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资本研究论文

时间:2022-01-22 11:33:00

导语:创业资本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业资本研究论文

一、创业资本产生的必然性:中小企业与资本缺口

当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与科技经济后,中小企业、新兴企业成为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主流。从1980年代开始,创业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与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传统大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商业部统计分析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来自中小型新兴企业,同时大多数高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也是经由中小新兴企业“初次吸纳”而实现的。但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发明、创新及其产品化、市场化离不开资本,创造性知识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资本。然而,现实社会经济中资本的供求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及银行资产的巨大膨胀,而另一方面,是新兴企业(在我国表现为民营中小企业,即私营企业)的融资资金捉襟见肘。这种“缺口”阻碍了新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生成与发展,进而影响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产生这一“缺口”的根本原因,是融资者与创新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是由创新企业的高风险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所决定的。

由于银行体系本身性质及金融法规所限,以银行为中心的债务融资难以解决银行与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相应的人问题,因而不能满足新兴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以公共股票市场为中心的股权市场由于规则限制与交易成本的制约,也将中小创新企业拒之门外。解决新兴企业的资金缺口,显然需要在宏观经济法律框架内设计某种能冲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使投融资人能够安全顺利进入和退出新兴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形态创业资本(ventureCapital)。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后,创业资本成为解决新兴企业资金缺口的典范。培育了诸如Microsoft、lntel等世界级高技术企业,被誉为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新经济的驱动器。80年代我国引入了Venturecepital,并冠名为“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应用于企业投资活动,但迄今还是只停留在创业资本作为一种投资形式所具有的意义。

由上可知,新兴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要求一种新型的金融市场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在银行为中心的债权市场及以股市为中心的公共股权市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是私人股权市场(privateequitymarket),而在私人股权市场上,创业资本作为私人股权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其精巧的制度机制与契构机制在解决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二、银行在创业企业融资中的困境

创业企业(包括种子企业及前期阶段企业)的特点是高度信息不对称性、高风险性及高成长性。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企业家本人更多知道自己的能力、技术可行性、产品的成功概率及市场前景等,是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而投资者(外部人)对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处于劣势信息状态。同时,创业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两大特征。高风险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劳务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可能。(2)市场风险。技术产品面对着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市场能否接受以及什么时候接受这种产品,它的扩散速度、业务前景以及竞争能力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在营销失败的可能性。(3)财务风险。对于一个新项目,投资预算很难准确确定,投资能否回收以及什么时候回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国外多项实证研究都表明,高新技术行业的企业成活率要比其他行业低得多。创新企业的第二个特征是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较强的市场垄断力,一旦这种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扩张力。据统计,获得美国政府小型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资助的企业,在1985—1995年间的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分别增长了151%和83%(Lener,1998),这两个数据远远高出其他行业。

从银行业本身的性质与创业家的特性来分析,银行对创新企业的贷款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1)因为信息不称,银行很难估价创业企业的信贷风险。在创业企业中,人力资本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银行很难估价创业家的真实能力及其市场价值。因为相关的信息很难得到,或者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成本太高。同理,银行也很难估计创业企业的真正前景。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银行对创业企业贷款时要面对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企业贷款后随之失败,另一种错误是对成功的企业拒货款。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银行的理性选择是使第一种错误最小化,因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作为其对企业或项目质量的信心保障。(2)因为回报的不对称性,银行只能以资产抵押作为贷款的传动机制来降低道德风险。一旦贷款放出后,谁也不能保证企业家按银行的最大利益来经营企业。原因在于,企业家能够完全得到企业成功所带来的利益,因而关心的是回报最大化。但对银行来说,如果企业成功,他得到的还是固定利息,不能得到成功的利益;而如果企业失败,银行则可能损失100%的贷款资金。同理,如果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家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如增加薪水、超额消费等)抽回自己的投资。另外,银行也很难评估企业家是否贡献了必要的努力来保障企业的成功。因此,银行必须通过合同严格规定企业家的责任、义务与行为并进行严格监视,以降低上述道德风险。但监控成本也可能使银行获利甚微,尤其是小额贷款,银行会得不偿失。而采取抵押贷款的方式(尤其是以个人财产作抵押时),更能有效地解决道德风险问题。(3)抵押是银行挽回损失的法宝。正因这一法宝的权威性,使银行不愿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存贷利差是银行生命之源,而英格兰银行199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利息差只有2.96%。也就是说,只要贷款的33家企业出现一家失败,银行就颗粒无收了。而在创新企业的生成活动中,却只有20%左右的创业企业能够最终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银行的抵押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宏观上看,抵押手段限制了新兴企业的发展。因为“创业”的特性,创业企业无力提供传统的抵押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可供抵押的个人财产(如创业者的私人房产)一般只能进行第一轮融资,而知识产权(如技术、专利等)不能作为合适的抵押保障;(2)经济的快速变化、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使固定投资的使作价值及资产价值不断降低,银行对个人资产、企业资产的估价也愈加保守。因此,创业企业增长越快,获得信贷的能力却相对越低。(3)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加了一批相当数量的无力向银行提供信贷抵押的企业家,如年轻人、工薪阶层及无财产者等。

