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完善策略
时间:2022-06-19 09:12:33
导语: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完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下行,我国民众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普遍陷入困境,由于我国主要的融资方式为间接融资,又作用在商业银行上,因此,保障资金安全显得更加重要。事后监督作为保障银行会计业务健康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对银行核算业务的监督,掌握其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来保障商业银行的资金底线。文章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在事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风控视角下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措施,希望能对银行日常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事后监督;风险
银行作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20年4月,中央相关文件,明确了我国要加强各要素的有效供给,减少甚至消除无效供给。根据相关精神,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逐渐将市场化引入银行业,这是我国银行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但也引发了一些后果:银行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经营不善的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处于夹缝中生存,整个银行业处于全面风险覆盖的状况,会计事后监督成为商业银行为了保障资金安全而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创新改革事后监督体制,有效发挥事后监督规范会计业务操作,有效化解各类核算事业的风险。也是当前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运用及分析
美国COSO(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简称ERM)中,在原来COSO文件中的五个要素中添加了强调了风险管理这一内容,使风险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重新定义了风险管理,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即“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支持,为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所服务,使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让风险管理成为一个潜在的能够影响整个企业的事件,从而为企业制定的目标提供保证”,COSO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要素包括风险评估、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分析、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这八项内容,这八项内容相互关联构成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同样关系到这八项核心要素,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是通过这个体系进行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活动,通过经验的积累,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二、银行事后监督在防范会计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适当
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会计的事后监督内容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管理会计相关职能和资金风险的测算等具有一定主观性,如对上述内容缺乏监督观念。更重要的是,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管理会计相关职能和资金风险的测算的运行结果是否合理、合规。随着信息化在商业银行的普及,传统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假如依旧使用传统的会计事后监督机制,不仅过度浪费银行资源,还对事后监督的效果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事后监督对象的转移,成为了商业银行信息化趋势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另外,在银行的事后监督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同级监督困难的问题。会计事后监督中心所监督对象大多数为对应下属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人员、业务主管等人,由于同属于一个系统,业务人员的绩效普遍与其差错率挂钩,为了其绩效考评,在会计事后监督人员和业务人员沟通的过程中,出于利益保护的需求,很难积极的进行改正,反而很可能会拖延改正时间,以期不了了之。实际上,事后监督由于缺乏足够的权限进行干预,且错误成本极低,因此,结果是会计事后监督不但很难促使业务人员积极改正错误,反而导致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职能没有被充分发挥,预期的监督效果难以达成,无法保障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建设不够健全
记账复核是我国大部分银行会计核算的方式,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没有给予负责的职位有效的纠错惩罚权,所以很难得到效果,也降低了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各部门之间出现问题很难协调。此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高层及领导权力的过度集中,会减低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观念的影响下,使一些人即便意识到控制的重要,也会在工作中去缓慢过渡的打破这些规则,从而导致内部结构混乱。所以内部控制是否可以在公司中起到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取决于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是否适应。如果某个商业银行里面内部控制权力很弱,则会在过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怠工,刻板的情况,使整个内部运行体制和风险预测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实行的会计事后监督可能会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落实问题导致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监督资源较为狭隘
当前银行管理体系的运行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当出现业务差错,及时与出错的部门进行沟通,对出错的部门行整改,及时监督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也需要被审查的部门提升业务能力,通过监督学习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二是通过公司内通报或其他网上报告的形式向该工作的领导汇报结果,对于经常发生的经常出现失误和漏洞的问题进行重点通报,从而有效地督促这些问题的解决。三是开展内部人员的座谈会,定期组织被监督的部门及时的交流,相互的工作进行业务的对接,通过有效沟通去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也可以制定一些预先的计划。但弊端里就是对于有些方面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员也无法达到共识。
(四)柜面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现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柜面业务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件防范意识不到位。仍有员工片面地认为案件主要是指大案要案没有考虑到往往是小问题才导致了大案件;二是制度执行不到。有章不循、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造成风险漏洞越来越多;三是监督检查不到。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监督检查流于表面,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相互制约作用受限;四是案件防范手段不到。忽视员工对案件防范的关心程度,缺乏对案件防范措施的创新性。
三、商业银行事后监督防范会计风险分析与借鉴
(一)管理体制方面
公司如何实现权力的分配制,需要在经营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能够约束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这有利于商业银行能够从上到下的实施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减少违规操作,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安全的运行,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方面有以下五项内容:一是建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决策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议事制度;二是确立股东监事会和董事会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的义务与权利;三是完善以监事会为重点核心的监督体系;四是健全信息披露与信息汇报制度;五是设置合理的薪资水平,通过激励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
