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率市场银行资产定价

时间:2022-04-08 05:22:00

导语:论利率市场银行资产定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利率市场银行资产定价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资产定价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目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起步。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可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1998年后,开始允许贷款利率浮动。2004年10月,央行在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开始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同时,为保证基准利率正确反映市场利率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增加了基准利率调整的频度,大大提高了利率政策的灵活性。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原则。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利率真实反映资金市场的融资成本与资金供求状况,真实反映金融资源的价格,并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二是在利率成为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与政策传递机制的作用。利率市场化的具体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2.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主要以利率为基础。

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贷款。200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包括短期贷款、长期贷款、押汇和票据贴现等)占总资产平均比重为53%左右,其次是各类投资(包括中央银行票据、国债、金融债、其他债券和少量股权投资等)和其他资产(包括现金与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存放与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买入返售款项、固定资产、应收款项等),详见下表。

表: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与境内外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

注:资料来源于各家商业银行公开并经审计的2005年年报,建设银行与交通银行为境外审计数,其他银行为境内审计数。

由上可知,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中占最主要部分的贷款与投资基本上都是基于利率的产品,相当一部分其他资产定价也基于利率。

3.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改善资产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允许存贷款利率水平在更大区间内浮动,并最终由市场决定。这要求商业银行主要基于利率的资产定价方式进行转变。

首先,利率市场化允许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水平进行经常性调整,并允许利率水平随市场供求变化。这会更大地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包括资本成本、存款成本及其他负债成本等,从而要求商业银行在资产定价中予以考虑;

其次,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为取得客户资源、获得市场份额而提供更大程度上的差异化服务,从而采取差别价格。因此,要求商业银行拥有更强的资产定价能力,选择合适时机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竞争策略;

第三,利率市场化通过改变金融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内(浮动区间)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贷款或投资对象所在的行业及其自身风险、客户关系等来确定和调整贷款或投资的价格,从而要求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发生改变;

第四,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客户的预期与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并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定价。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的定价模式才能维护现有客户并进一步扩展新的市场。

二、利率市场化下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因素

1.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的主要方法。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采取更科学的资产定价方法。从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西方各国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出大量的资产定价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的资产定价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价格领导方法与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

成本加成定价法(Cost-plusLoanPricing),主要根据银行筹集信贷资金的成本、银行管理费用及目标利润率等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加成定价方法的关键:一是要有精心设计的成本控制与核算系统,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并精确地归集与分配成本。如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采取的作业成本法。二是要充分评估贷款对象的相关风险。如西方大型商业银行在利用市场化评级信息的同时,都创建了自己的内部评级机制、贷款分析系统或贷款定价模型。

价格领导方法(PriceleadershipLoanPricing),是西方大型银行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该方法在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惠利率(primeinterestrate)基础上,对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客户给予不同水平的风险溢价。价格领导定价方法的关键是优惠利率以及风险溢价的确定。优惠利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基准利率水平与长期优质客户、大客户的关系等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内部模型来进行计算。风险溢价则同时基于市场评级信息与内部风险评级信息来确定。

以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定价方法包括根据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识与理解来确定价格和根据购买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来定出不同的价格。这种差异化定价方法适用于根据客户的不同特征与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与定价,在贷款定价过程中可能会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并考虑这种增值服务带来的补贴。

2.利率市场化下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因素。

根据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的原理及主要方法,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主要因素为:

(1)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是否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证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是真实的,且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基准收益率曲线、央行货币政策等不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过多影响与冲击,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稳定的宏观经济要素包括良好的财政状况,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等。

二是是否有一个可参照的利率基准。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资产定价过程中需要参照市场基准利率水平,并适时把握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因而市场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可参照的基准收益率曲线,中央银行能否通过利率政策有效对基准利率及其趋势进行影响,并正确引导基准利率的方向等,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是贷款对象对利率是否足够敏感。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对利率是否足够敏感,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的重要因素。如果贷款对象对利率不敏感,则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差异化与细微调整就不能对贷款对象产生影响。影响对利率是否敏感的因素包括贷款对象是否产权独立,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是否是真正自负盈亏的实体,是否有良好的诚信,贷款对象是否建立起科学的投融资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等。

四是对贷款对象风险是否有预测与评价的条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必须基于对贷款对象风险的测算与评价。如果不能取得足够的信息,尤其是对贷款对象历史信息的积累,就无从准确地分析并评价贷款对象的风险。影响风险评价的因素包括行业信息的可得性,贷款对象的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和充分,信息披露相关法规(如会计法、信息披露的有关规章等)是否完善,有没有一个公众广泛参与和监督的市场(如证券交易所),有没有一个可以较低成本获得的其他信息来源(如由政府或私人机构建立的征信管理系统),有没有市场化的信用评价信息来源(如市场化的评级机构评级信息)等。(2)商业银行自身资产定价机制的完善程度。

一是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风险的评价、客户的开发、客户关系的维护都需要对贷款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客户信息数据库。

二是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极大地影响到资产的定价,通过对银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与准确测算,可以在资产业务中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

三是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与内部评级制度。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精确的资产定价机制,对贷款利率进行精确厘定,因而必须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与内部评级制度。

四是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利率预测模型与利率风险应对机制等。利率市场化下,必须加强对利率政策的准确把握与预测,加强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并对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趋势进行预测,对于不可回避的系统性利率风险,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对冲或转移机制等。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的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现状及不足。

