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赢利方式论文

时间:2022-01-22 11:05:00

导语:商业银行赢利方式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商业银行赢利方式论文

一、我国价格水平上涨的情况分析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升。1月达2.2%,2月达2.7%,3月达3.3%,4月由于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略有回落,CPI为3.0%,5月起,猪肉价格一路走高。紧接着,牛奶、畜禽蛋产品、植物油、粮食等接连调价,以它们为原料的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的价格应声上涨,5月,全国CPI指数攀升到了3.4%,创下此前27个月以来的新高。在猪肉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的8月,CPI达到6.5%,创下近11年来的新纪录,9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了6.2%,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到了11月,CPI再创11年新高,达到6.9%。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依然保持上涨态势,加之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国内流动性过剩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等因素,我国的通胀压力仍在不断加大。

二、价格上涨对商业银行赢利的冲击

(一)社会整体对商业银行赢利影响

2007年以来,为了加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防止和抑制价格的持续上涨,央行货币政策作了适时调整,不断调整利率,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使用各种工具调节信贷增长。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货币政策从“稳健”直接改为“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些都会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总量和流向发生转变,使一些区域和一些行业的信贷风险增加。这种政策的推行将会使一些长期依赖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投资过热的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资金供求紧张,生产难以为继,形成新的贷款逾期风险和损失。同时,资金总量的控制使一些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贷款信誉度优良的企业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使这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影响它们的还贷能力,造成银行利润的流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我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信贷政策紧缩,造成部分贷款硬损失就是例证。

(二)企业对商业银行赢利的影响

1.通货膨胀压力下,企业资金使用意义发生质变,产生对银行赢利的影响。

物价上涨时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所回收的货币资金绝对数量增加了,大于当初所投入的货币量,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名义货币的增加量并不能弥补企业原材料等上涨幅度。本质上来说,剔除货币贬值因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后,企业所实现的资金的增加是一种“虚增”,实际上企业可能是产生了亏损。再加上这种亏损的企业,在物价上涨时期还要增发职工的奖金和福利,这就会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为了维持生产,企业就不得不向银行借款。此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其实质并不是为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提供的资金,而仅仅是补充泄漏了的生产周转资金,以维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因此,这类贷款的风险往往是很大的,对银行贷款的回收和利息的收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赢利。

2.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急剧上升,经营性收入的减少导致信贷风险,影响银行的赢利。

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为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特点是贷款期限短,周转性强,融资成本较低,是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是以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等的不同资金需求为对象而发放的贷款。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的配比关系与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配比关系是一致的。企业经营性资金中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比例关系是由企业的经济性质、生产特点、技术等要求决定的。在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中固定资金的比重大于流动资金的比重,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流动资金的比重是大于固定资金的。在正常的经济背景下,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合适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贷款增加额中都表现为流动资金的比重急剧上升。这样,造成了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配比的失衡,这种失衡从长远看将会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相联系的是,在价格上涨背景下,由于生产性资金缺口扩大,因此,经营性收入就会减少,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就会降低,所借银行的资金一方面除了逾期不还外,另一方面则会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借款,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资金链,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会造成银行逾期贷款增多,风险增大,造成对银行赢利的影响。

(三)银行自身因素对赢利的影响

1.物价上涨导致银行遭受债权、债务的双重利益损失,造成银行利润的流失。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受益,债权人遭受损失。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它是集债权和债务于一身的经济实体,从理论上银行可以把作为债权人的损失转嫁到作为债务人的收益上去,使损失和收益相抵。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国的商业银行承受着双重损失。从债权方看,第一,贷款利息的收取往往是按企业借款时所签的合同利率计算的,而企业到期归还贷款时,贷款利率已较大幅度提高,银行组织资金的成本上升了很多;第二,在通货膨胀下,虽然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增,但国家的信贷政策一般是紧缩、限制性的,可是组织资金政策却是鼓励性的,这一反差使银行资金利用率下降,利息收入减少。从债务方看,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要提高存款利率,以组织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推迟市场购买力的实现,其中对未到期的储蓄存款利息还实行分段计息办法。而与此同时,未到期贷款的利息却是按原始合同执行的。因此,造成许多银行的存贷实际利差出现倒挂,信贷资金营运效益下降。这还只是假设贷款全额收息状况下的情况。实事上,通货膨胀下,企业欠贷、欠息的状况比正常时期更加严重,信贷营运实际效益更低。

2.通货膨胀压力下,信贷产品流动性差的缺陷进一步加剧,影响银行赢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破狭窄的业务范围(贷款业务主要是对工商业发放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贷款形式则是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票据贴现),大规模地介入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贷款领域,极力发展信用卡业务、住房贷款业务和汽车金融业务等,个人消费信贷等中长期贷款迅猛增长,这有利于银行贷款范围扩大,利润增长点增多,扭转银行业务萎缩的局面,确保了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类贷款一般是中长期贷款,从贷放到收回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流动性差,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银行调度资金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经营风险就会显现,其中包括个别贷款对象情况的变化导致贷款转化为不良贷款的风险,银行资金紧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都会对银行的赢利造成影响。

