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浅析银行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风险管理
时间:2022-09-22 09:03:00
导语:独家原创:浅析银行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风险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aselCommittee)在2004年正式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来看,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风险管理;银行;分支机构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不容乐观,文章对操作风险的定义进行阐述,分析引发我国银行分支机构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
1、风险管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风险管理体系
2007年本行继续致力于建立独立、全面、垂直、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培育追求“滤掉风险的效益”的风险管理文化,实施“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的风险管理战略,主动管理各层面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1.2、信用风险管理
本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本行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承诺和其他表内、表外风险敞口等。
公司贷款风险管理
作开发的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在全行成功上线。该系统主体部分包括21个打分卡和一个PD计量模型。该系统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要求设计,在技术水平、评级覆盖面、观察测试时间等方面均已达到了银监会提出的首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处于国内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客户评级系统已在全行客户选择、产品设计、单项交易决策、信贷审批授权、产品定价和绩效考核中初步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本行还启动了与BBVA在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方面的项目合作,争取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第一批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信贷管理系统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公司授信业务信息的共享;二是公司授信业务流程的控制;三是公司授信业务操作的高效。同时,该系统为本行已经运行或正在开发的组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评级等一系列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性平台,标志着本行风险管理技术上了新台阶。
在国内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美国发生次按危机背景下,本行稳健开展有价证券投资业务和代客业务。在本币债券投资以及代客业务方面,本行以信用评级较高的“双优双主”企业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和目标客户;在外币债券投资方面,本行及时调整信用类投资,优化外币资产结构,以降低次按危机对本行资产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美国次按危机中,本行进一步加强了市场情况监控、报告机制并建立应急机制,提高了危机事前、事中处理效率。
1.3、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市场风险来源于利率、汇率、股价及商品价格等可观察市场变量的变动。在管理市场风险时,本行采用严格的授权限额管理制度,将潜在的市场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以保证本行收益的稳定性。
本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和修订本行市场风险政策。本行市场风险委员会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及流程,批准新产品和风险限额。总行计划财务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资金资本市场部负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流程,确保风险水平在市场风险委员会设定额度内。
本行对交易账户的管理,主要依据止损额度、总量控制、定期估值等手段,有效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4、流动性风险管理
本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客户提前或集中提款,为贷款、交易、投资等提供资金等经营活动以及司库的流动性资产管理。流动性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流动性风险集中管理模式。总行司库作为全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者,通过辖内市场为分行提供流动性资金需求,通过支付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转贴现回购等工具平补资金缺口、运用盈余资金。分行司库部门接受总行指导,在授权范围内负责所辖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管理。
1.5、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
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本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一直本着“内控优先”的原则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制度和程序,从体制、文化和技术三个层面入手构建由业务条线、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组成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完整、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1)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的不完善、滞后性、执行不力等。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制度建设正朝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内控制度和各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许多制度都执行不力从而流于形式;制度的滞后性使得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需要。
(2)内部的人员因素。包括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员工的业务能力、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人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体,在操作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银行和内部员工之间的劳资和法律纠纷,员工因意外伤害而要求赔偿的事例也不断出现,增加了操作风险的损失。
(3)系统因素。包括软件、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等。目前,银行都实现了网络化,这样系统的评估与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操作风险。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网络故障,可能会出现存款重复入款、取款未下账等。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将钱取走将使银行蒙受无谓的损失。
(4)有关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欺诈、抢劫、黑客攻击、盗窃以及地震、经济萧条、战争等不可抗因素。从短期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在银行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由于内部和外部欺诈所产生的损失额占到全部损失的70%,损失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其他类型;从长期来看,随着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黑客攻击等技术性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多。
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形成基于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意识到,一般员工或高管人员都必须基于个人对其行为负责的微观基础之上,风险管理框架本身,必须能够甄别和奖励善于应对风险获得收益的高管和员工,惩罚那些过度冒险或者厌恶风险的人,惟其如此,金融机构内的风险文化才是良性的。