为解决新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矛盾,许多国家政府为新兴企业建立了贷款担保制度,或制定各种优惠措施来鼓励银行对新兴企业的信贷。但是,且不论政府的这种措施见效与否,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新兴企业可以获得银行信贷,债务融资对其自身的发展也可能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债务融资必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过重的债务负担会使新兴企业过多关注于现金流的变化,而无力根据宏观经济条件变化驾驭经营管理并把握增长机遇,这种负担限制了新兴企业本身特有的新创功能。另外,企业经营失败最共同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化程度低而债务化程度高,这一不成文的“定律”在发达国家很普遍,在发展中国家也很明显。

三、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在银行债权融资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大多数新兴企业希望能免除债权融资的弊端,因此纷纷转向股权融资并希望从股权融资中受益。在股权融资中,投资人不要求还款,只是以出售股份的形式获取红利和资本利得。因此企业家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资金是长期性的或永久性的。股权融资的资金来源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如企业家、管理层、企业雇员及利润留成等;二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在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最急需的外部股权融资;因为在此阶段,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几乎用尽了全部内部资源。同时,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增大、研究与开发及销售渠道的扩展等,营运资本的需求也猛增。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是注入外部股权资金来建立自身的借款能力,同时在保障企业所有权不被过分稀释的件下保持正常的运营。

但是股权融资同样不能消除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缺口。新兴企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及信息缺口,同样使外部融资人很难估价企业,同时,也可能使企业家在获得融资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获得外部融资后,企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可能会进行某些浪费性的开支(如购置豪华办公室、高级轿车等)。因为此时企业家(经理人)无需承但全部支出成本而可获得全部使用价值。同时,巨大的信息缺口会产生“逆向选择”及“败德”等人问题。企业家获取外部融资后,可能会将资本投资于一些有益于企业家私人利益而无益于股东回报的战略研究或项目。这种研究或项目能给企业家(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发起人)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投资者可能一无所获。另外企业家可能使项目的风险度增大;因为在外部股权融资完成后,企业家所拥有的股权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如果公司运作良好,企业家股权价值很高,但如果公司运作失败,损失则大部分由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况与债权融资所产生的问题大同小异。因此,股权融资情况下,企业家仍可能去追逐那些过高风险的项目。

即便企业家的动机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信息缺口也可能使外部融资成本过高甚至完全阻碍外部股权融资。这方面较典型的问题是企业股权的“柠檬市场”问题:如果企业家或经理人熟知企业的投资机会且以股东利息为目的而行事,那么从理性上看,只有当企业股价高估时企业家才肯发行新股以筹集资本。在外部股权融资及股票市场中,这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国外大量的证券研究表明:新股发行公告出现时,股价则下跌;因为新股发行给市场发送了消极信号。新兴企业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实质就是发行新股,且这种柠檬现象更严重。

由此可见,如果外部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缺口问题可以解决或大部分解决,那么外部融资的困境也就随之消除了。金融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对企业融资事前的密审查和事后的跟踪监控,一些专业中介(如投资银行业)及专业私人股权投资者可以缩小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差距、缓解外部股权融资的局限性。但事实上,即使是银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及日本,专业金融中介还是偏向于大型及成熟的企业,究其原因,除前面所述的银行抵押贷款对新兴企业造成的融资困境外,银行体系(包括其它金融中介)的局限性也使其难以通过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缺口。这种局限性有法律方面的,如银行不能持有企业股权;也有政策性的,如不能追加高利息来补偿高风险。因此,新兴企业的融资还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更具体地说,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的创业资本市场。但是,创业资本市场的作用决不是简单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控,它是制度机制与契约机制的组合,是不对称信息及委托问题下的一种精妙的资本形态。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华.风险投资交易中的权利索取不对称性[J].投资研究,2000,(8).

[论文关键词]创业资本;股权融资;信息不对称

[论文摘要]世界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已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流,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它们也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因素造成的银行体系的“惜贷”;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下股权融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阐述创业资本困境和创业资本短缺问题,分析论证创业资本的历史与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