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时间:2022-04-20 12:53:00
导语: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消费信贷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国内消费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消费信贷已成为当前各商业银行争夺金融市场的热点,给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因此,在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必须谨慎对待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我国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背景
过去,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一方面与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关,另一方面,政府也倡导要勤俭持家,不鼓励消费,消费信贷基本上没有市场,更谈不上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均增长连续保持在7%以上,国民收入大幅增长,储蓄率不断提高,截止2004年底,全国的储蓄额达到8万亿人民币。这为发展消费信贷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从1998年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在政府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更是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快速发展,各家商业银行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争食消费信贷蛋糕。
二、快速发展中的消费信贷显露出的问题
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的先天不足,加上发展中的不规范,发展过程中显露出如下问题:
(一)消费信贷是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宣传、推广中快速发展的,这种诞生方式带有浓厚的政策性因素,即外部因素。各金融机构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一方面为配合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为争夺消费信贷的市场份额存在降低风险意识、放宽条件发放消费信贷可能。比如,从全球范围看,商业银行中的消费贷款利率要比大部分商业贷款的利率高出3-4个百分点,属成本高、风险大的信贷品种,然而在我国的消费信贷利率却比大部分商业性贷款低,这种做法显然与银行的商业化发展不相适应。
(二)消费信贷在发展中存在的片面性。首先,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资金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类和汽车类两大领域,这两大行业均属高风险行业。据央行调查显示: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使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风险集中于银行。据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商业银行信贷,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其次,消费信贷投放地域局限于县级以上城市及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消费信贷的介入,消费信贷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很有限。第三,消费信贷在投放过程中,因受银行申请贷款条件限制,如需抵押物、稳定收入、担保等条件,目前仅限于有资产的高收入人群,广大国民没有能力或因各种原因难以申请到消费信贷,造成消费信贷资金向少数人积聚,影响消费信贷的社会意义。
(三)各金融机构准备不充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在当前办理消费贷款时,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消费者在健康、就业、收入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消费者在申请消费贷款时会有意隐瞒对申请贷款不利的信息,如一个消费者在多家银行申请消费贷款,但是各家银行对同一个消费者的信息是无法共享的,这些都使得消费贷款不容易评估,甚至出现在同一银行中存在一户多贷的问题。二是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原有的对生产性企业的授权授信制度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基层网点不能单独办理消费信贷,无法及时满足客户高效、快捷的要求;银行在考核消费贷款的指标上也存在问题,由于一味强调抢占市场份额,银行放宽或忽略了消费贷款的风险性控制,贷后检查落实不到位,改变消费贷款的用途严重存在。
(四)发展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不够成熟。
1.当前国民收入不稳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下岗工人会不断增多;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在不断增加;加入WTO后,工业、农业受冲击加大,直接影响工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据调查显示,都市的“负翁”人群已达34%,主要原因是收入变动。
2.当前市场经济不完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旧的体制和旧的管理模式一时无法根除,行政干预屡见不鲜,法制建设和法制观念滞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因此完全市场经济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社会保障机制未建立。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才刚起步,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只有部份城市居民,广大的农民群众没有纳入社保范围;国家财政投入社会保障的资金较少,社会福利机制未建立;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的开展程度不同。
4.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目前除上海进行多部门联合实行部份信息共享外,我国还未将信用评估体系纳入国家规划,各部门、各行业各行其事,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无法共享,一方面无法真实、全面了解国民个人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也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我国发展消费信贷的对策
消费信贷的出现、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能因为出现一时的问题就将其否定,如何正确和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成为我国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避免信息的不对称。为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我国必须加快有关消费者贷款的法律和法规制定,主要内容为信息披露规定和反歧视法。例如:在美国消费者服务领域最瞩目的联邦立法是《贷款真实法》(Truth-in-lending)、《公平信用报告法案》(FairCreditReportingAct)、《公平债务归还法案》(FairDebtCollectionpracticesAct)等,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加快我国消费贷款的法制建设。
(二)制定完善的信用评分体系。这种评分系统的建立能以最少的人力快速处理大量信用申请,减少操作成本,而且是对没经验的银行工作人员运用自身判断力的一种有效替代,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三)完善银行在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首先,为防止出现和降低人为因素形成消费贷款的风险,银行必须制定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贷前、贷中、贷后管理,落实调查岗、审查岗和决策岗各环节相互间的责、权、利,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其次要根据市场的不同情况,灵活调节贷款方式、期限、利率、权限,增强市场竞争应变力;第三要创新业务品种,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开发出个性化的个人消费信贷品种,采取多种贷款方式适应不同的消费者。
(四)与时俱进发展消费信贷。在法制、法规尚不十分健全的市场经济中,发展消费信贷的环境还不很成熟,商业银行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观和风险管理理念,不能犯冒进主义,急功近利,为抢占消费信贷的市场份额而忽视风险,没有质量的发展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致命的,发展越快,危害越大。
(五)及时处置消费信贷的不良资产。金融系统要加强消费信贷征信管理,依法加大对不守信贷信用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各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不良资产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增强银行风险预警、防范和监控能力,建立权责对称、责任明晰、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体制,及时处置消费信贷发展中新冒出来的不良资产,加大依法收贷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力度,消除风险隐患。
- 上一篇: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论文
- 下一篇:消费信贷立法问题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