(二)风险管理概论方面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实践经验逐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哲学观和价值观,风险管理理念由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和企业所有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要以其企业文化为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存在风险,所以要求银行制定正确的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及其控制理念贯穿到所有工作人员及日常业务流程中;二是加强高级管理者的影响作用,将风险文化与企业日常管理进行融合,从而使风险管理有基可存,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发挥工作者和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以员工为核心,创建学习型的组织,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这是我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之一。
(三)内部控制方面
银行的内部控制要符合全面、有效、审慎、独立的要求:一是内部控制渗入到银行的各项工作过程中,覆盖整个业务流程和操作,也涉及所有的工作人员和部门,由全体员工的参与,所有的业务操作以及决策计划都应有案可查;二是通过以防范风险和审慎经营为基点实施内部控制,通过设立新的计划新的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体现“内控优先”的原则;三是要求内部控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也需要与相关责任人较高的权利,任何人都不能逃脱内部控制的约束,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需要及时纠正;四是需要合理的监督体系,评价体系,这些体系独立于内部控制,有权直接向高级领导进行汇报总结。
(四)风险控制方面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通过采用这种策略,规避一些不合理的风险,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结果。银行风险管理控制与缓释风险控制体系一般采用由小到大,由基层到业务部门再到董事会的方式进行三级管理:一是基层业务部门需要配备一些风险管理人员,比如可以设置一个专业的风险经理,对收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汇总,从而识别内部管理潜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风险因素;二是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相关部门的风险预测及管理,并对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确定控制措施;三是负责人及时汇报所遇到的风险问题和风险状况,其领域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向组织的高级管理者进行汇报,董事会下属部门的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为风险管理的最高领导单位,决定实施何种对策去规避风险。
四、完善城商行事后监督防范会计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改革事后监督管理体制
只凭借银行内部的监督难以保证会计事后监督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因为银行内部系统的监督说到底,都只是内部监督,由于利益的捆绑性,出于绩效收入的考量,难以保证同级监督的有效性。如果能通过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银行业务流程设计机构等特殊有限合伙机构,每个会计年度对会计核算、会计处理流程等进行事后监督、审计或改造,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事后监督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顶层设计上规定了引入社会监督,就能倒逼商业银行内部进行监督体系的改革,同时将审计结果与银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挂钩,从而引发内部机构变革。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专业性较强,相比于会计事后监督中心的监督对象,社会监督更能够发现风险,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开发风险导向型监督系统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会计事后监督系统不够完善,缺乏相关人才,为了保障其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丰富的招聘方式,吸收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理工背景的财务类复合人才,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退出机制,以激励业务人员能够积极的进行业务操作,即便操作失误也能够积极的进行反馈处理,同时使得商业银行内部人员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实现“末尾淘汰制,每年绩效考评最低的员工被岗位调整。同时每年加大研发费用占净利润的比重,开发风险导向型监督系统,使得在技术和制度上取得创新型红利。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开始落实,无论银行间竞争多么激烈,管理层也不能超越内控制度进行高风险操作。一旦银行高层有了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再以具体的利益捆绑任务下放给各分支行,然后逐步落实成果,使内部控制的效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用制度要求员工,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执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控制的影响力使任务主体逐渐感觉到制度的要求,加强责任人防范风险的决心,制度与教育并重才能提升所有员工的意识,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银行需要面临的风险。
(四)建立会计资源共享中心在会计监督的全过程中,可以建立公开的会计资源信息共享中心,将其作为一个平台,会计监督中心与业务操作人员均为匿名操作,当监督中心人员发现业务操作人员的操作问题或风险,及时在平台上予以公示,这一平台解决了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反馈问题,促使业务人员积极进行改正并及时上传改正后的相关信息,原公开信息即可消除。这就消除了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由于利益捆绑原因进行相互袒护的需求。此外,该平台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创新,通过大数据和数学模型的帮助,来获得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预警系统,一旦业务人员操作不当,就会引发预警,进行体系操作人员及时改正,在预防和控制阶段就降低了银行的财务风险。
(五)柜面业务的风险防控与改进
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来源于制度、人员、系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其防范重在对流程、细节的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合规教育,增强员工合规意识。让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应对多变业务环境。管理者应及时发现漏洞,总结、分析、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监督力度,严密监控操作风险。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后台审计检查力度,对重点业务和重点环节实施重点检查。五、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全面风险的覆盖,试图改革会计事后监督体制,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银行内部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策略,试图将会计事后监督逐渐转变为会计风险事前预防和会计风险事中控制,实现监督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罗静.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以长沙A商业银行为例[J].营销界,2019(25):199-200.
[2]张勤,陈正刚,叶小柳.商业银行国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武汉金融,2018(12):80-81.
[3]范景云.商业银行表外资产会计核算及风险监督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150-151+176.
[4]陈德胜.Y银行事后监督风险预警系统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作者:宁海洋
- 上一篇: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路径
- 下一篇:社科类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