贷款手续,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办法,用量化指标预测和评估贷款的风险度,依据风险度划分贷款的审批权限,并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要和经济效益,确定资金投向、投量;第三,建立风险贷款转换机制,对已形成的风险贷款,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积极清收和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

2、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防止货币和信用扩张,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达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第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适应农村经济运行规律的需要,是农村信用社资金实现持续、稳健运行的需要,是实现安全、高效的需要;第三,要建立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发放贷款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偿还能力为必要条件,以资信等级排序为考虑因素,使信贷资产风险尽可能控制到最低限度。

3、实行信贷管理“五岗”分离,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实行信贷管理的调查催收、法律监督、审查核批、检查监测、运行监督五岗分离制,使每一笔贷款不但按规定签订合同,依法保证,而且从准备投放的第一环节到实现按期收回的整个循环周期,都受到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人员的严密监控,各岗位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共担风险。同时实行内部人员责任补偿制,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一旦形成风险或造成损失,必须界定不同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追究,并给以经济、行政等处罚,以此作为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补偿。在推行审贷分离对象的选择上,要依据资源、技术、能源、管理、市场和效益状况,并依据企业风险性大小、信誉优劣等,主要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项目、大额流动资金贷款等进行可行性评估论证,度量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便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

4、坚持服务“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准确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系统总结并掌握了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不但能及时把握“三农”脉博,适时提供信贷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运用信贷杠杆作用,正确引导农业由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过渡,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运转,实现支持“三农”的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建立与“三农”的密切关系,树立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降风险的思想,鼎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切实降低和分散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田蓓.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7(11)

[2]王霄松.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J].黑河学刊,2006(5)

[3]田华茂.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西南金融,2006(9)

[4]赵志刚.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与风险处置[J].金融经济,2006(10)

[5]顾荣.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J].特区经济,2005(11)

[6]曹凤鸣.利率市场化与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