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存在的缺陷及策略

时间:2022-12-02 03:36:00

导语:国内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存在的缺陷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存在的缺陷及策略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1第三稿)。新协议不仅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信息披露)等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O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2)国外商业银行常用RAROC指标作为风险控制机制的高效衡量指标。RAROC指标计算公式为RAROC一(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以RA—R0C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工作中。银行各部门、分行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RAROC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RAROC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RAROC指标为基础、银行由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RAROC指标为纽带,使各种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

(3)加强对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根据风险度量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库,针对我国的具体经济环境的特点,分别建立侧重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各自不同特点的风险度量模型。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