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利率市场化革新的策略

时间:2022-09-03 11:05:20

导语:农行利率市场化革新的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行利率市场化革新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通资金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2年1月12日,央行对外声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年年初发表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对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已经清楚的勾勒,并于2012年年初表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在制定过程中。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将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改革、创新增加新的不确定性,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按照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的具体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改革进程,不断优化自身结构,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农发行的基本情况

农发行1994年成立,成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主要职责就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农发行身份的特殊性,国家的政策性支持是农发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发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框架,经营业绩实现重大跨越,为农发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有利条件。一方面,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实现经营利润379.5亿元,全年纳税91.5亿元,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财政补贴向具有较强内生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转变。另一方面,农发行资金自给能力显著增强,开辟了市场化筹资渠道,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局面,形成了以发行金融债券为主、对公存款和同业拆借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2011年全年发债4472.7亿元,年末债券余额12011.2亿元,日均存款余额达3999.4亿元,筹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末资金自给率达到78.6%;2011年末资金自给率达87.8%。一直以来,农发行的利率政策都是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对农发行来讲,主要体现在存贷款利率方面。2009年农发行对贷款利率进行了明确规定:利率上浮最高不超过30%,利率下浮最高不超过10%。2010年开始,农发行对利率管理又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政策性贷款和准政策性贷款原则上都执行基准利率,商业性贷款原则上实行差别利率。但是,据了解,为体现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维护与优质客户的关系,目前农发行无论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一般都还是按照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执行。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提速,必将给我国整个银行业系统带来新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挑战。而一向以资金定价成本低的农发行也将会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加快的进程中,也将使农发行迎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机遇。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农发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化的利率在运行机制中对存款者、借款者、金融中介机构都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在市场经济下,信用资金是作为一种“商品”被买卖。其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即利率水平的高低是由参加借贷活动的当事人按照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确定的,一旦成交即具有法定的约束力或契约性。只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形成的利率才能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才会更加合理。而合理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将有利于资金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农发行一方面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受益者,信贷资产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自主的利率定价权。农发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战略充分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同业竞争和合作前景等因素,优化负债结构,对不同的客户和业务给予不同的定价水平,对传统型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和新发展的商业性贷款以及后来居上的项目贷款实行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既推动了农发行客户结构的优化,又能促使资金价格能更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

2.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农发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后,作为社会晴雨表的利率水平将完全取决于市场,并通过金融市场迅速而广泛地将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激励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提高经营效率而展开竞赛。对农发行来讲,利率市场化将增强其利率风险观念,将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的利率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外,农发行可以内部利率确定市场定价,减少内部纵向的差别,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3.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农发行提高金融创新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必将给农发行带来利率风险。农发行的客户也会在利率变化不定的情况下,为使自己的金融资产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增值保值的目的,从而希望农发行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这将促使农发行为满足客户需求和规避利率风险而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农发行带来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农发行与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尽管农发行坚持的是“不与商业性银行竞争”的原则开展业务,但是,根据目前农发行现有的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并存的业务格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农发行不可能置身事外,与其他商业性银行的竞争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会更加剧烈,存贷款业务资金规模将受到重大影响。随着我国银行业存款上限、贷款下限逐步放开,国内商业银行的自由竞争度将进一步加大,使农发行与其他商业性银行之间在存贷款业务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其他商业银行也会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来争取优质客户,包括但不限于下浮实际贷款利率和上浮实际存款利率的手段,从而使得客户在选择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时的机会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减少对农发行的存贷需求,造成农发行业务的萎缩。这对于本身存款规模较小和业务收入主要靠贷款利息贡献的农发行来说,无疑会危及其正常运转。2010年,虽然美国财经类杂志《全球金融》公布了“亚洲十大最安全银行”榜单,农发行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并排名第八位的银行,但是其在存贷款业务的市场化竞争能力方面在短时期内是无法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抗衡的。

2.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农发行带来诸多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系统将面临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各大银行将不断调整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本身来讲,农发行的业务发展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就受到诸多影响和限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更使其业务在夹缝中求生存。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后,存贷款利率不仅要随着信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要随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资金在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流动变得更加随机,因此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农发行对资金的定价采取基准利率制度,这正暴露了其在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缺陷,如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其资金定价能力,是农发行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发行现有人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发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随着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需要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农发行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0年末,全行在岗员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42390人,占全行员工总人数的83.5%。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发行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员工年龄结构失衡,人才流失比例较大,严重制约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性。

三、农发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变策略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农发行应当坚持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引下迎难而上,把握农发行自身的优势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所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在战略导向、产品定价、产品结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苦练内功,不断追求变革与进步,争取在短时期内实现发展模式的突破,以免在金融变革的新形势下不会因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而使农发行逐渐被边缘化。

一是要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不动摇。要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要求,把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自身改革的一部分,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性支持,加强资产业务管理。根据宏观调控的总体部署,实行差别化的利率制度,把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政策性支农的本色,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

二是要科学考量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深刻解读金融法律法规,把握利率市场化趋势下金融监管政策动态,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监管政策的具体要求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根据农发行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针对一些投机活跃的领域可能给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带来的风险,要从源头控制信贷规模和集中度,以达到利率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达标的双重目的。

三是要加大风险管控力度。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将银监会“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农发行的具体情况为根据,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科学的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完善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为基础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要建立适合农发行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立足自身情况,实行政策指令性、政策指导性、商业性贷款利率的差别化,改变以往实际贷款业务按照基准利率的定价方式,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定价模型。

四是要优化农发行的产品结构。在贷款种类方面,对传统型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和新发展的商业性贷款以及后来居上的项目贷款实行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机制,进而推动农发行客户结构的优化。在中间业务方面,积极拓展新的收入渠道,寻找替代业务收入种类,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以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发行一向具有的利率优势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必受的极大冲击。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金融监管部门对农发行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不断探索发展新业务的途径和方法。

五是要大力推进“人才强行”战略。利率市场化改革、创新和制度的执行都离不开人才。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农发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实现农发行专业核心人才团队的可持续化。目前,现有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和人才年龄断层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农发行未来的长远发展。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和论证的话题。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着实考虑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切身利益,提升员工对农发行的精神归属感。建立健全工资浮动机制和工资计量模型,综合考虑当地的物价水平和员工工作的实际成果,既要让员工有安全感又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人才年龄断层方面,要建立引进新型人才机制,探索和完善市场化的用工体制,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增强后劲。同时还要加强员工能力培训,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提升整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六是要积极利用银行监管的杠杆撬动作用。一是通过利率市场化不断优化农发行现有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体系,通过不同银行业务监管政策的差异化监管要求不断发展业务规模,提高业务经营水平。二是利率市场化导致农发行在原有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的要求上,又要面临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农发行既需要满足银行监管政策对现有业务的政策要求,更需要借助监管政策的推动作用,构建合力,逐步推进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银行业发展和改革的必经之路。农发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把握政策动态,开展与商业银行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还需要农发行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在制度建设、政策把控、业务发展、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要全面提升和优化,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长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