从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支付帐户与贷币经营系统的分离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监控商业银行资金流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为了实现支付发行与支付经营,结算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双重分离和贷币资金在银行体内的双重良性循环,使支付清算制度真正服务于社会资金周转,应当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支付清算权与支付经营权的关系,坚定改革的信念。支付帐户与支付经营系统分离的实质是支付清算权与支付经营权分离。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允许银行业竞争的条件下,两权分离是必然的选择。
二是正确认识支付清算制度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系,抓住改革的时机。有人认为,与经济和金融相比,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是第二位的,理由是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金融体制尚未定型,支付帐户的最终形式将随金融体制的最终形成而确定。这种理由值得磋商。相反,正因为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应当尽快实现支付帐户与支付经营系统的分离,建立独立、安全、高效运行的支付帐户。
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形成顺畅有效的汇报路线。商业银行应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协调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定期不定期召开操作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分析内外部操作风险形势,评估风险暴露程度,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操作风险与日常业务经营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进行控制和管理,需要在业务部门设立专职的操作风险经理岗位。它既要对本部门负责,又要向上一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从而形成一个以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横向拓展到相关部门,纵向延伸到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全面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经理可实行派驻制或下管一级。操作风险经理的职责是:充分识别本部门所涉及的业务线操作风险损失类型,全面评估风险暴露程度,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3、加强银行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1、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内控管理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行树立全员内控意识,持续不断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确保全体员工都具有内控管理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约束员工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在横向上做到权利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之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同时加强对下级机构的控制。
3、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内部控制评价是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测试与考核过程,是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更高层次监督的审计活动。它与监督检查相辅相成。商业银行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必须对其进行连续的监管。通过设立只对最高决策层负责的地位独立、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内审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评价。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检查制度和非现场审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连续性监管,推进银行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2、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1、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
2、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3.3、选取恰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风险量化﹑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都已经发展了成熟的量化模型,而操作风险由于发生范围广﹑损失资料难以收集﹑损失程度难以确定等原因使得量化技术发展缓慢。2004年4月26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并提出了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3.4、如何基层经营性分支机构的操作风险
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两权合一的既成事实,即使中央银行修成了“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支付清算之“路”,也难以改变我国支付环境分割的局面,难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进行支付清算权与贷币经营权的分离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信心克服各种阻力,并要认真细致地研究两权分离的方法、措施和步骤。
支付帐户对商业银行的过分依赖将难以避免个别银行的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因此,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不仅仅是解决商业银行的内部清算问题和公平竞争问题,而且是与整个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支付流通稳定的战略问题,支付清算制度改革应当优先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对我国银行来说,标准法既克服了基本指标法的缺陷,同时还不像高级计量法那样条件苛刻。比较适合自身的业务情况,如业务范围、规模、业务类别等,对风险衡量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国当前应采用该方法。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8个产品线,对于不同产品线的资本要求系数,可以根据各银行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将来采用精确度更强﹑灵敏度更高的计量方法做准备。同时,为了使该方法更适用,我国银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第一,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档案,对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规律、严重性和其他相关信息定期追踪记录,为操作风险量化提供依据;第二,建立包括若干年数据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积累损失数据;第三,招聘具有丰富的操作风险测量经验的员工,收集和测量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第四,建立严格的执行程序,经常对损失率﹑风险指数和大小进行有效性检验,保证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结束语
尽管同业竞争愈发激烈,传统存贷业务压力加大,但公司、个人等客户对银行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型优质客户对网银、现金管理、公司理财、投资银行等业务需求在迅速膨胀,希望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个人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也呈多元化局面,需要借助银行金融产品销售的渠道优势,购买基金、保险、债券等诸多产品,还对银行理财产品、财富管理等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此外、基金托管、企业年金等业务正步入快速成长期。这些都是银行发展的新机遇。银行将在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融资顾问、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银行卡等业务上全面提速,提升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学华,杨辉耀,黄向阳.POT模型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中的应用[J].管理学,2003(1).
[2]阎晓辉.浅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10).
[3]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上一篇:老作家新中国60周年征文
- 下一篇:广播系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