三、通货膨胀压力下商业银行赢利的途径

(一)实施反通货膨胀策略,优化信贷结构。信贷结构的优化必须要在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协调推进。

1.要认真贯彻关于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的窗口指导意见和监管要求,按计划和政策导向掌握好项目贷款的发放。集中有限的项目贷款增量,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重大项目的启动与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对产能过剩与潜在过剩行业的信贷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2.创新金融信贷手段,挖掘信贷市场,增强信贷资金供给能力。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信贷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信贷工作要开拓创新,不断挖掘信贷市场,适量增加信贷资金投放,最大限度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下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尤其是在巩固原有传统业务品种,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业务创新机制,从实际出发,本着方便客户、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树立业务品牌。

3.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产品。改变信贷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积极发展贸易融资、重组贷款、搭桥贷款、备用贷款、同业间银团贷款等多种间接融资方式。同时,商业银行在发展中要实现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均衡发展、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均衡发展、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均衡发展,要顺应综合化经营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新业务的开拓、营销、整合能力,最终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二)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以提高贷款的质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以为企业有政府作后台,不会倒闭,因此,发放的大量贷款不实行及时跟踪监控和退出,结果给银行造成大量的呆账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及时把握信贷的退出机会。对中小型客户一般不发放长期性贷款和担保承诺,只提供有限度的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在贷款到期后,中小型客户继续融资必须重新提出申请,银行保留是否继续提供融资的主动权,同时,鼓励客户使用透支户口,保持银行信贷退出能力。商业银行要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来决定贷款的投向,坚持贷款自主权,不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对于大型客户来说,要考察、判断这家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财务状况,达到既不影响维护客户关系的目的,又要保持对信贷风险强有力的控制,一是要考察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比例状况;二是考察其有无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一经发现有上述问题,应果断采取退出的决策。

(三)深入分析通货膨胀对行业经济的影响,加强行业风险防范。行业是生产相同性或者相似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一个群体,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受影响较大的行业里必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遭受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的区域性范围很大,并且损失也比较大,如果银行把信贷资金投放到这类行业中,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整个行业的经济分析,把分析角度从单个企业扩展到整个行业,高度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借助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景气监测系统,建立行业信贷风险监测及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全面准确地分析和预测重点贷款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从而及时有效地规避和减少行业信贷风险。其次,与经委、统计、税务、审计等多个职能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和交流制度,从而拓展企业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在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和优先扶持的行业中选择优秀的企业作为自己的信贷客户,这样,从大的方向把握信贷方向,稳定银行的利润。

(四)商业银行要把握资金投放的节奏。根据监管部门的调控目标,把握好投放节奏,确保贷款的均衡合理投放,一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对信贷资金需求进行预测,积极开拓优质信贷市场,提高贷款收益率,缓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二是保持信贷的适度增长,确保贷款的均衡合理投放,避免大起大落,既要使贷款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保证贷款的增长符合监管部门的信贷增长调控目标,要加快贷款周转速度,通过加快贷款的周转速度实现贷款累放量而不是余额的大量增加,提高贷款投放的效率,来满足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以此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

(五)建立信贷二级市场。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当银行信贷风险产生时,通过贷款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和转让,可提高贷款变现能力,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这样商业银行便可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积极参与项目投资,扩大住房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的规模,充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达到增加银行利润的目的。同时,当银根紧张时可在二级市场出售这些资产,及时变现,保证支付的需要。而且,如果银行对未来宏现经济形势和个别贷款对象的预测不很乐观时,也可在二级市场出售相关的贷款资产,以转移贷款风险,这有利于商业银行转移风险,降低不良资产率,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

(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商业银行自身,要着力构建全面、独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综合收益水平,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要强化资本的补充与管理机制,强化资本约束,使资本完全覆盖风险,实现业务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和均衡,实现在严格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合规体系和合规文化建设,梳理和优化各项制度和业务流程,着力打造流程银行,逐步形成集约化和多元化良性发展格局。

(七)把握人本原则,培养高水平的风险管理队伍。首先,要培养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和稳重的工作作风,培养谨慎的工作态度,这是抵御和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其次,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提高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下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完善信贷追究制度。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凡是给贷款造成损失的,对相关责任人应有一定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损失巨大的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来加大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力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实现由感性型、经验型、操作型的风险管理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风险管理者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雪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7,(8).

[2]詹向阳.论中国不良债权债务的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张耀平,程瑜.通货膨胀压力下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J].农金纵横,2004,(3).

[4]朱毅峰.开放贷款二级市场的探讨[EB/OL].http:///xsfx/yxzk/20060531078769.shtnl.

[摘要]本文分别从社会整体、企业、银行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价格上涨对商业银行赢利的影响,并从优化信贷结构、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加强行业信贷风险防范、把握信贷资金投放的节奏、完善管控机制、建立贷款二级市场、培养高水平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七个方面提出了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提高商业银行赢利的途径。

[关键词]价格上涨;商业银行;赢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