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银行法律监管研究
时间:2022-05-09 08:32:18
导语:中国网络银行法律监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仍属起步阶段,其以互联网为背景提供金融服务使其具有明显的网络虚拟性,以及更高的交易风险性,但我国对网络银行的监管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为保障公众财产及隐私安全,维护我国网络银行的稳步发展,应尽快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一、法律监管定义
由金融监管主体依据国内现有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各机构公司章程等对网络银行的具体商业行为进行审查。目的是创造干净的网络空间,降低交易风险,保证公众的财产安全与隐私安全,促进国内网络银行快速稳健发展,及时与国际接轨,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现有相关法律
网络银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科技产物,我国对其监管的法律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对网络银行的监管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各金融主管机构、政府机构及立法机构间正积极配合,相互协调,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正逐步完善我国法律监管体系。1999年,全国人大颁布的《合同法》中包含了电子的合同形式,即在法律层面认可了电子合同并规定了不同于纸质合同的成立要件及生效时间等。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电子签名法》,此法继99年《合同法》之后,进一步承认特定电子签名的有效性,极大地提升了电子文书的法律地位及效力。2006年,银监会行为专门制定了三部规章为网银监管提供依据:《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
三、法律监管特征
(一)监管对象的网络性
网络银行是基于互联网为背景而衍生出的新兴金融服务机构,因此具有明显的网络特征,其中虚拟性是与传统银行最大的区别。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针对网络银行的网络性而设计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规范网络银行机构的设置、职责的划分及经营活动的管理,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二)监管内容及主体的多样性
网络银行虽属于银行,但其经营的业务更为广泛,除传统银行业务外还包含了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这就使得监管的主体同时包含了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律监管制度对纷繁的客体内容进行协调统一的规范,对各监管主体统筹兼顾,令其各司其职,有序且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
(三)法律监管的全面性
网络银行的网络虚拟工作程序不同于传统银行的人工操作流程,因而要对网银服务程序的每一阶段进行严格的规定或限制,以确保营造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针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管理条例、暂行办法等,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监管体系。
四、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一)网络银行的风险
网络银行同时兼具传统银行的固有风险与互联网的技术风险,这种高风险特征增加了对银行资产及客户财产带来损害的可能性,一旦对风险监管不力则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并带来巨大的威胁与灾难。因而我们要清楚的分析了解网络银行的风险,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管理和防范。网络银行的传统风险:①操作风险。由于网银的网络系统内部储存着很多客户信息资料及大量资金,一旦操作不当则可能会造成客户利益损失,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②信用风险。往往表现为债务人对银行的债务到期后无法偿还的情况。网络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仅是通过申请人的基本信息来确定是否发放贷款,这就增加了申请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信用风险。③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违反法律法规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高额利益,对网络银行造成严重的法律后果;另一类是利用网银监管法律的不完备而钻法律的漏洞,为网络交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难以为保障客户利益而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指由于网上银行本身具有网络虚拟性及开放性的特质,无法避免的存在技术操作风险。第一,网上银行会受到病毒、黑客等的攻击,一旦侵犯得手可能会导致整个网上银行系统运转瘫痪,进而窃取大量的客户资产、交易密码等商业秘密。第二,不成熟的网络技术。已废弃或不成熟的网络技术都有可能导致网上银行交易过程的不稳定,不安全,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网上银行所面对的风险较多,且引发风险的因素也很多,规范网络技术来防范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业务品种与业务量不断增加,法律监管的空白点逐渐显现。我国为构建一个稳定的网络金融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完善整个银行业的法律监管制度,为中小型银行提供一个公平、安全的竞争平台等现实问题,完善网络银行法律监管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作者:彭伊菲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关艳丽.金融运行、银行监管与中国机制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09(7):53-55.
[2]贾文鹏.浅谈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3).
- 上一篇:企业金融经济风险及管理策略
- 下一篇: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6篇