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时间:2022-02-01 05:35:00
导语: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近年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存差越来越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3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318271.65亿元,各项贷款为218787.44亿元,存差为99484.21亿元,而2000年末至2005年末存差分别为31302.47亿元、43586亿元、24433.28亿元、50592亿元、64622.49亿元、93370.07亿元,2001至2005年,金融机构存差增速分别为28.1%,39.24%,16.07%,27.7%,44.49%;二是银行存贷比越来越低。金融机构存贷比从2000年到2006年3月末依次降为80.26%,78.2%,76.2%,77.04%,74.5%,68.9%,68.7%;三是超额准备金越来越高。1995年,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率仅为5.7%,但到2005年这个比率已经达到26.1%,投资货币与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移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手段。但2005年3月中央银行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推动了这个货币市场利率的持续走低,长期债券到期收益率下跌,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市场收益率波动风险加大。在此前提下,尽管超额储备的收益率仅为0.99%,商业银行的资金仍然开始向收益相对稳定安全的超额储备集中。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有2万多亿元的资金转存中央银行,体现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找不到合适的运用渠道。
笔者认为,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迫使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自2004年5月起,我国贸易差额已经连续两年多表现为顺差,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国内市场,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已达1098.5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贸易顺差总额,创历史新高。至2006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也相应的大幅增加,目前,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达到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70%以上,这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二是资本充足率约束促进银行惜贷行为明显加大。按照《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要求,我国2004年初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考核,多数银行采取控制信贷规模的方式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从而降低了贷款投放。同时,由于风险控制手段与风险定价能力欠缺在资本充足率以及银行改制的约束下,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信贷投放趋于审慎。相对于存款超常增长,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已成必然;三是直接投资市场不发达导致银行存款大幅增加。近年来,受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股市依然持续低迷,虽然近期因大盘股拉动股指节节攀升,但大多数股票却下跌,投资者往往却步;银行理财产品刚刚起步,品种单一,受益小于投资者预期,投资者投资的意愿不强烈;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不被大多数人认知。加之我国目前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体制不建全导致居民消费欲望下降、储蓄动机增强。由于我国直接投资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匮乏,公众将大量维持生计的货币资金转化为保险的银行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截至2006年3月末,商业银行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5.28万亿元,储蓄率过高已成为银行资金宽松、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四是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迫使银行信贷市场空间明显压缩。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企业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产品的不断涌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为非金融企业开拓了一条直接融资的新渠道,因发行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受到企业亲睐,对商业银行贷款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加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压力。“十一五”时期,随着股票市场改革逐步到位,资本市场必将呈现更大的发展,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空间将面临更大的挤压;五是现有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不合理促进流动性过剩发生。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未摆脱传统的“存款第一“和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在此条件下,一旦存差扩大,必然带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六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促进了流动性过剩增长。2004年至2005年,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近1万亿元,国家注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投资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除补充资本金外,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风险探讨
1.危害金融体系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银行流动性过剩与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直接关联,且相互作用。目前,社会资金流动性持续过剩,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就会引起投资过热,当市场不能有效、合理的消化过剩资金,就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具有结构性特征,并非是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过剩问题,带有许多非理性特征,货币流动性过剩与有效资本相对稀缺同时存在,造成这种结果的最直接原因是资产的分布失衡、期限失衡和资本形成机制效率不高等。其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为货币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同时货币流动性过剩又反过来恶化了经济结构性失衡,产生了相互背离的效应,使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和部分产能过剩。这样,直接危害金融体系稳定,更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加大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成本,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力。笔者认为,流动性过剩促使商业银行大量持有央行票据,超额准备金高,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和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与多数学者一样,笔者亦认为,我国已经陷入或逼近了流动性陷阱,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施展的余地缩小,效率降低。
3.减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收益能力降低。大量难以得到有效运用的被动负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高昂的资金成本;而过高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寻求出路,并推动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加大了利率风险。其次,国有银行目标客户群相似,信贷产品同质化,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同业间对优质客户和项目贷款的价格竞争日益加剧,直接降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4.加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能引起安全性风险。在现有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下,信贷资产依然是银行资金运用的最主要方面。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为保证业务增长和提高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存在盲目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的冲动,从而不利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5.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闲置资金难以得到高效运用。流动性过剩是实体经济总需求不足在金融领域的反映。但是,与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和低效运用并存的,是个人信贷需求、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说明银行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三、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选择
1.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政府首先应当调整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均衡、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上,要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促进经济转型的实现,采取有效措施将外汇储备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银行的转型依赖于整体经济的成功转型。一旦国家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银行的贷款投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资金运用渠道会变得多样,流动性过剩也会迎刃而解;其次,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彻底解决目前群众呼声强烈的看病难、读书难、买房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增强公众的经济安全感,促进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第三,着力建设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
2.规范金融生态秩序,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一个以保护债权为中心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律和信用环境;加大立法的力度,保护银行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企业、个人的基础信用数据库,着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提高社会诚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商业银行自然会改变信贷投向,将信贷政策向优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倾斜,降低银行的惜贷行为。
3.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构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系统。人民银行应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发挥“窗口指导”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并适时做出调整。在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不同的实际情况后,人民银行应在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比率方面对不同银行分别规定相应的要求,抑制过热行业的盲目发展,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出现经济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4.大力发展相关要素市场,培育中介服务机构。要素市场包括风险产品交易市场和不良资产处理市场,比如贷款证券化市场,贷款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贷款资产进行组合安排,对贷款资产中的收益和风险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流通和转让的证券的过程。贷款证券化不仅可以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资产流动性,化解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的服务中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信用评级机构等。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可以对商业银行客户资产的合法性、盈利能力、经营情况提供专业性意见,而资产评估师和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对其客户的信用状况、抵押担保资产的质量进行专业鉴定,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5.树立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理念,促进经营战略转型。积极推进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营销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推进组织架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6.调整业务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继续巩固以结算、代收代付、汇兑、存款账户管理、保管箱、国债承销与兑付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品种,积极扩大市场份额;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包括销售、资信调查、资产评估、银团贷款、资金清算等为主要内容的中间业务品种;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出以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业务;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趋势下,着手进行投资银行、证券承销、风险投资、资产管理、金融衍生产品等新兴业务的探索和研究,为综合化经营做准备。
7.创新金融产品,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应更多的着眼于通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和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拓宽资金的运用渠道,拓展利润空间,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以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在向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强调专业化经营,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产品组合销售,实现产品和收入的多元化,建设较为完整的产品和服务系列;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和调节,引导银行各业务线的合理扩张与收缩,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朱睿.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9)
2.杜海波,戴秀梅.直面流动性过剩,加强金融产品创新[J].现代商业银行,2006(10)
3.戴莲,胡广文.破解流动性过剩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2006(4)
论文关键词:银行流动性过剩存差资源配置金融创新
论文摘要:要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政府和金融系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着力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以及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不利状况,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健全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大力发展相关要素市场,促进银行经营战略转型,调整业务结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合力破解我国的流动性困局。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网络问政作用及其限度调研报告
- 下一篇:科学制度反腐败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