(1)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采用的资产定价方法是以法定利率为基础上下浮一定幅度的定价方法,即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不同金融机构规定的、不同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对贷款价格进行浮动,但浮动区间必须控制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之内。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践情况来看,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制度环境。存贷款利率可适度浮动后,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建立对货币政策预测机制,建立了自己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和内部评级制度,并将对企业的评级作为贷款定价的基础。

二是商业银行开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应对利率风险。浮动利率贷款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到2006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浮动利率贷款占比已经上升到14.84%。

三是商业银行正在加强对贷款对象行业风险与个体风险、与贷款对象关系等因素的考虑,并根据这些因素对贷款实行差异化定价。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基础利率基础上上浮或下浮的比重增加,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开始出现差异化经营。

(2)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仍存在一定不足。

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

一是没有建立贷款价格的精确计算机制。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中,主要使用定性分析工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分析和主观判断,决策的重点是贷款与不贷款。而贷款利率的精确确定相对不重要,也很少对贷款利率的计算进行慎重审批,未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风险定价(尤其是市场风险定价)的量化手段比较少,风险评估、压力测试的经验薄弱。

二是商业银行下属分支机构没有资产定价权,不能适时应对市场利率变化。以四川省为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2006年进行的相关调查,四川省内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二级以下分行基本没有定价权,而一级分行一般仅拥有信贷资金上浮定价的自主权,下浮定价权有限。下属分支机构定价权不足不利于应对市场变化,增加了决策时滞,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三是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信息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数据系统之间衔接、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2.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

(1)微观方面的风险。

一是业务经营中利率风险增加,导致资产贬值、竞争力下降。由于缺乏科学的利率预测机制,商业银行将不能准确把握利率政策的动向、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移动与变化等,这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管理中利率风险增加,银行竞争力下降。

二是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在利率市场化下,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属地性融资习惯被打破,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贷款对象将自由选择不同的银行贷款,商业银行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三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与不良资产增加,甚至破产而退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资金成本,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净利差缩小,不良资产增加,甚至出现破产的可能。

(2)宏观方面的风险。

一是利率价格失真,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使放开了利率管制,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有限,市场形成的资产价格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不能充分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低下。

二是影响金融业的整体稳定。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反映到贷款项目上是有限的资金流向了风险高的项目,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如果在整个银行系统内传染,将影响整个行业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不足导致利率价格失真和金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失灵,将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四是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安全。根据加入WTO有关过渡条款,2006年后,我国金融业将全面放开,中资商业银行在资产定价能力上的不足将可能导致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更快扩大,进而影响到中国金融业整体的对外安全。

四、利率市场化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建议

1.不断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环境。

(1)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合我国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金融市场环境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宏观调控机制。在存贷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条件下,通过更灵活的利率调控,适时引导利率走势,增加利率弹性,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一个更市场化的环境。

(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企业、个人征信管理制度,鼓励社会评级机构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更充分可靠的信息来源。在目前条件下,靠私人提供征信制度是非常困难的,将征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即通过政府主导征信管理制度建设,将整体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因而应进一步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对征信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应加大对社会评级机构的鼓励和扶持,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更多支持。

(3)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信息披露和相关法规建设,提升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社会诚信建设是制约商业银行资产定价能力的重要因素,个人与企业如果没有诚信,就难以提升对利率的敏感性,这需要进一步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同时,为保证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的可靠信息来源,需要加强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制建设。

(4)鼓励竞争,防止垄断,真正还商业银行市场定价权。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中几家国有大银行占据主要地位,在利率市场化下可能面临资产垄断定价的风险,导致其他商业银行缺乏资产定价权。垄断的存在始终影响着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因而应通过鼓励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限制大银行垄断性定价,鼓励银行业市场的竞争,防止垄断形成。

(5)建立有效的银行资产二级市场,对贷款等产品进行更合理的再定价。允许和鼓励银行将信贷等资产用标准或非标准化方式进行转让,从而形成银行资产二级市场,这将有利于对贷款等产品进行再定价,形成更合理的资产价格,增加银行的竞争力,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市场、抵押贷款凭证(CLO)市场、不良贷款转让与证券化市场等。

2.在竞争中提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

(1)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建设。虽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都已经实现股权多元化与上市,农业银行也正在改制过程中。但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需要以法人治理为核心,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进各项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问题。

(2)建立有效的市场利率预测模型与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模型与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

(3)建立应对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机制。对于在资产定价中不可回避的系统性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调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免疫机制。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各种信用衍生品工具(包括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利差期权、信用联系票据等)来对冲可能的系统性利率风险。

(4)完善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对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资产定价权,增强分支行资产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向二级以下分行下放更多贷款浮动权等资产定价权力的同时,建立起更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作为资产定价权力下放的配套条件,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必须得到进一步完善。

(5)引入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资产定价方法。采取何种定价模式取决于银行对经营环境、竞争策略和银行管理水平的判断。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对市场环境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和资产定价方法(如成本加成方法、价格领导定价法等)来提高资产定价能力。

(6)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加大对行业、企业及个人风险的预测与分析,健全银行内部评级制度。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利率市场化下,贷款风险的量化和评估处于关键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贷款风险定价计量体系,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评级制度,真正做到对贷款定价的量化管理,精确制定资产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